“监考官”写的小楷,“远胜”专家大师

一位“监考官”写的小楷,“远胜”专家大师,引起外国人重金争抢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当代书坛中,有部分“专家”“大师”,为了博人眼球,大肆破坏“古法”。

用拖把、注射器当作毛笔,写出一些无人能理解的“涂鸦”,或者死板呆滞的“印刷体”,并自诩为艺术“神品”,不仅辱没“专家”称号。

荼毒了后世学书者的艺术审美,还对明、清书法指手画脚,批判前人的“馆阁体”平直,没有艺术性,实则自己连一半的“馆阁体”水平都不具备。

而且明清时期的学书者,并不全都被“馆阁体”牵着鼻子走,例如号称清代“小楷王”的郭尚先,虽然参加科举,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考中进士。

并历任乡试考官,相当于现在的监考官跟阅卷老师,不过他没有受到“馆阁体”影响,以晋唐“古法”为宗,曾取学“二王”、欧阳询、褚遂良。

还有宋代米芾、苏轼等人,因此深谙小楷精准严谨的法度,笔势雄壮又清新,点画精致沉着、婀娜浑厚,把妍美跟古拙这两种风格。

和谐的融入在一起,深谙前朝的个性趣味与艺术气韵,但没有被古人围困住,在书法的理论思想上,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像《集王圣教序》。

后人对其无不称赞,郭尚先则认为《圣教序》虽然是“千古绝作”,但字体的衔接太过紧密,章法上不够大气疏朗,对于在日本“封神”的王铎。

他的评价也十分中肯,认为其字早年苍郁雄劲、气势恢宏,但是晚年却“缠绕掩抑”,缺少骨力跟气度,这样一针见血的评价,足以见其功力的精深。

可惜郭尚先传世小楷较少,目前最出名的就是《黄庭内景经》,此作是一本修身养性、强化体魄的著名经书,卷中采用7言歌诀的形式来书写。

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背诵品读,分为《内景经》跟《外景经》,而郭尚先这卷小楷是《黄庭内景经卷》,写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

彼时他正值41岁的壮年,全卷3000多字,用笔劲力老道纯熟,点画颇为准确细致,丝毫没有倦怠疏漏之处,内在筋骨遒劲有力。

外在血肉灵巧优美,二者相得益彰,赋予字体丰厚的质感跟气势,行笔节奏上活泼跳宕,蕴含轻快的节奏韵律,尽显艺术气息,远胜当代这些专家大师。

据说在清朝时期,朝鲜、日本等许多外国人,都重金抢购他的书法,好在这卷《黄庭内景经》没有被抢走,如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视作“珍宝”。

时常临摹,可以让用笔精准稳健,笔势强劲有力,初步体会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人的楷书风格,防止直接学习晋唐书法,导致参透不到位。

而使用笔变的僵硬拘束,无法后续深入到行、草书之中,同时卷中以小楷书写的经文,还能陶冶自身情操,提升气质与艺术品味,让心境淡泊宁静。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郭尚先的《黄庭内景经》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以及笔法转变都清晰可见,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