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故事:为何胡适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
我国历史上,有两个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代,那就是春秋战国和民国时期。而要提到民国大师,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是无法绕开的一个。
胡适成名于《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那一年,胡适才25岁。问题是,仅仅25岁的胡适为什么能写出划时代的《文学改良刍议》呢?
1910年,胡适考取了官费留美生。当时胡适的名字叫胡洪骍。他担心自己考不上被人笑话,于是,就自己临时改名为胡适。
结果是在70个名额中,胡适考了55名。没想到,多年以后,胡适这个名字名满天下,他也成为那届留美生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留学的时候,清华学生监督处的书记叫钟文鳌,负责每月给学生邮寄月费。这个钟文鳌总想做一点社会改革的宣传,于是,每次给学生邮寄支票的时候都会夹带一张传单。
比如:“不满二十五岁不娶妻。”
“废除汉字,改用字母。”
“多种树,种树有益。”
等等……
有一天,胡适又接到了他的一张传单,说中国应该改用字母拼音;说欲求教育普及,非有字母不可。
胡适一时动了气,就回信说说:“你们这种不通汉文的人,不配谈改良中国文字的问题,必须先费几年功夫,把汉文弄通了,那时你才有资格谈汉字是不是应该废除。”

1915年夏天,胡适是留学生学生会文学股的委员,负责准备年会时谈论的议题。和同学赵元任商量后,他们决定把“中国文字的问题”,当成本年度的议题。
并且由胡适和赵元任分别写两篇论文,谈论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赵元任的题目是“吾国文字能否采用字母制,及其进行方法”;胡适的题目是“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
当时,赵元任是真心认为中国文字可以采用音标拼音的,他后来也是“国语罗马字”的主要制作人。
胡适则认为中国文字字母化并不容易,所以,他更倾向于改良文言的教授方法。就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胡适得出了古文是半死的文字,白话是活文字的结论。
不要小看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正是后来胡适写出《文学改良刍议》的开端。
那一年夏天,胡适和他康奈尔大学的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比如任鸿隽、梅觐庄、杨杏佛等。而他们争论的议题也从中国文字问题变成了中国文学问题。

在这个争论过程中,胡适最大的对手是梅觐庄。梅觐庄是中国第一个留美文学博士。同时也是在这个争论过程中,胡适第一次喊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胡适的观点是: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戏剧,到明清小说,文学的发展过程就是打破声律的束缚,是活文字代替死文字的历史。所以,胡适形容为“要须作诗如作文”。
梅觐庄的观点则是:要改良诗的文字没问题,但是,如果只是追求白话,就以为是革命是不行的。诗就是诗,追求和作文一样是不对的。
胡适的同学任鸿隽也写信支持梅觐庄的观点。胡适感到很孤独,但是,胡适坚持认为格律是一种束缚,结果常常是有文而无质。
所以,从诗词到戏曲小说,俗话文学才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革命自然发展的趋势。白话代替古文,活文字代替死文字,才是今天需要的文学革命。
经过频繁激烈的不断争论,到1916年6月,胡适终于得出了改良中国文学的具体方案,那就是:用白话文作诗作文作戏曲。
只不过,用白话文写小说写戏曲写文章已经经过了验证,但是,用白话文作诗是否可行,还是一个未知。于是,胡适决定停止和朋友们的争论,还是做用白话文写诗的试验。这就是《尝试集》的由来。
1916年8月19日,胡适给朋友写信时总结了文学革命的条件。
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
(一)不用典。
(二)不用陈套语。
(三)不讲对仗。
(四)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五)须讲求文法。(以上为形式的方面。)
(六)不作无病之呻吟。
(七)不摹仿古人。
(八)须言之有物。(以上为精神【内容】的方面。)
1916年底,胡适写了一篇《文学改良刍议》,用复写纸抄了两份,一份给《留美学生季刊》发表,一份寄给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

之所以命名为刍议,是为了表示谦逊的态度。而且,为了避免引起大众方案,全文都没有提及革命二字。
另外,胡适把八点内容稍微做了改动,改动后的内容是:
(一)须言之有物。
(二)不摹仿古人。
(三)须讲求文法。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务去烂调套语。
(六)不用典。
(七)不讲对仗。
(八)不避俗字俗语。
没想到,陈独秀看到《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之后,完全赞成胡适的主张;他接着写了一篇《文学革命论》发表在《新青年》二卷六号,正式在国内提出“文学革命”的旗帜。
文中,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
从此,文学革命运动就从几个留学生的课余讨论,变成国内文人学者的谈论。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在老革命者陈独秀的大力推动下,文化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始了!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新文化运动的始作俑者胡适也一举成名,名满天下,成为时代的风流人物,同时也奠定了胡适的历史地位。
有人形容胡适是“暴得大名”,突然就得到了巨大的名气。其实,世间所有的突然,都有必然的原因。
就胡适而言,他本人本来就是人中龙凤聪颖异常,而且身边也都是梅觐庄任鸿隽等一等一的天才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再经过长期的争论,才得出的结论,能够一举成名就是理所当然了吧!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