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港英当局要花1270亿建机场,不跟中国打招呼,中方:走着瞧

香港一定要驻军,说香港不需要驻军的全都是胡说八道,为什么香港不能驻军?驻军是主权的象征,这是原则的象征,没得商量!邓小平同志的冲冠一怒,彰显着我国誓要拿回香港主权的决心,也注定了香港回归之旅一定不会一帆风顺的。果不其然,1989年,“港督”卫奕信突然抛出了一个所谓的“玫瑰园计划”,卫奕信还信誓旦旦地说着:会给香港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等到事情传到了国务院,负责港澳事务的鲁平知道后大为光火,但很快就冷静了下来:“我们不着急,走着瞧,有他(卫奕信)跑来求我们的时候。”何谓“玫瑰园计划”?这当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前因。1984年中英谈判之际,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想法,在香港设立一个中央联合机构,来负责双方联络,贯彻双方的协议。结果当时的英国代表柯利达大吃一惊,赶忙提出反对,他说“这个联合机构,可能会成为除“港督”之外的第二个权力中心。”。

柯利达的表现,在邓小平看来是没有必要的,香港早晚都要回归,但是为了谈判可以顺利进行,我们还是作出了妥协。于是,1985年5月,一个名为“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机构成立,在我们看来,这不过是便于双方进行磋商的一个机构,但是在英国人看来却并不是如此。这才有了“港督”卫奕信的突然袭击,何谓“玫瑰园计划”?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做《香港机场核心计划》。斥资千亿港币建设一个新的机场,包含周围的配套设施在内,耗费8年时间,卫奕信在计划里信誓旦旦地说着:会给香港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可问题是卫奕信事先谁都没有通知,由此可见,英国方面一直在想着给我们留下一个“烂摊子”,拖垮我们的经济,搞垮我们的发展。鲁平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但是他也很快地冷静了下来:“我们稳坐钓鱼台,没有我们点头,他建不成的。”。千亿港币的财政开支,卫奕信这一手等于是把香港的财政储备都给掏空了,然后把一个空壳子都留了下来。

而且说是8年时间,赶在97年之前建成,万一到时候没有建成,如何交接又成了一个大问题,到时候英国如果直接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个几千亿的烂尾工程怎么办?鲁平的生气不是没有道理,这明显是英国人给我们出的难题,不过鲁平也知道:“玫瑰园计划”搞不起来。首先,这千亿港币的开支,必然会有一定的银行贷款,因为英国人很明显已经把香港的存款给掏空了。英国人连本地人都要一起带走,推出一个“居英权”,还改了规矩,以前不能随意集会,随便抗议,以后都可以随便集会和抗议。这些都是英国人不死心的证据,当然这都扯远了,鲁平知道“玫瑰园计划”搞不起来,纯粹就是知道香港已经没钱了,要想搞,必须要借钱。可是当时香港的大部分银行,都不愿意借给卫奕信钱,原因无他,借出去的钱总要收回来,这么数额庞大的借款,少说也要到97年之后才能收回来了。到时候怎么收?收不收的回来?

银行的负责人心里都没底,于是都跑到北京找鲁平询问,鲁平摆摆手说:“这个我保证不了,这个什么计划我连知道都不知道,里面什么内容,借了多少钱,没人告诉我,没办法保证。”。然后银行都拒绝了借钱给卫奕信,卫奕信不服气,又动起了别的主意,他面向全社会招标,吸纳投资人。可是上千亿港币的投资,又有几个人拿的出来呢?融来融去,肯出钱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也没有几个,眼看着计划马上就要搁浅了,卫奕信没办法,只好回过头找中央商量去了。说起来我们其实是一直支持英国人在香港搞个新机场的,毕竟这是个有利于香港地区以后发展的。以前香港一直有一个启德机场,前身是在1920年前后,著名的华人企业家何启和区德俩人一起搞出来的“启德营业有限公司”。何启和区德本意是想投资房地产行业,于是搞了一大块地,结果建着建着发现自己资金不足以支撑起这么大面积的开发项目,就把这块地转手卖给了英国人。

然后这里就建起了一座机场,起初是作为军事用途,随着日寇侵入香港,把整个启德机场炸平了之后,才改建成为了民用机场。在MAIGOO网站评选出来的世界十大危险机场排行榜中,启德机场荣誉上榜,这座运行了长达70多年的机场,一直以危险闻名世界。在建立之初,启德机场周围还没有大面积地开发,所以飞机的起飞和降落还算是毕竟安全和顺利的。可等到香港的经济腾飞,高楼大厦逐渐兴起,启德机场的危险性也就逐步提升了,上世纪居住在启德机场附近的香港居民都知道,启德机场是紧邻着居民区和住宅区的。甚至有人这样说:只要站在楼顶,拿着扫把都能碰到飞机,因为身处闹市,也让飞机在起飞和降落启德机场的时候充满危险。每一次飞机着陆在启德机场,都要在低空300米的高度转弯将近50度的角度才能对准跑道,这个高度几乎是擦着房屋的顶部飞过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香港的九龙市区一直存在着限高令的原因,为了保障飞机的顺利降落,启德机场周围禁止有过高的楼房存在。1993年11月,一架波音747客机在降落启德机场的时候,由于受到大雨和大风天气的影响,飞机在气流干扰中错过了最佳的降落高度。整架飞机冲出了跑道,一头栽进了维多利亚湾当中,活像搁了浅的巨鲸,所幸是落在了海面上,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不过这件事也让香港地区的居民明白,有必要将机场搬迁出闹市区了,卫奕信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考虑在赤鱲角建设新的机场。中央也不反对在香港搞个新机场,但是卫奕信的做法,实在是过于过分了,千亿港币,足够造好几个机场的钱了。重庆江北机场,当初建造之初花了近4亿人民币,也是在1990年左右通航的,虽说后来经过了屡次扩建,但是也用不了千亿。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又是迁移居民,又是围海造地,一期工程113亿,随后二期三期扩建总共也超不过500亿。

当然这样对比,在但是那个年代总归是有些不合适的,但是也恰恰如此,才能说明卫奕信搞这个计划的真正目的。鲁平,当时主管港澳事务的负责人,面对卫奕信的到来,他只问了一句话:“你打算给将来的香港特区政府留下多少钱?”卫奕信支支吾吾,说出了50亿港币的数额,鲁平当时就笑了,能大手笔搞千亿港币的新机场建造计划,却只肯留下50亿的财政储备。鲁平当时没有明说的一点,在他后来的《口述香港回归》一书中才谈起,他说:英国人就打算留下一个烂摊子和还不完的债务给我们。为了维护香港回归后的繁荣和发展,也为了香港地区居民以后的生活可以越来越好,鲁平等人同前来谈判的柯利达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50亿不行,太少了,加点。”鲁平也不墨迹,直接开门见山让柯利达加码,柯利达每次就加个1、2亿,像在菜市场买菜一样。鲁平后来回忆,“至少要保证未来的香港特区政府有1000亿港币的财政储备才行”这是红线,也是底线。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姜恩柱,也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透露出了这场谈判的艰辛,1990年7月,英国外交国务大臣弗朗西斯访华。双方僵持了半年有余才达成最终协议,即《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在上面规定了前港英政府必须要承诺的几点。一个是要在香港回归之前,完成新机场的建设,不能把建到一半就走人;还要控制住建设新机场的债务总额,不能超过50亿港币。除此之外,前港英政府还要留给未来的香港特区政府250亿港币的财政储备,这3点是必须承诺完成的。当时弗朗西斯还提供了一份新机场的资金预算金额,他说要花上986亿港币,言外之意就是要尽可能地少留给未来香港特区政府一些钱。我们当然没有同意,于是谈判还在继续,1992年,英国人又提出一个新的资金预算,从986港币上升到了1122亿港币。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留给将来的香港特区政府的债务将达到730亿港币,为此,在已经启动的新机场建设当中,英国人想方设法地增大资金支出。当时中标新机场工程建设的公司无一例外地全是英国持股的公司,疯狂提高报价,连机场高速的建设费用都提高了好几倍。1994年,英国人再次提高了资金预算,新机场建设的成本提高到了近1600亿港币,他们还解释说要打造一个机场经济区。这一来二去,直到1995年双方才达成一致,以英国方面增加出资,保证给未来而去政府250亿港币的财政储备的结果结束了这场持续数年的争执。协议达成了,英国方面也不再拖延了,不到2年就完成了后期建设,可新机场的相关配套服务和管理措施,都要新的香港特区政府来解决,英国人到底还是留了点小麻烦。1998年6月新机场才正式建成,投入了试运营,7月,香港启德机场最后一架飞机,由香港飞往伦敦的班机离开跑道。

数以万计的香港居民围在启德机场附近,见证着这个老机场的退役,也在心理期待着新的机场的样貌,更在期待着在中央政府领导下的香港的明天。新机场定名为香港国际机场,不到3年,就荣获了“全球最佳机场”的称号,如今更是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航空港之一,为香港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助力。这全然离不开香港国际机场在后期的几次修整和扩建,也离不开最初的规划,不管英国人从中如何作梗,如何克扣资金,都挡不住中央支持香港地区发展的决心。香港属于中国,发展香港就是发展中国,支持自家人搞建设,促发展还需要考虑吗?同时也挡不住香港人锐意前进的脚步。预计到2030年,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运量能突破1亿人次。这样的预测着实令人振奋。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香港国际机场所面临的挑战。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香港国际机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客流量和竞争压力。

同时,随着大湾区的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香港国际机场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建议香港国际机场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加强与大湾区其他机场的合作,共同推动航空业的协同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建设的投入,提升机场的运营效率和旅客体验。此外,还应加强与航空公司和旅游机构的合作,推动航线网络的拓展和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旅客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和便利。总之,香港国际机场是香港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好机场事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让香港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一流的航空港,为香港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最后,我想问问读者,你对香港国际机场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你认为香港国际机场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欢迎留言讨论!香港回归祖国以后,谁是真正为了香港的明天好,谁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地拖累香港,一眼便知。

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英国从来没有从香港拿走一便士”,然而时间会证明一切。英国人拿走的不仅仅是“便士”,更是港币。回归之后,香港欣欣向荣,公道自在人心。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实后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香港离不开祖国的支持,而祖国也始终与香港心连心。过去的几十年间,香港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回归之初,人们充满期待,希望香港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财政问题。回归之前,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财政体系完全依赖于英国。但是,当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需要建立自己的独立财政体系。这个转变并不容易,香港面临着财政空缺和巨额债务的困扰。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香港逐渐克服了这些问题,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和财政的健康发展。在香港回归之后,祖国始终给予了香港强大的支持。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稳定,香港都离不开祖国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香港的坚实后盾,祖国为香港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机遇,使得香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香港也积极参与祖国的发展战略,为祖国的繁荣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使得香港受益,也使得祖国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参与,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标。然而,香港的成功也离不开香港自身的努力和智慧。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贸易港,香港始终保持着开放和创新的精神。香港的法治环境和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和投资者,为香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此外,香港也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为自身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的成功不仅仅是祖国的支持,更是香港人民的智慧和努力的结果。回顾过去的几十年,香港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香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然而,香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经济发展过于依赖金融和地产行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社会分配不公,富贫差距扩大;年轻人就业压力大,生活压力增加等等。这些问题需要香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进一步完善香港的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总的来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这离不开祖国的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香港人民的智慧和努力。香港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区,香港拥有独特的优势和机遇,也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香港的支持和关心,帮助香港解决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从香港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促进我们自己的发展和进步。香港回归祖国以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香港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离不开祖国的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香港人民的智慧和努力。

我们应该珍惜香港的发展成果,进一步加强对香港的支持和关心,帮助香港解决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从香港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促进我们自己的发展和进步。香港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为香港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想问读者一个问题:对于香港回归祖国以后的发展,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请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免责声明】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END-感谢大家的阅读,你的阅读是对小编的鼓励,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小手轻移点一下右下角,点“ 在 看 ”,谢谢对小编的支持,小编一定每天给你们带来更多资讯。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