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辈分的那点事
离开故乡几十年过去了,儿时的记忆却还那么清晰,虽然在家乡生活时间不长,总共也就八九年吧!但我总觉得最值得回忆的就是那段日子。这就是所谓的乡土情怀吧!

那是我还不到4岁时,随父母回到了父亲出生的地方,那是一座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典型江南小村落,村里绝大部分都姓杨,只有两户外姓,一户姓蒲,一户姓蒋,其中一户是逃荒过来的,另一户则是入赘而来的,本来入赘就该姓杨,但是因为只有一个儿子,所以在长辈亡故后,这家主人将唯一的儿子改回父亲的姓,也就是将杨姓改为蒋姓了。

父亲对我说,村里姓杨的都是未出五服的宗亲,所以不管年龄大小,都得按辈份来叫,因为村里辈分最大的只有我父亲这一代人了,从曾祖父到祖父那一代比较殷实,据年长的长辈们说,当时家里光水田就有二百多亩,还有一间烧陶瓷器皿的窑厂和一间可以榨油、榨甘蔗的榨房。据说贺龙带领红军曾到祖父家里吃过大户。当年祖父娶了四房,我父亲属第三房所生,仅仅第三房就生了七个子女,而我父亲在七个子女中排行老六,与最大的兄长竟相差二十一岁,当时人结婚都较早,大伯家的女儿竟比我父亲大三岁,所以我在村里的辈分也特别地大,被胡子一大把的人叫满满(叔父),叫舅公的时候很多。开始不习惯,答应都不好意思答应。最尴尬的是,上小学后,我们班上的一位老师竟然也是我晚辈,在学校时我叫他老师,他叫我名字,出了学校我还叫他老师,他却叫我满满,因为是同一个曾祖父的,辈分不能乱,私下里他父亲,也就我堂哥吧,还跟我说,学校里就叫他老师,在外就叫他xx崽崽,又指着老师说,在学校我不管你,在外面就要叫xx满满,莫把辈分搞乱了(当地习惯上在叫晚辈时在晚辈名字后面加上崽崽,同样的,年长的晚辈在叫年轻的长辈时也要在称呼前加上名字,如X满满)。最后搞得他和我在校外碰到了谁也不叫谁。就连已经改为蒋姓的那家还得按姓杨时的辈分来称呼村里人。于是已经四五十岁的蒋姓人家的主人只能算是我同辈,他的那些比我大得多的子女,我一见到也是xx崽崽、xx崽崽地叫,他们见到我也是xx满满的叫,大家都叫的很自然。
如今离开故乡几十年了,老家亲戚有红白喜事偶尔也回去过。听说我父亲那种辈分的人都已经没了,我父亲算是那辈人最后去世的了,连比我辈分小人很多也已经离世,现在我这一辈算是村里辈分最大的了。

从前,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也叫族谱),家谱里从第一代开山始祖到繁衍至今的所有人都有记载,一些有成就的族人,还会被家谱着重记载,因为他们光宗耀祖了。家谱里不但记载了一世祖是从哪里迁移到现居地的,他的祖辈又是哪里的、是做什么的,一世祖他是做什么起家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他是怎么样取得这些成就的,一世祖通常还会制定家规家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家法。家谱能让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应该怎样立世做人。家谱里通常还会家族排上辈分,辈分通常由几个字到几十个字的都有,家族里取名字大都按辈分来取,一听名字就知对方的辈分。下面网上下载的杨氏家训和某支姓杨的家族辈分。

杨氏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早睡早起,关锁门户,为安全着想。一米一粟,半丝半缕,银钱毫分,当思来之不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求质朴,训子要以孝义方,言传身教,当启蒙者。一言一行,必须有利儿女成长。莫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必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错,立见消亡。兄弟叔侄,勿争多论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词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夫妇平等,互相体谅,才是男人。勿歪戴帽子斜穿衣,正人先正己。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求佳婿,勿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计厚奁。见贫贱而有娇态者,贱莫甚。见富贵而生淫心者,最可耻。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事戒多言,多言必失。依仗势力,而凌孤逼寡,捧红踏黑,非人生之价。欺穷敬富,乃不道之人。

从杨氏家训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东西,用现在的话说,那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也查看了很多家训,内容也都是正能量较多。难道这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惜的是,一场破四旧之风彻底颠覆了这个传统,家谱文化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现在不一样了,有些地方或家族也悄悄地在重修家谱了,还有些地方如果家族里面有什么大事都要在祠堂里举行录家谱仪式,比如,家族里高考出了状元、出了英雄、出了奥运、亚运冠军军这些大事都要在祠堂举行录家谱,家谱这种传统文化又重新引起了人民的重视。不过,现在的人取名字时是什么样好听就取什么?爱怎么取就怎么取,随心所欲,所以现在大多数人不再能从名字中分出辈分了。时代进步了,这些都可以理解,不过,心里总感觉有些失落,也许自己太传统了吧,跟不上时代了。但是我一直想,按辈分取名字,方便家族里族人的联系,也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通过家谱还能知道祖辈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艰苦创业的,也能通过读家谱了解到家族内一些优秀的人,以他们为榜样,用他们成长经历来激励自己,再说,家谱文化还能很好地传承历史,如果能对家谱文化进行扬弃而继承发扬,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家训不是朱柏庐家训格言吗?
我是河南林州市(林县)栗成吉, 我们家谱纪截,古籍山西省潞安府壶关县石坡村人氏,自明朝迁民迁居彰德府林县西白壁村茔立家西,经已九世始祖栗兴周移居留马村,茔立家南七十亩地。老家谱保存完好,(我保存着)。 西白村老家家谱已失传, 迁到留马三支族-栗家一支族-县城一支族-县南临淇一支族。 经过多年查询老家谱,碑文,寺庙捐款碑,及林县县志,基本查询清楚各支系的世系资料。 近期我们家族的族谱出版成册。请栗氏家人来林州市指导修续谱工作。 栗香德太公二十三世后裔栗成吉。
"将唯一的儿子改回父亲的姓"。这个外姓人 撕毁合约、破坏传统。你们村里也没人干涉吗?换成其它强势点的姓,立马找他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