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遵义】糖尿病足,伤不起的狠“脚”色!怎么预防?
一说到糖尿病,很多人就觉得头皮发麻,虽然这个病不像癌症一样让人痛苦不堪,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还是有点“可怕”,尤其是会出现经久不愈的足部破溃。
权威分析表明,全球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为6.3%,国内糖尿病患者1年内新发溃疡发生率为8.1%,愈合足溃疡1年内再发率为31.6%。

那糖尿病足是如何发生的?
凤冈县人民医院神经内分泌科医生介绍,糖尿病足发生前会发生神经病变,神经病变会让下肢失去知觉。这种情况比较麻烦,因为没有知觉或是知觉减退意味着当出现异常的时候,患者没有办法及时发。比如:泡脚的时候不觉得水烫、脚被扎伤(或是剪脚趾甲过深)的时候不觉得疼痛、脚冻伤也没感觉到寒冷,这些都会让糖尿病病人受到伤害;这些伤害也就是糖尿病足发生的信号。
当足部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伤口的时候,糖尿病所导致的末梢动脉血管病变则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足够的血液供养,缺血),伤口变得不易复原,可能会出现久治不愈甚至还会变得更加恶化。加之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差,也更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这就形成了糖尿病足。

该院医生提醒,形成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有这些。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改变肌肉牵张力;感觉神经病变致保护性感觉缺失;自主神经病变改变皮肤泌汗功能。
2.下肢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硬化、钙化和狭窄,伴发微血管病变和微循环障碍,使下肢血流量减少,组织缺氧和营养成分供给不足。
3.截肢史:有足溃疡史者,再发足溃疡的危险是无足溃疡史者的13倍,截肢的风险是无足溃疡史者的2.0~10.5倍;一半以上截肢史者在5年内需进行第二次截肢。
4.足底压力异常:长期足底压力过高,导致足底局部缺血和组织分解,产生炎症,进而形成足溃疡。
5.静脉功能不全: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与足溃疡相关性的证据不足,但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静脉性溃疡感染几率增加,治疗与愈合的困难性增加。
6.足溃疡的其他预测因素:

而怎么预防糖尿病足?
1.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足部检查。患者每天还要自我检查脚部有无异常,有异常及时就诊处理。
2.保持脚部的清洁。每天都要做好清洁,同时也需要擦干足趾;干燥时脚后跟会出现皱裂,不要用手去撕,因为这样很容易撕出一个深的伤口,所有可能导致伤口出现的行为都是应该避免的。
3.脚指甲不要剪得太秃太深。过度修剪,趾甲会向甲沟里生长,会导致甲沟炎,后续可能会出现坏死、拔甲等等问题。
4.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于未发生足病的患者,应该尽量使血糖控制达标,以降低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5.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控制。高血压可通过加重周围动脉病变而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周围动脉病变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6.戒烟。劝告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戒烟或停用烟草类制品,减少被动吸烟。
7.适度规律的运动。规律及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和改善循环,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运动方式和运动量的选择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8.穿鞋要穿袜子。即使是穿凉鞋,也要使用袜子来保护足部,保持干净。
9.防止烫伤。洗脚的水温不能太烫,温水洗脚,水温最好是低于38°,不建议长时间的泡脚,一般时间建议在10~20分钟。
凤冈县人民医院神经内分泌科常规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全脑血管造影术及血管内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死及恢复期、癫痫、各种脑炎、脑膜炎、多发性硬化、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疾病、运动神经元病、运动障碍性疾病、头痛、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治。各型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痛风、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电解质紊乱等疾病的诊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洋
编辑 孟锦群
二审 吴浩宇
三审 唐正平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