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排球、跳大绳……青岛多所学校打造精彩“课间”让学生“撒起欢儿”
“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快乐的笑声冲出喉咙。”“课间十分钟”是很多中小学生最开心的时光,在大家的印象中,“课间十分钟”同学们追逐奔跑进行锻炼,欢声笑语响成一片,是学生时代的常态。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不把学生“圈”在教室里,青岛多所学校打造精彩“课间”,帮助学生劳逸结合,促进全面发展。
学校做法
打造“花样大课间”
10月25日上午,下课铃声响起,崂山区张村河小学的同学们走出教室,跳大绳、踢毽子、踢足球、打排球……这是该校为同学们提供的运动项目。“孩子们不能只有会学习的大脑,还要有强健的体魄。”该校学生处主任崔晓红介绍,每天的“大课间”分别在上午和下午,上午30分钟下午45分钟。
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的学生在跳绳。
上午的“大课间”,该校为同学们策划了多项活动,有阳光亮眼操、广播体操和排球、篮球、足球等自选项目,每一项都安排在操场上分区域开展。“亮眼操是一项放松运动,以前的眼保健操在教室里完成,现在为了让孩子们走出教室,我们安排到大操场上进行。”下午的“大课间”,学校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小洪拳”,由专业武术教师在操场上统一授课,“通过这些特色项目,不仅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中放飞天性,也能提高身体素质,在传统文化和专业体育项目中获得提高。”崔晓红说。
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的学生在做“绳操”。
在青岛,学习节奏相对较快的初高中学校,同样把“课间十分钟”安排得有声有色。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把跳绳作为专项训练,打造成了全国闻名的特色项目。“我们设计的‘绳操’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该校艺体中心组长丰长旭介绍,从2017年开始,学校就把跳绳安排到“课间十分钟”,交互跳绳、单摇跳绳、双摇跳绳、车轮跳绳……在该校操场上,同学们踏着音乐节拍尽情展示花样跳法,青春活力的身影成为了弘德校园内一道风景线。
青岛六十七中“特色大课间”活动展示。
青岛六十七中的“大课间”包含集体跑操和补弱练习。该校体育组长袁著绛介绍,“我们根据学生体育课的长跑成绩,按照心肺耐力水平由高到低将全体学生分层次排成男、女各三个方队,男生在田径场外四道、女生在内四道。最后一个队伍是补弱方队,他们按照补弱项目的不同各成一队,在跑完最后一圈后直接到各自的补弱项目场地集合。”据了解,该校“大课间”跑操的距离是1300米,针对学生体质测试项目,坚持精准施策,采购专业测试设备,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进行专项辅导训练。
家长心声
学会“玩”是必修课
“文化课程把孩子们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再不到操场上放飞自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黄先生说,他看着女儿早起晚睡,每天有各种补习班、各种做不完的作业,心里不是滋味。
“长期以来,孩子们心理和生理上都得不到缓解,负重前行,早已丧失了该有的童真。”一位家长对记者说,虽然学校规定没有那么严格,但“课间十分钟”有点不够用。“我的孩子上一年级还好,没这么严格,就是时间不够用。我家孩子下课就跑出教室上厕所,然后再跑回来喝口水,老师要求提早一点回座位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这位家长说,对于“课间十分钟”该怎么安排,家长大多希望孩子能玩一玩,放松放松。
“初中学校的课间十分钟,孩子大多坐在位子上写作业,成年人坐一天工作效率都很低,更何况孩子……”在一些家长看来,其实下课玩耍不需要学校和老师想什么新花样,孩子自己会玩,只要保证环境安全就好。
专家观点
别捆住孩子的天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曾在微博上进行调查,询问网友对“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建议,共有35万名网友参与,几乎所有网友在评论中对孩子在学校运动不足表示出忧虑。
“近年来,一些学校为安全问题所困,不敢组织春游、秋游等活动,有的还禁止学生在课间奔跑,甚至不能离开教室活动,并拆掉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这种做法违反儿童身心成长规律,表面上是为儿童着想,实际上是对所有孩子健康成长权利的剥夺。”孙云晓说,儿童新陈代谢快,“课间十分钟”的安排就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进行适当的活动和休息,才能使大脑始终保持在良好的运转状态。
“尤其是中小学男生,他们每天需要4次充分运动才能满足生长需求,比女生高很多。由于运动不足,大部分男生较难适应目前的学校生活,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不如女生专注、高效。”孙云晓建议依法治教,执行“每天运动1小时”的规定,可以在课间开展不太剧烈的游戏活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受团中央委托,在13所中学开展中学生校园游戏实验,结果发现,游戏之后,中学生心情更愉悦,上课更加专心。(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图片由校方提供)
责任编辑:岳文燕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