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仅存的六首诗,篇篇经典,值得学习与背诵

王之涣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以西北风光为主题,意境深远,韵律优美,展现出盛唐时期的恢宏气度和豪迈情怀,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广为传诵。

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

《凉州词》也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佳作。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献的散失,他的传世之作仅有六首,但这并不能掩盖他耀眼的光芒,并不影响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01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诗人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后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于生活的追求,依旧是笑着面对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这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浑厚有力生动地描绘出黄河一往无前,奔向大海的壮丽景象,展现出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博大的胸襟。

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王之涣也因此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名扬天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寥寥几个字,展现出排山倒海的力量。现在常常被引用,表达勇于探索和无限进取的态度,激励人们不断勇往直前,超越自我。。

02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天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塞上广漠壮阔的风光,以及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

“黄河远上白云间”,气象开阔,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汹涌澎湃的黄河奔腾而去,远远望去,好像流入云端一般。

“一片孤城万仞山”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第三、四句,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羌笛何须总是吹奏悲凉的《折杨柳》曲调呢?玉门关外本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何须怨”三个字委婉含蓄,不是没有怨,而是用以宽慰排解。

这首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露出一股慷慨之气。

这首诗短短28个字,气势恢宏,诗风慷慨激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

03

凉州词二首·其二

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匈奴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匈奴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却未能如愿。

通过匈奴首领的心理活动,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礼有节,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04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近来攀折柳枝的太多,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杨柳生长的春季,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诗人有感而发写下词作。

前两句表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渲染出一种离别的情绪。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衬托出诗人与友人惜别的心情。“杨柳”在古时被寓意为情意绵绵和挽留,“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

诗的后两句抒情,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看似平淡,意味深长。

这首送别诗清淡如水,言浅意深,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跃然纸上。

05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秋风萧瑟的蓟北,相熟的朋友本来就少,又有谁能登高送我回归故乡呢?

今日相会我们便一起饮尽杯中的菊花酒,明天,你我就像这就随风漂泊无定的断蓬一样,不知道飞向何方?

公元725年前后,王之涣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公元730年,王之涣游历蓟北,意外和老朋友上官致情相逢。两人相见,唏叹世事。次日,王之涣辞友还乡,上官致情也将远行,这首诗便是在这时写下的。

重阳节秋高气爽,本是和朋友相聚登高山饮菊酒、开心欢畅的日子,但是因故人不多、登高无处、节日分别,增加了许多萧瑟之感,应季时令的欢聚,变成凄苦之情。

全诗格调苍凉,言近旨远,语平情深,内涵丰富,一波三折地推出离别之苦。

06

宴词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长堤逶迤,春水碧明一片悠悠,田间小沟的水流汇入漳河一起慢慢流。

不要理睬棹声紧紧催促,这桃花溪水太浅,承受不了这满载离愁的小舟。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碧澄的河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不能与友人同往,淡淡的离愁油然而起。

诗人寓情于景,以景抒情,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

通篇没有一个“愁”字,但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举报
评论 17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