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引黄济青”工程吗?

勘察,测绘,设计工作是一项“很不起眼”的工程前期工作,每当一项浩大的工程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的时候,这时候“它”的工作基本上已经悄悄地接近了尾声、而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它”就如同“奥斯卡”颁奖晚会上的那些策划和道具师们一样。

如果“奥斯卡”颁奖晚会的前期没有他(她)们这个团队的精心策划和鬼斧神工的前期努力和安排、以及默默无闻的工作,很难想象颁奖晚会的现场效果能出现令人震撼的音效和让人陶醉的布景。只有把这些前的期幕后工作精心策划、缜密筹备、认真准备,才能让那些获得“奥斯卡”金奖的“明星”“主角”们、在这个“环境”之下畅快淋漓、充分发挥。然而、当曲终人散、掌声退却之后,人们记住的只是那些荣获“奥斯卡”金奖的“明星”“导演”们的辉煌时刻,又有谁能记起那些为这些“辉煌”而精心准备、呕心沥血的幕后英雄。

今天我要说的这些就是这些三十多年前,为了青岛“引黄济青”工程建设的前期勘察,测绘,设计人员,在我的心中他(她)们才是青岛“引黄济青”工程建设的真正“幕后”英雄。

工程背景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是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海滨旅游胜地,经济总量、人均GDP指标和综合竞争力位居山东省首位。受自然和地理条件限制,青岛属水资源短缺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1%。上世纪八十年代,因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青岛市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导致海水入侵,水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形势非常非常严峻。面对青岛市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

为彻底扭转青岛地区水资源短缺困局,决策者的目光投向黄河。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将黄河水引到青岛,从根本上解决青岛水危机,逐渐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层面,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由此诞生。

建设过程

万里、胡启立、李鹏、钱正英等听取“引黄济青”方案汇报

1982年1月,为解决青岛市水源紧缺状况,国家城建总局会同山东省有关部门,在青岛召开“青岛市水资源研究讨论会”上提出“引黄济青”工程设想。

然而在伴随“引黄济青”工程的开工序曲奏响之前,我们的勘察,测绘设计工作的主旋律已经早已上演,大家只是看到了一张张方案设计图的结果呈现,而每一张设计图的前期方案的踏勘,测绘等许多前期工作,都是由我们这些勘测人员一步一步丈量实施的。那时候的测绘技术相比今天而言那是非常落后的,为了确保设计地形图的精准,我们必须要对方案所涉及的地区地形进行精准详细地勘测,这就需要前期在该地区进行控制网布设,测设小三角网,导线网和四等水准网等前期给哦。工作。后期再在已经建好的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施测1:1万,1:5千以及1:5百等的各种比例的现状地形图,然后再把这些精准的地形图交给设计部门让他们在这些地形图上开始异想天开的设计。

引黄济青渠首工程—打渔张引黄闸(1990年摄)

引黄济青沉沙地出口闸

设计完毕,我们这些勘测人员再配合施工部门进行现场定线工作,定线,是引水测量最繁琐,工作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引水部门一声召唤我们测绘人员随叫随到,十几人的定线队伍,定线,量距,弯道,打桩,标记,纵横段等,浩浩荡荡,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穿越山丘沟壑,荆棘作物,一往无前……。

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工程举行了开工典礼,我院非常重视,5月2日我们院也正式成立了引黄济青驻外工作机构,前期进驻的14个新老搭配的测量人员立即就开始了紧张的工程测量工作。施工测量的任务非常艰巨,他们日夜战斗在施工现场。施工单位随叫随到。

“引黄济青”暗渠开挖施工现场(1986年4月摄)

暗渠要通过青胶公路,胶济铁路,新老暗渠,南棘公路,南马铁路,盐务公路立体交叉,还有洪江河倒虹吸,小龙王河倒虹吸,石桥河倒虹吸,白沙河和铁路倒虹吸,新老水厂地下管线,新增新水厂北泉备用1200mm管道,北万隧道等都是难度很大的工程。而所有这些“引黄济青”测量工作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用这些简单的经纬仪,水准仪,钢尺等测绘仪器,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工程,保证了各施工段的工程顺利贯通,受到了施工单位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了“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的表扬。

后续院里又有很多的勘测人员加入到“引黄济青”的工程当中,就这样,在院领导的积极带领下,所有的“引黄济青”勘测工作人员拧成一股绳大干三年,终于在1989年6月完成了“引黄济青”工程的所有工作。从崂山水库到棘洪滩水库,从大沽河到白沙河,从荆棘林地到沃野田头,一片片水塘,一座座高山……到处都留下了我们两代勘测人员的脚步,到处都荡漾着我们两代勘测人员的笑声。

完美竣工

棘洪滩水库鸟瞰(1990年摄)

整个“引黄济青”工程历经3年零7个月的艰苦施工,于1989年10月16日试通水成功,到年底已放水7000万立米。这项工程共挖砌、修建输水干渠253.2公里,建筑物455座,完成土石方5500万立米,砌石60万立米,混凝土75万立方米,使用钢材7.05万吨,木材5.23万立米,水泥35万吨。在山东省水利和市政工程建设史上开创了新的纪录。

在这个当时被世界瞩目的“引黄济青”工程记载中,可能对我们勘测人员的辛勤工作没有点滴的文献记载,但当奔涌的黄河之水跨越了4市10县(区),经过了291公里的急流奔波,最终流到了青岛棘洪滩水库,开始对饥渴多年的青岛人民送上了渴望已久的甘露时,我们这些平凡的勘察,测绘,设计人员就可以自豪地对世人说:引黄济青,我们这些勘察,测绘,设计人也做出了贡献。

本文作者:

赵金华,1963年出生,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在国家级刊物和报刊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发表过近百篇的专业科技论文和其它文章,撰写电视剧本三个,拥有多项的专利发明,曾获得过山东省十大孝子的奖励,热爱生活,热心公益,爱好广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举报
评论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