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神秘“消失”的3个人,至今毫无痕迹,他们究竟去了哪里?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夙夜玖歌

编辑 |夙夜玖歌

前言

千年历史洪流中,许多豪杰一展雄才,功成身退,也有人声名鹊起后无影无踪,三位不同的传奇人物他们共同的结局全部是突然消失,下落至今成谜。

翻开历史,有些名字明明刻在功勋碑上,转眼间却不见踪迹,好似历史洞开了口子把他们吞噬,数千载后,人们依然对他们充满好奇,希望从史书碎片中找寻蛛丝马迹。

如今几千年过去了,人们依旧对这些人的下落充满兴趣,试图从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探寻他们的踪迹,那么这些历史人物都有谁呢?他们又是如何消失的无影无踪的呢?

朱允炆失踪之谜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明太祖大儿子朱标的儿子,于建文元年(1399年)继位为帝,年仅21岁,他上任后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同时也开始削弱藩王的势力。

这引起了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的不满,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最终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成迷。

官方说法是朱允炆被大火烧死,当燕军攻入京城时,皇宫突然大火,等火势平息后,在废墟中找到一具面目全非的烧焦尸体,据宫人说那就是朱允炆的遗体。

但这具尸骸到底是男是女已无法辨认,朱棣对此表示怀疑,派人四处搜寻朱允炆的下落,这说明官方说法存在可疑之处。

而有传言称朱允炆在宫人帮助下逃到湖南,剃度出家为僧,朱棣派人遍访全国寺院也是为了找出家的朱允炆,但这种说法既无证据,也难以想象一个皇帝就这样隐居深山。

海外避难的说法同样牵强,据说朱允炆出逃到了菲律宾,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追击他,可郑和七下西洋均一无所获,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考古发现给这桩谜案增加了新的可能,福建发现一座疑为朱允炆墓葬的古塔,浙江也有人自称是朱允炆后人,这表明朱允炆可能逃亡到东南沿海,最终不治身亡,但具体下落还是个迷。

综合种种迹象,朱允炆活着对叔叔朱棣构成威胁,所以朱棣几乎可以肯定会除去朱允炆,只是碍于亲情不便公开动手,朱允炆的失踪对朱棣来说正合心意,这场疑案成为明初这场“靖难”大戏的悬念结局,也反映出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

600多年过去,朱允炆失踪之谜几乎无望破解,但这段历史的神秘色彩会继续激发后人探索真相的兴趣,历史常常充满戏剧性,而其中最精彩的剧情,往往难以看透真相,朱允炆之失踪,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老子消失之谜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是中国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一生清高矜持,著有道家经典《道德经》,但他在晚年时却神秘失踪,至今无人知晓他的终点,这成为了千古之谜。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本在周室任职,见周朝已日薄西山,决意离开,他来到函谷关,准备西去深山隐居,这时关令尹喜挽留道:“子欲隐矣,可为我书以传后世乎?”老子遂写下《道德经》五千言,交给尹喜后就此离去,不知所终。

老子西去的目的地,历来说法不一,东汉时,有人认为他“西入夷狄”,这意味着老子可能去了如今的甘肃一带,甘肃是古代文明发祥地,老子崇尚无为,西去甘肃寻山林隐居,这种说法颇有可信度。

也有人传老子在函谷关认识了当地人尹喜,得知尹喜来自陇西临洮,老子想必听说那里山清水秀,就决定与尹喜同行,在尹喜引领下,老子来到陇西各地游历,传播他的学说。

最后他在临洮的一座洞天福地隐居修道,直至仙逝,这种说法虽无确凿证据,却反映出老子晚年确实在陇西一带活动过。

当然,还有人说老子终成仙人,他们认为,老子作为道教创始人,他应该通过自身修炼,得道飞升,成就“老子仙”,这种传说更多是出于对老子的崇敬,缅怀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关于老子的西去,我们已无法考证真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老子在西域对当地思想产生过深远影响,比如佛教经典中多次提到“老人”、“老翁”,很可能就是在称呼老子。

如今我们不应再纠结老子的去向,而是应当铭记他一生的思想贡献,老子奠定了道家学派,他的《道德经》至今仍受到世人推崇,这已足以证明老子的卓越与伟大。

徐福东渡从此杳无音讯

徐福出身于琅琊高门,家族世代忠君爱民,其本人也极通医术,他年轻时曾受业于鬼谷子,但并未学成长生不老之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初定,百姓疲于战乱,然而秦王渴求长生,四处访仙问药,有识之士徐福上言道:“臣尝闻东海之上有三座仙山,山有神药,食之长生,”秦王大喜,命其率童男童女三千人,载种种物资东渡求仙。

公元前210年,徐福率众起航,行至海中,遭遇大风暴,多人丧命,唯几人侥幸生还,徐福复奏言已见仙山,但礼物不足,不能得仙药,秦王再遣工匠数百人随徐福东行。

徐福东渡之后,音讯全无,秦王派人访寻,终不见踪影,徐福一行是否成功抵达仙山?亦或在途中遇难?亦或有更大的野心?此后无人得知。

然而,徐福的故事激励后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他率先远航的胆识与坚韧,成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典范,虽历史难释其迷,但徐福的事迹足以激励后人遥望远山,为真理敢于探索。

徐福的故事,其实蕴含着千古谜团,他究竟是出于忠君之心,还是另有隐情?他率领的三千多人是否真的抵达了传说中的仙山?亦或在途中迷失方向,最终难逃沉船之祸?

如今,我们只能从史书残篇中,勾勒出这个浩瀚故事的模糊轮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最引人争议的是焚书坑儒,这使先秦的典籍遗失极多,后人难以查证徐福故事的真伪。

同时,秦朝推行管官制度,过于专制集权,地方官吏为讨好皇帝,往往隐瞒真实情报,这也使关于徐福远航的记录多有虚假成分。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徐福第一次出海回报称遇到大鱼作祟,第二次又说见到仙山,但未得仙药,这充满矛盾之处,似乎暗示徐福另有目的。

当时,秦朝掠夺式统治激起民变,徐福出身名门,是否同情百姓,暗中策划移民逃离秦朝?抑或单纯完成皇命,在海上迷航致亡?我们无从得知真相。

另一疑点是徐福带去的人丁、物资过多过杂,不似单纯寻仙,其中还有木工、陶工等技术人才,似有长期移民之势。

后世日本学者考证,徐福很可能径直驶向日本,但日本古籍中也无徐福明确记载,关于徐福东渡的真相,或许永远是个谜,然而,他不畏艰险,敢于探索的精神,已成千古佳话,激励后人登上探索的征程。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迷雾,但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不必纠结徐福的真实目的,只需秉承他的创新勇气,继续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结语

人生的每一步都在时间长河中流淌,有的声名显赫,有的无声无息,我们站在历史的河岸,凝视着过往,却无法穿透迷雾,窥见所有真相。

无数生命就这样在历史浪潮中消失,留下永恒的谜题,也许终有一天,科技的进步能让我们揭开这些谜底,然而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有怀着敬畏和好奇,深思那些隐匿在历史背后的命运。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