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6个师长只有他没有成为元帅,晚年当选副主席,儿子是将军

文|谦语谈书风

编辑|谦语谈书风

武能战场杀敌,文能伏案撰书,文武双全,满怀一腔爱国热血。

他便是萧克将军,是人们公认的“儒将”。

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有6位师长,萧克就位列其中。

而评定军衔时,其他五位师长,聂荣臻、贺龙、刘伯承等人皆为元帅。

却只有萧克既不是元帅也不是大将,而是被安排在了上将之列。

许多人为其打抱不平,认为其只被授予上将的名号实在可惜。

不过,中国共产党绝对公平地对待每一位为国奋战的革命战士。

晚年时,他当选副主席,儿子也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一名将军。

那么,当年萧克为何没有成为元帅?

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书香门第

萧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他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贡生,三伯父更是才学极为出众的拔贡。

然而,读书并没有改变萧家贫苦的现状,可是即便再苦,手里的书绝不能放下。

萧克7岁时就被送入了私塾,从《四书五经》到《经史子集》统统学了个遍。

他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才成就了将来的“儒将”萧克。

那时,家里的条件很是艰苦,有六个孩子要养,粮食属于吃了上顿没下顿。

萧克虽然年龄小,但心智非常成熟,他宁愿不上学,来到农田里帮忙。

然而,萧克的父亲自然不允许儿子放弃读书,于是再次将他抓回到学堂中。

在念学期间,萧克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想,新革命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底生根。

直到那一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萧克的父亲怒火中烧,参加了“倒袁”运动。

结果可想而知,刚毅正直的父亲被抓进了监狱。

萧克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的不安,他对国家的前途感到迷茫。

而之后发生的一场灾难,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天降横祸

1921年,萧克14岁,原本平静的一天却被几个拿着枪前来的士兵打破。

原来,这些人是来找萧克的父亲,起因是因为萧家得罪了一个大人物。

这人便是嘉禾当地的大地主萧仁秋,他的势力之大足以一手遮天。

其实,真正得罪这个人的并非萧家,而是当地的一群“绿林”。

这些人贫苦人家出身,靠着勒索乡绅地主等有钱人发财,因此与萧仁秋结下梁子。

而他们往往藏匿在一些险阻之地,就连当地政府都抓不着。

萧仁秋了解到他们中的头目认识萧家,还与萧克的大哥和堂哥关系甚好。

既然抓不住本人,那便从他身边人下手,因此迁怒于萧家。

萧克的父亲是个有骨气之人,自然看不惯这些地痞流氓的作风。

他托人拿些酒菜招待一下,给了些钱将他们“打发”走了。

说是打发,其实也是被逼花钱买平安,这一来,萧家的境遇可谓是雪上加霜。

然而,萧仁秋一行人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抓到了萧克,诬陷他给土匪送信。

面对儿子遇难,父亲也不管文人傲骨了,他四处借钱把儿子赎了回来。

可是,这群人就是无赖,怎么会轻易放过这家人呢。

1922年,萧仁秋派人把萧克的大哥与堂哥骗到团防局。

结果两人再也没有回来,不久之后两人遇害的消息传到了萧家。

面对如此视人命如草芥的恶霸,萧家顿时陷入了悲痛之中。

当萧克的二哥得知此事,当即放弃了在长沙的学业,投笔从戎。

小小年纪的萧克也愤恨不平,他决定要为哥哥们报仇。

他明白,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单凭他一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

于是,他更加努力地读书,试图用知识武装思想,以此打开新的世界的大门。

终于,1927年,萧克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嘉禾甲种师范学校。

在这里,他接收了新思想的教育,闲暇时还会看《孙子兵法》等军事书。

1926年,革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黄埔军校打响了名声。

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萧克知道自己是一定要去黄埔军校的。

于是,他留下一封信,告别了父母,信中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可惜的是,萧克错过了报名时间,他的“黄埔梦”最终没有实现。

但是,即便没能进入黄埔,萧克也没有放弃心中的革命理想。

革命之路

1927年,他毅然加入了素有“铁拳头”之称的叶挺独立团。

由于萧克有学识,组织能力也很强,他的能力得到认可,任命为游击队队长。

同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在他的带领下,游击队神出鬼没,激战数日。

可是,由于物资匮乏,战士们体力不支,不久之后他们被国民党追捕。

好在军官见他年纪尚轻,自认为他不可能是队长,便把他误放了。

萧克从牢狱中逃出来,他四处打探党组织的所在地,却没有一点儿消息。

于是,他辗转来到广州,毕竟这里是革命策源地,可惜却依然空无一人。

备受打击的萧克决定回到湖南老家,可他知道这是不容易的事情。

他假冒身份混入了国民党军队,这一路,萧克的心一直提到嗓子眼。

他知道一旦被发现,他面临的就是死路一条。

好在萧克顺利到达湖南,看着阔别已久的家乡竟变得满目疮痍,他心如刀绞。

凭借着记忆,他寻到了自己的家,推开门看见年迈的父母,全家人相拥而泣。

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他在这里找到了党的一个分支部。

不久之后,萧克再次告别家人,踏上了去往章宜的路。

在那里,他带领着数百号人揭竿起义,革命之火熊熊燃起,蔓延至广东。

重返战场后的萧克,他的威名让敌人闻风丧胆,同时也得到了党的肯定。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萧克被任命为红六军团担任参谋长。

虽然他没有上过军校,但他丝毫不逊色于他人。

以他的聪明才智与颇有远见的思想,成为红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

在此期间,萧克还会时不时地写文,1939年,长达40万字的小说《罗霄军》诞生。

他的文章被同志们拜读,人人都夸赞萧克为一代儒将。

后来,这本书改名为《浴血罗霄》,一举夺得茅盾文学奖。

萧克在长征途中,多次立下战功,因此还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

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克担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参谋长。

在这里,他与贺龙、聂荣臻等人一起指挥了多次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

尤其是1938年11月12日指挥陈庄战斗中更是创下了歼敌近千人的辉煌战绩。

这一战让日军闻风丧胆,也让其他国家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力量。

然而,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萧克却并没有被评为元帅。

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和贡献不够,而是因为当时评选元帅的标准更看重资历。

虽然萧克没有成为元帅,但他的能力和贡献被历史记载着,不可磨灭。

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顾全大局、文武双全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晚年的萧克享受着党和人民的尊重,当选为政协副主席。

他的儿子也传承了父亲毕生的志愿,进入武警队伍,之后晋升为少将军衔。

这一切,出于对国家的爱,也是对父亲的敬仰。

结语

萧克的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奋斗,用自己的青春年少抒写了时代的华章。他于200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前辈们的精神永远相传!是祖国的希望,是人民的动力!让我们致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点击”关注”,为您持续更新优质内容

举报
评论 2
  • 革命生涯,戎马半生,长征史歌,垂名千古!颐享晚年,无疾而终

  • 说半天也看出到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