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丨檀力

作者丨檀力
范光陵先生1932年生,祖籍安徽安庆潜山,是国际著名电脑专家、诗人、画家、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1949年范光陵先生离开大陆,跟随父母来到台湾。几十年来,他凭借卓越的天赋和勤奋,在电脑学技术、诗歌创作、绘画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世人誉为“三冠才子”。
范光陵先生,不仅多才多艺、事业有成,而且还以执着的爱国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响应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利用各种机会,在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场合大力呼吁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的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不遗余力,体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未来发展的崇高设想。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来遵奉“以和为贵”的思想理念。不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且以“亲仁善邻”,“家和万事兴”为处事原则。几千年来,中华大地朝代更迭,虽然出现过多次诸侯割据、鼎足分立、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总体来说还是趋向一个整体。不过,反对国家分裂,实现和平和统一,进而达到“四海一家”、“金瓯永固”一直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也是植根于亿万民众内心不可动摇的坚定意志。因此,历史上凡是舍死忘生、保家卫国、为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做出贡献的爱国者都深为后世民众所敬仰,成为争相传颂的民族英雄,且青史留名、永垂不朽。反之,凡是结党营私,见利忘义、卖国求荣,在分裂国家的图谋中获取利益的蝇营狗苟之辈,无不为万民唾弃,乃至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维护国家的统一向来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王道,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自远古流传而至今日。
毋庸讳言,在有史书文献记载的五千多年历史中,无论是黄帝战蚩尤,还是秦扫平六国;抑或是楚汉相争、三国归晋,乃至忽必烈挥师渡江灭掉南宋,由分治到统一往往都是通过残酷的战争手段来完成的。
然而,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和无穷创造力的民族,这种智慧和创造力不仅体现在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等震烁世界的四大发明,固化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同时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对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等复杂政治问题敏锐的判断和独特处理方法上。“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多年不变!”这种极富想象力、创造力的伟大构想不但在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并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威力,而且为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表示在实现国家统一时,一定“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范光陵先生意识到实现和平统一的曙光已经出现。他立即响应,并且把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当做自己人生的一件大事。率先身体力行,不辞劳苦,频繁往来于世界各地,呼唤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他亲自担任全球华人文化交流主要负责人,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穿针引线、铺路架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一致尊敬和爱戴。

四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出现转机,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渐趋频繁。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这些都充分说明“要和平不要战争,要统一不要分裂”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绝大多数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
有人曾经做过大胆预言: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内,海峡两岸必将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这不但是海峡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巨大贡献,也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写下崭新的篇章!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超乎以往的理性与成熟,显示出她所具有的宽宏和自信。她将以负责任的泱泱大国姿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范光陵先生多年来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所走过的历程以及他那份赤诚的爱国情怀,启发更多的炎黄子孙自觉投身到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去,共同携手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孝经》101字(中英文版),孔子作,范光陵编,红旗出版社,2014年10月1日出版,《孔子哲思——幸福人生十讲》。孝,德之本也。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明王以孝治天下。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
为了应对老龄化,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解决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里后辈对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构建和谐家庭,为此必须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孝文化。

传统的古代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基本上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内核,按照长幼尊卑关系制定的体制。孝观念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人类家庭血缘关系、社会政治伦理关系都存在着一个历史的进程。孝观念是伴随着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的。这种制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完备于西周,春秋时期由孔子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并系统化。孔子认为,“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也就是说,孝道是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那样的法则,老百姓人人都必须遵循执行。相传《孝经》就是他和他的弟子曾子的著作,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篇。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生也。”也就是说,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孔子进而把孝的内容归纳为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就是说,孝要从侍奉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进一步要为国君服务,最后才是建立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其次,人人都应尽孝,但侧重有所不同。孝道既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责任,对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行孝要求:天子身系国家存亡兴衰和百姓的命运,其品德也就相应重要,应当敬爱父母,教化万民。诸侯是一个区域内天子政令的实施者,也应当把品德放在第一位,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卿大夫和士是具体执行政令的中间层次,起着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对父母尽孝与对国家尽忠在他们身上融为一体,因而他们应该言行有据,为民表率。第三,孔子为孝子制定了一个标准,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要以虔诚的心情和周到的服务去侍奉父母,父母生病时要以忧虑的心情去照料护理,父母去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办理后事,举行祭祀时,要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了,才能称得上是孝子。孟子把物质上的侍奉作为孝的重要内容,他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他在这里提出,要在物质上尽心尽力地侍奉父母,不要懒惰,不要专事吃喝嫖赌,不要只顾妻子儿女,不要招惹是非,打架斗殴从而给父母带来危害。孟子还把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要像对待自家的老人一样对待别人的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幼儿一样对待别人的幼儿。孔子特别强调,孝的含义最核心的是敬,绝不仅仅限于供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仅仅限于养,和犬马等动物就没有区别了。但这种敬又不是一味顺从,发现父母有错误,也应该与他们争论,就是“谏”,一次不行可以反复再谏。“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不敬不违,劳而不怨。”《弟子规》更把这个思想发挥到极致,说“亲有过,谏使更,怡我色,柔我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是说,发现长辈亲人有了过错,就要劝谏他改正,但在劝的时候态度要好,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劝谏了他还不听,就等他情绪好的时候再去劝谏,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上悲泣哭号,以增加感染力,为此挨了鞭子或棍棒也无怨无悔。春秋战国时期从我们阜阳地区走出的政治家管仲在他的《牧民》篇中也把恭祖旧,守孝悌作为礼的重要内容,进而把礼仪廉耻划为国之四维,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论断。
孔子的理论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汉高祖刘邦认识到孝对稳定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在包罗万象的人际关系中,父子关系是最基础最重要又是最尖端的关系,处理好了这个关系,才能处理好其他人际关系。他自己就是一个范例,他当了皇帝之后,他的父亲在路上遇见他立即跪拜,他大惊失色,问是怎么回事。他父亲告诉他,有大臣对他说,皇帝是天子,是天下臣民的父亲,你虽然是皇帝的父亲,但在国家而言,你也是臣民,见了皇帝应该行礼。刘邦立即加封他的父亲为“太上皇”,不需要给他行礼,他照样给父亲行礼。汉朝从第二个皇帝惠帝起,每位皇帝死后的谥号都冠上一个“孝”字,以强调他们是以孝治天下。到了东汉时期,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法典化,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在极高的位置,很多皇帝亲自给群臣和皇子讲解《孝经》,有的亲自撰写解释《孝经》的文章,有的命入将《孝经》翻译成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唐玄宗不但两次注释《孝经》,诏令天下,还亲自书写《孝经》,刻石立于太学。南宋时期,宋高宗除将御书《孝经》赐给宠信的臣子外,又将御书的《孝经》颁发给天下的州学。金元时期规定各级学校都要使用唐玄宗注释的《孝经》。明太祖朱元璋把《孝经》作为治理天下的大经大法。清代康熙皇帝时,刻出满汉合璧两种文字的《孝经》。

对于无亲属的老人、病弱的老人,也都有明确的照顾规定。汉代还制定了对老人的《优惠法》,每逢朝廷大典,都要组成20多人的慰问团,代表皇上慰问70岁以上的老人,给他们加发米、肉、酒、丝等物,并免租税,给予无息贷款,还督促地方官员抚慰老人,并将此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项内容。唐代制定了饮酒礼,每年腊月聚集乡里的老人,行饮酒礼,由官府出资,举办酒宴。不但要尊敬自己的父祖老人,而且对于社会上的其他老人也同样应该尊敬。《礼记•曲礼》的有关论述是这种观念的集中代表。它规定:“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就是说,作为儿女,外出时必须对父母说明,返回时必须面见父母告知。出游的时间和路线要有一定的规律,所从事的职业要相对固定,在老人面前不能讲自己老了之类的话。对其他人,年龄比自己大一倍,就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年龄比自己大10岁的,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比自己年长5岁的,则当作比肩的兄弟。如果有5个或5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就要给年长的人安排单独的座位。古代礼仪中还规定了一系列对待老人的行为规范,《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即50岁以上的老人,打猎时不必亲自参加,但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但声音又不能太低,必须让老人能听清楚,如《弟子规》中所说:“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还有“侍坐于长者,履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就是说,和长者坐在一起的时候,不能穿着鞋进客厅,脱鞋时不能正对着老人的座位,话说完了穿鞋应该到客厅的侧面并且要弯下腰或跪下来,这也是敬老的表现。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对老人行跪拜礼,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敬。《四民月令》规定,每年正月一日,冬至和腊日等年节时令,要“修刺”拜问“君、师、耆老”,以此来表现对老人的尊敬;除此之外“拜”还体现在拜寿方面,在祝寿开始时,从长子夫妇起,到孙辈止,全家要依次敬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谢老人的辛苦操劳及养育之恩。康熙52年(1713年)3月18日,适逢康熙帝60寿辰。各省众多百姓及退休的官员,以老年人居多,纷纷从千里之外赶来京师,请求为其祝寿,借此表达朝廷尤其是对康熙帝的感激之情。康熙帝为臣民的热忱深深感动,决定在生日这一天接见他们,并择日举行盛大宴会,颁赏礼物,以答谢臣民对他的拥戴。按照康熙帝的旨意,此次宴会分批举行。3月25日,畅春园正门前,正式举行盛大的“千叟宴”。首先邀请各省汉大臣、中下层官员与百姓。其中年龄在90岁以上的老人有33人,80岁以上的有538人,70岁以上的有1823人,65岁以上的有1846人,总共4240人。参加者皆属老人,人数在千人以上,故称“千叟宴”。康熙帝传谕:宴会上,让他的子孙与皇室的人亲自执酒器,给老人们斟酒,而老人们都不拘礼,无须起立,以此来表示他对老人的优待和敬老的殷切心意。席间,康熙帝命其子孙扶着80岁以上的老人到他的御座前,他要亲自看着他们一一饮酒。宴后,康熙帝又逐一赐给他们银两。二十八日,康熙帝又专门宴请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大臣官员、兵丁及闲散人中的老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7人,80岁以上292人,70岁以上有1394人,65岁以上的有1012人,共2705人。同前一次宴会一样,康熙帝命其皇子们代表他颁赐食品,命宗室子孙们执酒壶给老人们斟酒,并请80岁以上的老人至其御座前饮酒。当日,康熙帝还在畅春园宫门前,专赐宴70岁以上的老妇人及大臣妻数百人。与前两次稍有不同,因为是宴请老年妇女,皇太后特意参加,与康熙帝一道向她们颁赐茶果酒食。三批宴请老人超过了7000人。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年老夫妇,以及各级官员年老者,另给赏赐,不在上列统计的数字之内。乾隆帝又增开了“宗室宴”,“民族宴”显示其鼎盛时期的繁荣景象。乾隆帝于乾隆47年(1782年)在丰泽园举行盛大的“宗室宴”,人数达3000余人,也是以老人居多,意在叙亲情之谊。此情此景,亦“极一时之盛”(《啸亭续录》)。乾隆帝在平定新疆战乱后,蒙古、维吾尔、回族等上层王公前来朝贡。乾隆50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清宫又正式举行盛宴。规定凡内外文武官员60岁以上者,皆在其列。进而又扩大到边地土司、蒙古、回部五公,以及生活在底层、年在70岁以上的耆老士民、八旗兵丁以及匠役人等,总计3900余人。乾隆帝也仿效其祖父康熙帝,命皇子皇孙等分别向老人执爵献酒,召年过90岁的至御座前一起饮酒。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帝再次举行“千叟宴”。此次与宴人员达5900人,盛况空前,大殿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宴会结束时,乾隆向与宴的臣民们颁发如意、寿杖、缯绮、貂皮、银牌等物。其中,银牌自15两至30两不等,依据年龄而分出等次,加上其他赏赐,此次动用白银达百余万两。

除了正面的规定和引导措施外,历代还规定了一系列惩戒办法。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规定了十恶,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十恶不赦的内容,其中一条是“恶逆”,就是指“殴及谋杀父母、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姊妹、外祖父母、夫、夫之父母、祖父母。”触犯了这些规定,就必得杀头而无可赦免。《唐律》中进一步规定了不孝的内容:“谓告言,诅詈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不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父母丧不举哀;诈称父母、祖父母死。”也就是说,向官府告父母祖父母的状或者骂他们,就是不孝;父母健在和他们分家分财产,就是不孝;供养不及时就是不孝;在为父母守丧期间结婚,从事娱乐活动,父母祖父母死了而不举丧,或者父母祖父母健在而诈称他们死了,都是大不孝的行为。在制定惩戒制度的同时,还制定了赦免的规则。《礼记》中规定,“八十、九十曰耄,七十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东汉时规定“八岁以下,八十以上,非亲手杀人,不加刑焉。”就是说,七八十岁的老人,即使犯了罪也可免去刑罚。孔子还提倡“亲亲相隐”,即亲人之间特别是子女对父母,应该为其隐匿罪行。到汉唐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子女如果告他的父母犯罪,就按照所告罪状给告状的子女定罪,如果父母告子女犯罪,则无需审讯即可判决。当时楚国有一个当儿子的到官府告他的父亲偷人家的羊,管诉讼的人问令尹应该怎样判决,令尹下令杀了这个儿子。亲亲相隐匿,涉及到人类文明制度和文明选择问题;涉及到“礼义廉耻”之“四维”问题。管仲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父子(以及父女、母子、母女、夫妇等)为伦常核心,其亲情价值,有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破坏了这个价值系统,就是从根本上破坏了伦常精神,也便从根本上破坏了礼制精神,进而破坏了仁德理念,也便从基础上动摇了儒学的“公道”道义。没有伦常精神支持的“公道”可能不是“公道”,而是恐怖暴政。“亲亲相隐”的命题,看似一个伦理规范,却直指天道人心。孔子对亲情的维护,是对深邃公理的一次趋近。它符合现代良法精神。《唐律疏议》中还规定“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二等。”就是说,在直系亲属中为父祖隐瞒罪行,部下奴婢为主子隐瞒罪行,一律不追究,非直系亲属中为长辈、主子隐瞒罪行的比照普通人犯罪减二等处罚。

当然,孝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被加入了一些背离人性的糟粕。比如元代形成的二十四孝,用24个孝老的典型事例对人们进行孝道教育,立意是好的。其中多数是很好的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母亲生病3年,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为母亲亲尝汤药。汉代蔡顺,遇到荒年采拾桑葚供奉母亲,把黑色的(质量较好)留给母亲,红色的(质量较差)自己吃。后汉陆绩6岁时见袁术,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他拿了两个揣在怀里留给母亲。董永父亲病逝,无钱安葬,卖身贷款为父亲办理丧事。但也有一些过头了,反而效果不好。如郭巨为了防止3岁的儿子与老母亲争食物,竟然要把儿子活埋,这就违背人伦,按法律构成犯罪。鲁迅先生在评价这个故事时说,看了这个故事,“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是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晋代王祥在天寒地冻的时候为了满足母亲想吃鱼的心愿,解衣卧在冰冻的河面上,想暖化冰冻捉鱼,这就近于荒唐,人体怎么能暖化冰冻呢?不但不能,恐怕皮肤还要和冰冻成一体,不如拿一把榔头把冰面砸开来得利落。晋代吴猛,在炎夏的夜晚,睡在床上让蚊子喝血,喝饱了免得再去咬他的父母亲,这也不合情理,蚊子喝饱了停一会还会再喝,这一批蚊子喝饱了,还会有另一批蚊子进来,因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不如拿一把扇子替他撵走蚊子效果更好一点。到了明代,程朱理学进一步把孝道引入愚孝,说什么“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而其真实含义则是把孝道引入国家政治,叫人民和臣子对皇帝“愚忠”,“君叫臣亡臣不得不亡”。这就离开我们所说的孝道的本意了。

应该说,几千年来,在我们国家,孝文化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许多感天动地的孝老事迹。2003年,广西钦州一位父亲患尿毒症,只有换肝才能根治,他的儿子韩峰、韩磊和女儿韩瑜争着把自己的肝脏换给父亲,最后通过医学检验,由女儿韩瑜献出了自己的肝脏,挽救了父亲的生命。山东兖州时苓患上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每星期需换血浆2次,每次费用6000元,家庭实在无力支付。她的3个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尹训国、尹训宁和尹训东典当自身,得到陕西汉江药业有限公司的支持,提前支付给他们5年的工资,而他们则承诺毕业后无偿为该公司工作5年。河北省河间市一位13岁的少年冯海涛的父亲患神经性疼痛,痛起来满地翻滚,冯海涛用一辆三轮车拉着父亲到石家庄、北京等地求医,4年间走了5万公里,寻访40家医院。贵州兴仁县一对青年夫妇余永庄和韦一会在打工被盗落魄时得到均已70多岁的黄选文夫妇帮助,给他们一顿饭吃,5年后他们得知两位老人同时患脑血栓瘫痪在床,毅然决然带着打工得来的全部收入5万元为老人求医治病,经过2年多的努力,终于使老人恢复了健康。安徽人王守成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背着母亲游历南京北京,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江苏省建湖县孝顺媳妇顾月香伺候瘫痪的公爹6年,为其洗衣擦身。河北省冀州市女孩王玉慈14岁时父亲去世,奶奶年迈,母亲瘫痪,她边读书边照料两位老人,考取大学后背着母亲去读书。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