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孙元良突围,逃到信阳为何被软禁?张轸:这家伙实在可疑
1948年12月18日,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张轸突然接到信阳火车站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说他是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突围出来后一路辗转到了信阳,让张轸派人接他。
张轸在电话这头安抚了孙元良几句,说这就来接人。挂了电话后,张轸却犹豫起来,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如何处理孙元良,因为孙元良自12月6日率部突围导致十六兵团覆灭后,本人杳无音讯。如果是被我军俘虏,十多天过去了,肯定有消息了,所以国民党这边以为孙元良可能死于乱军之中,都打算颁发“褒奖令”了。
如今,孙元良突然出现,他的十六兵团却已不复存在。张轸所掌握的情况是,杜聿明集团的另外两个兵团(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弥的十三兵团),并未进行突围,还在陈官庄包围圈内困守。

张轸
孙元良是国民党军将领中,有名的“长腿将军”,抛弃部下自行逃走的事情干了不止一次。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后,在参战部队中,桂永清的教导总队、宋希濂的36师、王敬久的87师、孙元良的88师被称为“四大德械部队”。
蒋介石对这四支德械武装非常重视,在淞沪会战打了没多久之后,就将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升为军长,各军暂辖原有的师,三人继续兼任师长。教导总队本就是军级编制,老蒋和何应钦曾打算战后以教导总队为基干,扩编为一个集团军,不过随着教导总队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损失殆尽后,这个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可以说,孙元良的起点非常高,当时当军长的黄埔一期将领并不多。88师的表现是英勇的,但孙元良却很让人失望,在南京保卫战最后的撤退阶段,他抛弃部下,不知所踪。
当孙元良后来只身从南京逃出后,老蒋勃然大怒,下令将其关押,后经顾祝同等人求情,这才得以释放。此后,孙元良遭到老蒋冷遇,对比宋希濂、王敬久先后担任集团军总司令,桂永清担任国民党海军总司令,他的职务一直在军长级别徘徊,长期原地踏步。
那么,已经被打入另册的孙元良,又是如何当上兵团司令官的?这是因为孙元良有一个大靠山,他的叔叔是川军元老孙震。
1946年,孙震被任命为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绥靖区司令官,辖41军和47军,这两个军都是川军部队,整编时改番为整41师和整47师。
1946年9 月,赵锡田的整编第三师被渡过黄河的刘邓大军包围,全军覆没。败讯传来,老蒋大怒,将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免职,派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去主持郑州绥署事务。
顾祝同到后,和参谋总长陈诚商议,认为整编师已经难以应对战局,应该编组一批整编军。之后,在编组整编军时,整41师和整47师合编为整编47军。可以看出,所谓的整编军,其实相当于一个小型兵团。

孙震
整编47军成立后不久,郑州绥靖公署撤销,孙震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部主任。当了指挥所主任,又挂三颗将星(中将加上将衔)的孙震,再兼任整编47军军长的职务就说不过去了,但他又不愿放弃对这支部队的控制,于是便推荐了孙元良。
孙元良是黄埔一期生,长期在中央军任职,同时又是孙震的侄子,和川军颇有渊源,属于两方面都认可的人,于是长期坐冷板凳的孙元良,摇身一变,成了中将整编军长。
1948年8月,国民党军取消各类“整编”番号,孙元良部,恢复了41军和47军番号,接着又以这两个军加99军编组了十六兵团,孙元良跻身到了蒋军兵团司令官的群体。
十六兵团成立后,隶属于徐州“剿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和黄百韬的第七兵团、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组成了徐州“剿总”的四大机动兵团。四个兵团中,孙元良兵团的实力比其他三个兵团任一个都要弱不少。
淮海战役打响后,孙元良兵团被调到徐州,担任警备任务,因为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兵团去救援被围的黄百韬兵团去了,刘峙担心徐州空虚。
孙元良兵团组建之初,有三个军七万余人,其中以99军实力最强,这是陈诚“土木系”的部队,齐装满员,辖三个师。由于刘峙一直不愿留在徐州,担心当俘虏,后来找了个机会逃去蚌埠,将烂摊子留给了副手杜聿明。蚌埠相比徐州,也只是相对安全,于是刘峙也将99军调到了蚌埠,以加强此地区的防御。
99军调走后,本就不强的孙元良兵团实力大减,剩下的两个军,每军只辖两师,且不满员,算上兵团直属部队,孙元良这个兵团司令官,能指挥的部队不过四万多人。

孙元良
11月30日,杜聿明见势不妙,带着徐州“剿总”军政人员、直属部队及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总计近30万众,撤出徐州。
12月4日,当杜聿明集团逃到永城附近时,老蒋的手令到了。杜聿明一直担心老蒋改变主意,所以让总部电台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在必须联系邱、李、孙三兵团时,才暂时打开。
不想,老蒋直接派飞机空投手令,手令落到邱清泉兵团的74军所在区域,邱清泉从74军军长邱维达手里拿到手令后,直接交给了杜聿明。老蒋在手令中措辞严厉,让杜聿明不许在撤退,马上率部向东南方向进攻,解黄维兵团之围。
在这种情况下,杜聿明只得召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商量,邱清泉态度骄横,主张执行老蒋的命令,李弥、孙元良本就是两个滑头,不愿担上抗命之罪,也就顺着邱清泉。杜聿明无奈之下,只得从命,下令各兵团向东南方向攻击前进。
到了12月6日,华野追击部队相继赶到,将杜聿明集团包围在陈官庄一带。杜聿明见局势危急,再次召见邱、李、孙开会。
在会上,孙元良力主突围,对杜聿明说:“杜主任(杜聿明兼任徐州前进指挥所主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听你的,下令突围吧。”
杜聿明气的大骂说:“现在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三天前你们干嘛了?”
骂归骂,几个人都没有打下去的信心,于是杜聿明让邱、李、孙回去准备突围,等待最后通知。
邱清泉一向自傲,过分高估第二兵团的实力,回到兵团部没多久,就给杜聿明打去电话,不愿突围,头号主力兵团都不配合,杜聿明只能无奈的下令取消原定突围命令。
当晚,枪炮声大作,杜聿明派人探查后得知,原来孙元良兵团自行突围了。孙元良在回去后,召集主要将领开会,下达突围命令,他担心杜聿明变卦,又下令剪断电话线,关掉电台。
孙元良能强行下令突围,这和十六兵团的构成有关,该兵团当时的两个军,都是川军部队,主要军官和孙元良大都有渊源,自然对孙元良要服从的多。如果”土木系“的99军不被调走,那么孙元良就未必敢越过杜聿明,自行突围,可以说刘峙在临逃跑时,又给杜聿明挖了个坑。
孙元良晚年回忆,被围陈官庄的时候,十六兵团只有二万多人,但根据被俘的十六兵团将领的讲述,该兵团在撤逃徐州后,路上有不少士兵逃散,但在突围前还是有近四万人的。为何前后描述差距如此之大呢?很简单,因为孙元良这压根不是突围,而是逃命,仅仅一个夜晚,十六兵团灰飞烟灭,孙元良故意说低人数,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
12月7日清晨,硝烟散后,杜聿明沮丧的发现,归他指挥的三个兵团,已经报销了一个。十六兵团除了逃回来的万余残兵败将被邱清泉、李弥两人瓜分外,其余官兵在突围中伤亡的倒不多,大都成了我军的俘虏。
我军俘虏了十六兵团41军军长胡临聪、第47军军长汪匣锋以下二万多官兵,在清查俘虏时,不见孙元良,以为他逃回陈官庄蒋军阵地了。而杜聿明这边,又以为孙元良要不就是被俘了,要不就是死于乱军中了。

孙元良
不曾想,孙元良逃命的功夫还真是一流,在十余天后,他竟然跑到了距离陈官庄几百里外的河南信阳(当时河南大部都已解放,国民党的河南省府迁到了信阳)。
孙元良一路之上搜罗溃兵,到信阳时,手下聚集了四百来人,兵团司令变成了营长。当张轸接到孙元良的电话后,却疑心大起,宦海沉浮多年的他,对孙元良的突然出现产生了疑问。因为丢掉整整一个兵团的孙元良,竟然能出现在几百里之外,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张轸甚至怀疑孙元良是不是已经向我军投诚了,这次是来当说客的。当然,张轸这是多想了,他低估了“飞将军”孙元良的逃跑技术。
带着审视态度的张轸,去车站接了张轸,一番交谈后,张轸发现,孙元良确实是丢掉整个兵团逃出了了,他在感叹的同时,留了一个心眼,将孙元良送到省府招待所好吃好喝伺候后,派了一排士兵把守招待所,不许孙元良出去,实际就是将其软禁了。
张轸为何来这一手?因为孙元良丢失一个兵团,只带着数百人逃出,按照军法这是大罪,若是杂牌将领,必然会遭到严惩。若是黄埔将领,则看老蒋的心情。张轸不知道孙元良是否会遭到处理,所以暂时将其软禁。
张轸和保密局河南站长秦武基密谈后,认为孙元良突然来出现在信阳确实太蹊跷了,于是两人分别向南京发去电报,张轸直接发给了老蒋,而秦武基则密报了保密局长毛人凤。
南京的老蒋收到张轸发来的电报后,当即让军务局长俞济时通知张轸,速将孙元良送到武汉,然后让华中“剿总”的白崇禧派飞机送他去南京。
张轸也摸不清会如何处理孙元良,于是便省府招待所见孙元良,解释了一番,大意就是兄弟我也是奉命从事,云云。孙元良这时内心是很忐忑的,因为原整编三十二师师长周庆祥,就是在战败后逃出,接到通知去南京,结果被枪杀于雨花台的。
当孙元良到了南京,战战兢兢的去见老蒋时,不想老蒋对他并无过多指责,反而出言安抚,这番态度,完全出乎孙元良预料,他心中的石头也顿时放下了。

老蒋内心何尝不痛恨孙元良,但当时他手上能用之人实在太少,孙元良是黄埔一期生,和川军有渊源,老蒋还需要利用他去四川招兵买马。
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覆灭,淮海战役完美收官。与此同时,孙元良被老蒋派去四川,重建十六兵团。
重建的十六兵团,辖两个军,即重建的41军和47军。在我军挺进大西南后,十六兵团主要军官都倾向起义,孙元良对部队的掌控度大减。1949年12月21日,十六兵团在董宋珩等将领带领下,在四川什邡地区起义。
孙元良在十六兵团起义前,就已经嗅到了不对劲,他提前离开部队,收拾细软逃去了成都,之后辗转去了台湾。至于孙元良是如何去台湾的,从资料来看,无法证明做的是飞机,也就是说他有极大可能是从陆路奔逃,最后坐船去的台湾。
孙元良到台湾后,再无利用价值的他受到老蒋的冷遇,作为曾经的兵团司令官,至死也没有混个陆军二级上将。
在晚年,孙元良写了一本名回忆录,在里面夸夸其谈自己所谓的“彪炳功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黄埔一期同学宋希濂、杜聿明在回忆中,则对孙元良充满鄙夷和指责,
说明孙元良战场嗅觉灵敏
长腿将军最后活了103岁,也是个人才了!
应该还是可以的,既没有投降,也没有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