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我家
何处是我家
邓连朝
前几天到医院里探望病人,听病人说起某老干部最后的日子里没有在自己的老家里,也没有在医院的的病房“家”中,而是在养老院的那个“家”里走完最后一程。听到这样的结局,不禁对家,尤其是何处是我家感慨万端。
家,现代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jiā,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意是屋内、住所,《史记·乐毅列传》:“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引申为安家落户、定居,家还可引申为自己家庭的住房、室内及机关部队等单位的住地等意。家,会意兼形声字。《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又说:“豭”,牡豕也。此说有据。在商代甲骨文中,“家”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宀” (房屋的象形)中的豕为雄性的(腹部有突出的雄性生殖器),另一种较简单的写法,不强调性别,突出雄性生殖器的“豕”应是“豭”的象形初文,是兼称声符的。而不强调性别的“豕”则是省形。从甲骨文的演变中可见:有住处、养得起猪,才能算作“家”。到了周代金文中以不强调性别的写法为主,后世的“家”字就是由这种写法演变而成。在商代甲骨文中,“家”中的“豕”大多是画出猪体的轮廓,也有只画出猪体的线条的,周代金文的“家”是由这种简便的写法演变而成。在甲骨文中出现了省略像豕的前蹄的笔画的写法,但周代金文则是由甲骨文的完整写法演变而成。另外,在周代金文中“豕”的原像猪的后蹄和猪尾的笔画是连成一笔的,一直到西汉隶书中才分成两笔,到了东汉隶书中又分成三笔,书写更便利了。
"家"的定义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来说,"家"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对于一些人来说,"家"是在小的时候,有妈妈、有爸爸的地方,那里有妈妈炒菜的香味,有和爸爸一起玩耍的嬉戏声,有受了委屈可以收到安慰的地方,有做好自己就能得到表扬的地方,有出门就会想回去的地方。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家"是一个有父母、有孩子的,能心安的地方。总的来说,"家"不仅仅是一个地址,更是一种容纳家人的氛围地。
何处是我家?《离恨长随落日斜》:"不知何处是吾家,离恨长随落日斜",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孤独和忧伤,间接地表达了"何处是我家"的情感。由此我想到了如下诗句:一野花,何处是吾家,秋风落叶随流水,遥寄相思到海崖。相思一缕寄红尘,飘零不是春,欲托飞鸿何处觅知音。满长街,欲寄相思无处歇,飞鸿声渐远,天涯咫尺梦难绝。思亲泪洒飞鸿影,望断天涯不见君,欲寄锦书落叶又纷纭。天涯各一家,有信到京华,秋风落叶相思寄月牙。飘零又一秋,相思无处不解离人意,望断天涯泪自流。心事托飞鸿,咫尺天涯各不同,欲寄相思落叶舞秋风。今日天涯各一端,飞鸿有信报平安,秋风落叶知人意,遥寄相思到月残。
而唐后主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家国》更是凄美动人。“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诗词大意是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宫殿高大雄伟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鲜花遍地,藤萝缠蔓。何时经历过刀枪剑戟、战火烽烟呢?自从做了俘虏,心中忧思难解,已是憔悴消瘦,两鬓斑白。记忆最深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乐队还在演奏着别离的悲歌,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李煜从他做南唐国君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北方强大的赵宋政权的威慑下过着朝不虑夕的日子,随时都有灭国为虏的危险,这在南唐君臣的心中投下了很深的暗影。大臣徐锴临终时就说:“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庆幸自己逃过了做亡国俘虏的下场。然而亡国的一天终于来了,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为宋兵占领,李煜肉袒出降。作为俘虏,他与子弟四十五人被宋兵押往北方,从此开始了他忍辱含垢的生活。三年之后,宋太宗毕竟容不下这个亡国之君,将他毒死在汴京,时仅四十二岁。此词便写于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得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以阶下囚的身份对亡国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自然不胜感慨系之。此词回顾事国时的繁华逸乐:那四十年来的家国基业;三千里地的辽阔疆域,竟都沉浸在一片享乐安逸之中。“几曾识干戈”既是其不知珍惜的结果,同时也是沦为臣虏的原因。记叙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来尤为沉痛惨怛。其事虽见载于《东坡志林》但出自后主之手,更觉凄惨苦涩,不失为一个丧国之君内心的痛苦自白。
何处是我家?作为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一个俗子凡夫,我没有李煜那样的伤春悲秋,更没有亡国之恨,有的只是颠簸流离。1968年农历六月初九出生在前胡村的一个只有一分八的小破宅院里。三间北屋,两间西屋连同朝西的街门口,没有东屋和南屋,一棵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植的老枣树靠近北屋东头里间屋窗户,老枣树往南靠近东墙地方则是储存地瓜的地窖,再往南就是围绕着大粪坑的小猪圈,在粪坑的东南角有一棵榆树,1978年冬天刨掉做成了地排车车排。粪坑南沿则是厕所。因为院子太小,那时候有什么需要晾晒的东西都要弄到房顶上。而上房的梯子更是简易,两根木杠子放在靠近北屋与西屋夹道西山头上,在木杠子中间,订上那么几根木棍当横㯙。上下房时,两手抓着木杠子,两只脚倒换着放在横㯙上。就是这样的家,养育了我们姊妹五人,直到1985年暑假搬到村南的新宅院才结束了使命。此前1984年考上临西二中,除了教室以外,宿舍里的床铺可谓我的“家”,此后到一中复课到邢台师专读书,这个“家”则先后搬迁到了一中和邢台师专。1993年分到了城关中学,次年改为临西县第四初级中学,“家”也跟着搬到了这里。1994年结婚前,从四中最后一排搬到倒数第二排西数第二个房间,同时还拿300元钱把陈桂玲老师使用过的厨房留了下来。在这里结婚生儿育女,1998年12月份,家属带着孩子住在苟庄,基本上我一个人在这个“家”里生活。1999年学校出资把郑艳萍主任的小院收购过来,安排了李福勇马晓军夫妇和修贤平两户占据北屋,王丽红占据南屋中间两间。2002年暑假修贤平搬到童村商贸城,我又搬到她所占据的西边两间北屋和西头一间南屋。北屋这两间西边是客厅,东边里间屋是卧室。因为女儿转学到一完小,家属开始来回跑。直到2004年6月4日,我购买了胡俊奇的一中家属院的二手房,这里自然成了我的新家。北房小五间,二、二、一结构,西边两间和东边一间均为里间屋,中间两间为外间屋,后来我请人把西边两间隔成两个小房间,分别安置了一双儿女。除了北屋以外,东屋为厨房,南屋西屋放杂物。2017年5月购买了颐和绿洲三期工程期房,2019年12月拿到了钥匙,2820年冬天正式搬到这个家。三室一厅一卫的这个家,因为女儿出嫁到外地,儿子在外地读研和工作,平常只有我们两个,一人一个卧室,还闲一个。只有节假日,孩子们都回来了,各个卧室才住满人,当然家属也被迫跟我挤在一个卧室里。当然这个家也远不是最后的归宿,只是不知道最后到底搬到什么地方。
何处是我家?霍去病作为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匈奴的坚决打击著称。在汉武帝为他建造新房时,霍去病表示,除非匈奴被彻底消灭,否则他无法安心享受和平的生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意思是,在匈奴这个强大的敌人尚未被征服之前,他怎么能够考虑自己的家庭和个人生活。这句话反映了霍去病的英雄豪情和大公无私的精神,他将个人家庭的幸福寄托在对国家民族利益的忠诚之上。而毛主席在《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里说“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诗人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一个胸怀不凡志向的英勇形象跃然纸上。
何处是我家?生有父母、死有地方。古人说得好四海为家,军人崇尚的马革裹尸建功立业。作为绝大多数人,则是小时候父母所在的地方就是家,长大后配偶所在地即为家,老年时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何处是我家?从摇篮到坟墓家一直在变化着。何处是我家?婴儿时期的土布袋或者摇篮车,更主要的父母的怀抱就是家。学生时代的课桌宿舍就是家,成年参加工作后单位就是家,结婚后配偶孩子就是家,老年时孩子所在地或者养老院即为家,最后坟墓中的棺材或者骨灰盒就是家。
何处是我家?生命不息搬家不止。何处是我家?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郑重的承诺,一个沉重的回答,一个牵肠骨肚魂萦梦牵的地方。
何处是我家?
2024年1月22日于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