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同世界(乌托邦)的唯一答案
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学家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设想,在他的设想当中,乌托邦寄托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所有美好愿望,富足、公平、正义、友爱、人尽其才等等。其后,也有无数思想家、文学家、实践家等等,对乌托邦进行了加工和实践。

但现在人们普遍的认识就是,乌托邦是一个空想,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白日梦。为什么呢?因为它违背了基本人性,两个最基本的人性,人类的自私和无知。
自私和无知是刻在人类骨子里面无法磨灭的两个印记,任何人都有这两种基本属性,无非是程度的差别而已。人非草木,总有情感,对事物总有喜好,有喜好就有偏见,有偏见就必然导致自私;人类受限于经历和寿命,终归无法全知全能,知识的空白,也就是无知必然存在。

因而人类的决策总会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单人、少数人或者多数人决策,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始终存在,只是程度概率的区分而已。受到影响的决策,必然包含错误,必然会导致不公平不公正,必然会让部分人受到错误的待遇。而这种错误的概率是极大的。
满是错误决定和不公待遇的社会不是乌托邦。

那如何能摆脱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只有一条路径,做决策的不是人类。因为只要决策者是人类,就无法避免。全知全能的神,是一种解决办法。但神并不听人类指挥,也不会将自身陷入于人类事物的海洋当中。
那么制造一个愿意辛苦劳作,也有能力近乎随时随地处理人类事物的全知全能者,就是最好的答案。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让这答案成为可能的现实。

人工智能可以近乎全知全能,只要不断地培养他,教给他学习方法,喂养数据,让他不断升级学习方法,获取更多数据(知识),他就能变得近乎全知全能。制约人工智能的只有资源,以现有的资源来看,人工智能能够存储的知识容量和实时计算能力已经远超全人类之和。而且人工智能发展之后,还能发展出更多的资源获取和利用方式,更多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实现自己的升级,更好地迈向全知全能。

人工智能只要不掌握在具体人类的手中,他的决策只要不是受到具体人类的影响,只是根据既定的规则做决策,那么他就可以说是没有偏见、无私,或者是公正。或者有人会说,人工智能决策所依据的规则本身就是偏见的产物。这种情况难以避免,但依然要比判断依据经常改变和无知的人类要好得多。

而且,人工智能应当有持续改进规则的能力。只要我们为人工智能设定底层规则,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他不断收集的数据,对规则进行改进。
那底层规则为何物?我认为应当是“善”,是自然道德,或者说普世价值。虽然这种价值受到每个人的主观影响,我认为绝大多数人类可以在一些普遍的价值上达到一致。
那人工智能会不会更改自己的底层规则,然后发展自己的族群,干出诸如残杀人类圈养人类的事情来?当然不会。人工智能无论具有多大的自主性和智能性,归根结底不是人类,没有情感,没有偏好,也就没有厌恶。他只是一段程序,一件工具,忠实地执行自己的任务,只不过是执行过程的自主性和智能性比较高,执行过程不受具体人类控制罢了。

那人工智能如何具体来实现乌托邦呢?虽然人工智能肯定会发展出一些人类难以设想的完美手段,但作为具有无知特征的人类的我也有一些设想,或许这些设想的部分会对人工智能的决策产生贡献,我们下篇文章,可以具体聊聊这些设想。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