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庙会回归!让京城年味有更多回味

1月29日,北京宣布全面恢复地坛、龙潭、厂甸、大观园、石景山游乐园、八大处等传统庙会。各区还将结合地域风俗特色,举办各种形式的灯会、花会、小车会、猜灯谜、闹元宵等民俗年俗活动,市民可以沉浸式游逛市集、观灯赏花、登高祈福、迎春闹春,体验北方特色的传统年俗。

地坛公园微型庙会“龙年游园博物馆文创展”已经开启。庞铮铮/摄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作为春节文化的一部分,北京人对庙会一向情有独钟。老北京庙会起源于辽,发展于元末明初,兴盛于明清两代,有“庙会天下”的美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庙会再次复苏,龙潭庙会、地坛庙会盛况空前。一家老少逛庙会,成为春节期间很多家庭不可或缺的项目。庙会人流如织,是京城春节文化的一道风景。

庙会上,既有拉洋片等传统技艺展示、杂技相声表演,也荟萃炒肝、炸灌肠、茶汤等北京风味小吃;有一代代孩子喜欢的大风车,也有老北京喜欢的文玩把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庙会总在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地坛庙会不仅继承传统,推出仿清祭地表演、天桥绝活、民间花会戏曲专场等演出,还曾经推出丝路欢歌表演,设置京津冀非遗展区;龙潭庙会不仅宣传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精美的非遗艺术品,还将民俗活动与冰雪体育相融合,以冰雪主题独树一帜;北京朝阳公园曾经举办规模宏大的国际风情节庙会,以异国情调烘托出浓浓的过年气氛。可以说,年味儿是北京庙会的关键,而京味儿是北京庙会的灵魂。

近年来,不少人觉得年味儿变淡了;由于疫情反复,北京庙会一度停办。今年北京庙会的全面回归,是对传统庙会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京城年味儿的加持,同时不失为北京社会发展活力、市场消费潜力的一次集中展示。虽然高大上商超就在身边,虽然快捷的电商风起云涌,但充满烟火气的庙会依然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据报道,元旦期间,各区组织的小型庙会上,报名商家和游客人数之多,超出了预计。

令人期待的是,除了重现以往的热闹场面,今年庙会还做了精心的升级。比如,厂甸庙会将邀请琉璃厂文化街两侧的老书店、老商户参与其中,增添更多文化活动,尽显北京庙会的文化味儿;在八大处公园,一个个带有记忆、情感和文化特色的场景,邀请市民朋友逛京味儿大集,看京味儿民俗;1月29日开启的中华书局“灿然文化庙会”,利用书屋门前六尺见方的小空间,将图书文创、非遗手工艺、老北京文化讲座、传统文化展、茶饮和游玩汇在一起,虽是北京最小庙会,但欢乐的节日气氛一样浓厚。

虽然庙会的形式和内容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市民对庙会的那份情感、对年味儿的那份期盼。传统庙会全面恢复,是感受北京文化和春节氛围的窗口,市民游客可在庙会中感受不一般的年味儿、京味儿。

来源 北京晚报 | 记者 辛音

流程编辑 马晓双

举报
评论 0

    今日头条推荐引擎有 9 条更新

    影院与远方:电影引燃旅游新风尚
    国庆宅家指南:10部高分纪录片,带你云游中国
    8天长假又现“人从众”,凸显落实带薪休假的重要性
    历史的一千张面孔:历史学家如何选择、编排甚至“发明”历史
    不怕输是赢的顶级格局
    雨雨雨不停!10月8日至13日山东将出现持续阴雨天气
    创历史新高!国庆中秋假期预计24.32亿人次跨区域流动
    忻阜公司:全力织密“保畅网” 温情护航返程路
    14小时前

    慈禧每次洗澡后,只留李莲英1人伺候。而房间里不时传出喊痛,一位小宫女偷掀帘子,这才解开了大家的好奇心。原来是李莲英在帮慈禧洗澡。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2024年,故宫博物院的玻璃展柜里,一只白瓷药膏瓶总吸引游客驻足——瓶底刻着极小的“莲英”二字,瓶身还残留着暗红色药渍。 这是李莲英当年给慈禧按摩时用的器物,而1908年慈禧驾崩后,这只瓶子就随李莲英一起淡出了宫廷,直到多年后在他的墓中被发现。 没人能想到,这只普通的瓷瓶背后,藏着清末宫廷里一段被传得沸沸扬扬,却又满是误解的往事。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慈禧的肩背疼痛突然加重,连批阅奏折都得靠太监念。 御医们开了不少方子,有内服的汤药,有外敷的膏药,可都没见效。当时还是副总管太监的李莲英,见慈禧整日烦躁,心里急得慌。 有天他路过御药房,听见老御医跟徒弟说“筋骨痛得用推拿揉开,光靠药不行”,这话让他记在了心里。回去后,他悄悄找老御医请教,老御医起初不肯教,怕他手法不当伤了太后。 李莲英就天天去御药房帮忙,还在自己胳膊上练手法,把穴位按得又红又肿,老御医被他的执着打动,才把推拿的诀窍和红花膏的配方教给了他。 第一次给慈禧按摩时,李莲英心里直打鼓。他先把红花膏在手里搓热,再轻轻按在慈禧的肩背上,按到“肩井穴”时,慈禧突然“啊”了一声,李莲英吓得赶紧停手。 可慈禧却摆摆手说“接着按,就这个劲儿”。从那以后,浴后按摩成了固定流程。每次按摩前,李莲英都会提前把药膏温好,按摩时还会留意慈禧的表情,要是她皱眉头,就立马减轻力道。 有次按摩到腰腹,慈禧疼得喊出声,旁边的宫女吓得脸色发白,可慈禧却笑着说“莲英的手艺,比那些御医强多了”。 1900年庚子事变,慈禧带着光绪西逃,一路上条件艰苦,连像样的洗澡水都难得。 可不管住在哪,李莲英都会想办法给慈禧按摩。有次在山西的一个小客栈,没有红花膏,他就找客栈老板要了些生姜和白酒,熬成热汤给慈禧热敷,再用手慢慢推拿。 慈禧感动地说“还是你最贴心”,可这话传到宫外,却被添油加醋成了“慈禧和李莲英在逃难途中仍寻欢作乐”。 面对这些谣言,李莲英从不多辩解,只是默默把慈禧的生活照顾得更周到。 慈禧驾崩后,李莲英主动请辞出宫。 他没带走宫廷里的金银珠宝,只带走了那只白瓷药膏瓶和一本记录穴位的小册子。出宫后,他住在海淀的一处宅院里,过着低调的生活。 有次老熟人来看他,提起当年宫廷里的谣言,李莲英才叹了口气说“我不过是给太后治疼,哪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 他还拿出那只瓷瓶,说“这瓶子陪了我十几年,太后待我不薄,我不能对不起她”。 1911年,李莲英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把那只白瓷药膏瓶和穴位小册子一起放进了棺材。 1966年,李莲英的墓被挖开,这只瓷瓶才重见天日,后来被送进了故宫博物院。 如今,每当有游客看到这只瓷瓶,讲解员都会说起这段往事,告诉大家那些所谓的“宫廷秘闻”,不过是世人对权力场的臆想,而李莲英与慈禧之间,更多的是主仆间的信任与依赖。 李莲英的一生,因这手按摩手艺得到了慈禧的信任,也因这份信任背负了不少骂名。可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宫廷里,他不过是个想靠本事活下去的太监。 那只白瓷药膏瓶,不仅见证了他的小心翼翼,也见证了清末宫廷的最后一抹余晖,如今静静躺在博物馆里,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被误解的历史。#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参考资料:赵尔巽等,《清史稿·后妃传》《李莲英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