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 牵住“牛鼻子” 贯通“产业链”



2014年和2022年保定市产业结构对比。

国内首列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在保定下线。资料片
□保定日报记者 孟趁景
新年的热闹尚未褪去,春日的繁忙早已接续。
2月23日早6时,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标杆示范——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内,车水马龙烟火升腾,8000多辆接驳车不停穿梭,种类繁多的产品陆续发往全国各地。

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及周边配套。资料片
河北新农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刘宝峰,一早忙碌在自家摊位上,摆货品、接订单、发物流。
新年新光景,和着温柔的晨曦,愈发明朗。
“我们主要经营进口水果和国内精品水果,智利车厘子等进口水果,从天津港到高碑店再到消费者手里,只需要三五天时间。”刘宝峰说,年前从腊月二十到除夕,自家热卖水果25万件,一颗车厘子,甜遍京津冀。
十年砥砺,蹄疾步稳。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紧紧牵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布局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加强京保、津保合作,共建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奏响京津冀产业协同“和鸣曲”。
紧跟发展步伐,刘宝峰从北京“转战”高碑店,客户圈从覆盖京津冀,到延伸至山西、内蒙、辽宁等周边省,档口硬件设施、经营规模更新换代,自家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她与许多人一起成为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
聚焦承接,京津项目持续招引落地
多年来,陆续承接果蔬、干调、花卉、五金、冻品海鲜、食品加工等产业,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北方产业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农产品集散基地和京津地区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
“目前,带动就业8万多人,承接北京7200多家转移企业,3万多外来在京人员在河北‘安家落户’。”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告诉记者。
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只是我市奏响京津冀产业协同“和鸣曲”中的一个音符。
积极承接京津疏解转移项目,我市以京保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为主要发展方向,以22个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央媒涿州新时代媒体新城,扎实推进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7个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建设,集中推动航天宇航动力(涞源)试验中心、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中国农大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等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保定。

中国古动物馆内巨大的马门溪龙。刘琦 摄
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农大模式动物(猪)表型与遗传研究项目竣工投用,取得阶段性进展。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创新基地“中关村元素”项目纷纷落地,吸引了300余家创新企业和机构入驻,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3亿元。
2024年1月,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营,“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的标签持续吸睛。
……
“截止到2023年底,全市共与京津合作项目499个,总投资3837亿元。”市发改委主任康峰介绍。
坚定不移“迈开两条腿、对接各部委”“张开双臂、拥抱央企”,进一步健全对接京津交流协作机制,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42家央企在保设立央企子公司255家。
聚焦产业协同,重点打通京保石电力及新能源装备产业廊道、京雄保石生命健康廊道、京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廊道、京保雄空天信息空天装备产业廊道、房保忻太绿色能源经济廊道等一批连通京津的经济廊道。2023年12月22日,房山、保定、忻州、太原四地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联通京津的绿色能源经济廊道。
产业协同,如同一泓活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聚焦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动能强劲

国际医疗基地施工建设如火如荼。张宝林 摄
2月3日,我市召开国际医疗基地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专家评审会暨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高起点高标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生命健康之都”,“一号工程”国际医疗基地项目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面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指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保定牢记嘱托、紧抓机遇,坚持用全球视野、前瞻眼光,聚焦发展第一要务,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开辟新赛道、拓展新领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20年以来,我市在战略上将发展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对接北京、联动雄安”,紧扣“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重点聚焦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大力发展“医车电数游”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都市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形成以高端高新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7+18+N”现代产业新格局。
从推动县域产业错位发展、差异发展角度积极谋划,精准定位主导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县(市、区)、开发区围绕县域“2+1”产业体系,深入谋划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强化精准招商,推动工业制造业领域加速发展。2023年,符合县(区)“2+1”产业体系的招商引资项目653项,总投资1166.08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截至目前,我市已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空天装备及以纺织、箱包为主的轻工业等4个千亿级以上产值的制造业集群和27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融入“五群六链五廊”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以区域产业链重构为契机,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链“绘图”、链长制“定责”、制造业“聚焦”、链主企业“引领”,全力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升链建链,加快融入京津冀“五群六链五廊”发展图景,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三次产业构成由2014年的12.7:51.9:35.4变化为2023年的11.6:35.7:54.7,第三产业提高19.3个百分点。”市发改委主任康峰介绍。
聚焦“新”兴,产业产品业态步入发展快车道

保定市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氢能重型卡车。
新兴产业增势强劲。
2022年,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京津冀区域唯一地市级产业集群,集群企业包括天威、英利、国电联合动力等一批世界级企业在内共6000余家,“风光氢储输”完整产业链形成,产值规模达1200亿元,电力装备产业同比增速17.6%。
超前布局氢能产业,以长城汽车为主体的国际级“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已经初步形成。2021年8月,长城汽车自主研发动力系统的百辆级氢能重卡在“容易线”正式投运,规模、里程全球第一。2024年1月26日,全国首个百台级氢能环服项目正式发布。保定市与北京、天津一起获批氢燃料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目前正加快打造氢能公交车、氢能重卡车、氢能物流车等示范应用场景,着力打造氢能产业研究院,建设氢能示范运营数据平台。
新兴产品快速增长。
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集群,我市以长城汽车为龙头,统筹整车企业中兴汽车以及风帆、凌云、立中等关键零部件企业,构建起完整产业链条,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共有1000多家,集群产值超千亿,已形成发动机、电子电气、智能网联等核心零部件多点绽放的全要素产业链条,长城汽车连续7年销量超过百万辆。
组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河北同光半导体有限公司建成国际先进的完整碳化硅单晶衬底生产线。轨道交通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装备新名片,由京投装备自主研发制造的国内首列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在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下线,是“北京研发、保定转化”的重点示范项目。
新兴业态持续升温。
电子商务领域,我市成功举办亚洲电子商务生态大会,荣登“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的第44位,荣获“亚洲电子商务生态名城”殊荣;2023年网络零售额实现476.5亿元,增长25.8%,快递业务总量名列全省首位、全国第19位,入选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绿色建筑领域,市域内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龙头企业——奥润顺达集团,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企业,已成功打造国际最高技术标准和最大规模的被动房产业基地。
都市农业领域,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正积极构建面向首都的“净菜工厂”“中央厨房”。
现代化物流新格局初步形成。
2022年,我市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实现河北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零”的突破;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高碑店汇通图腾国际物流园区撑起全省“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长城蚂蚁物流有限公司整车物流网络覆盖全国;“京津雄保”地区陆、海、空立体物流枢纽网络正加速构建。
据统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已辐射带动存量冷链设施超过10万吨,在全国范围内集聚了100余家冷链物流企业到高碑店驻点,400余家冷链物流企业到基地开展业务,成熟的冷链物流运输线路增长至76条。2023年我市成功申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获评“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牵住一个“牛鼻子”,打造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战略支点。
扭住一个关键点,全面融入以北京为主导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
十年产业联动,十年步履铿锵。
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大关,2023年较2014年增长1.45倍;进出口总额增长61.2%,增速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9%,增速全省第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9年全省第一,跻身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城市,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打响“保定制造”品牌……十年来,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2024年,随着京津冀联合绘制重点产业链图谱,持续推动产业联动走深走实,我市“产业圈”将越来越大,产业协同“新动能”将愈加澎湃。

抢占“智”高点 竞速“新”赛道,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速施工建设。


总监制/李会斌
副总监制/陈芳
监制/翟海君
编审/米冬冬
审核/翟青 戎昱
编辑/郝常见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