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陈槐:建议加强我国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韩清华

3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作为参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省直工委副主委、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带来了他的提案《关于加强我国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陈槐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生物多样性相关大会上讲到“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政府通过《“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了加强生物资源的普查、收集和保藏的任务,注重野生种质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致力于构建特种资源保藏体系,推动我国在农业、医药、能源等领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我国已经确定了在2030年之前实现的23个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具体行动目标。生物资源在国家保障和协调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生物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生物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陈槐表示,当前主要问题有:

一、我国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全球每年约有1%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环境破坏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丧失是主要因素之一,全球陆地栖息地完整性因人类行为降低了30%。这对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挑战。因此,急需采取措施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二、遗传资源分享与生物剽窃争议。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对遗传资源的争夺与生物剽窃的争议不断升级。全球生物资源遭到非法侵占的事件逐年上升。商业竞争加剧,知识产权争议频发,给生物资源的公平分享带来了挑战。国际间对于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享缺乏明确的框架,导致了跨国间的矛盾与争端。这一问题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全球生态系统的共同利益,需要更加明晰的法规和国际协定来引导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新兴技术监管与生物安全风险。新兴技术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体等的迅速发展,对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截至目前,全球针对以上新技术的监管框架和政策举措尚不完善。当前监管体系可能无法完全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导致新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风险。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包括潜在的生态系统影响,还涉及到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监管体系,建立更为灵活、适应性强的法规和标准,以规范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降低生物安全风险。

四、生物资源信息化与社会服务。生物资源保藏体系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社会服务功能有待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涉及到数据的标准化和数字化,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技术支持。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则需要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包括科研机构、产业界以及普通公众。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生物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全面服务,促进资源的更加高效利用。

针对以上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陈槐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加强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面向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更新制度框架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我国生物资源的普查、收集和保藏,重视野生种质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创建特种资源保藏体系。

二是加强生物资源相关学科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平台建设,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生物资源的功能评价与挖掘,促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交叉融合,拓展极端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三是发展基于可再生生物资源的生物经济新模式。重视生物质资源的开发与高效综合利用,推进基于微生物资源开发的现代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提升我国生物产业的核心知识产权有效供给。

四是拓展生物资源保藏保护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大公众科普宣传力度,扩大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动员发挥全社会和全球伙伴力量,为促进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和向生物经济社会转型而共同努力。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