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鼻炎都有哪些症状?中医使用针灸治疗鼻炎的效果怎么样?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慢性鼻疾病,其特征是患者经常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状,且病程长缠绵难愈。

中医将变应性鼻炎纳入“鼻鼽”范畴,认为其多由内外因相互作用所致,其与心气、肺气之盛衰关系最为密切。

西周《礼记•月令》提出:“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为鼻鼽的最早记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在《素问•脉解篇》中首次明确指出“鼻鼽”的病名。

并对“鼻鼽”的发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素问•五脏别论篇》记载:“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明确指出鼻鼽与心、肺两脏相关。

后世医家对此病的论述也较多,如隋朝巢元方将肺脏有冷、上乘鼻窍作为鼻鼽的内在病因,金代刘河间的《医学六书》中说:“鼽者,鼻出清涕也”,将出清涕作为鼻鼽的主症。

《针灸大成·卷八·鼻口门》指出,治疗鼻流清涕,可取人中、上星、风府等穴位。鼻鼽的病因多由内外合邪所致,古代医家治疗鼻鼽常从正虚邪恋立论,内因多强调脏腑之气不足。

尤其是肺、脾、肾诸脏亏虚为主要原因;外因归于寒邪、火热之邪等的侵袭。《张氏医通•卷八》记载:“鼻鼽,鼻出清涕也,风寒伤皮毛,则腠理郁闭…不应,非风也,乃寒也。”

风邪、寒邪或其他邪气侵袭人体,风寒邪气束于皮肤毛发之中,阳气不能通达,所以喷而上出打喷嚏。患者脏腑之气不足,肺者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故虚损则难以调节全身气机。

《黄帝内经•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腠理疏松,卫气不足,则表虚易受外邪,邪气易聚于鼻窍。

脾者主升清,负责将水谷精微运送至全身,脾气不足,运化乏力,气血生化乏源,则水谷精微不足,难以运化至肺。肺气不足,不能宣发肃降,运化的津液停于鼻窍,日久则成鼻鼽。

肾者主纳气、主蛰守。肾阳亏虚则吸入之清气摄纳深度不足,摄纳无权,清气不能归元,肺气失于肾阳温煦,寒水上犯鼻窍为病。

若是肺经郁热,则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司,导致邪热上行犯鼻窍,而成鼻鼽。中医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整体调节功能和显著持久的疗效。

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将疾病落在个体上,从个体的整体上调节疾病。本病以辨证论治作为治疗原则,如因肺气不足,感受风寒之邪者则温肺以散寒;

肺气不足、脾亦亏虚者则应以健脾补肺,化湿解表为法;肾虚气亏者则以温补之法,以散寒邪。在我国,祖国医学用于疾病治疗迄今有数千年,长期以来积攒了海量的临床经验。

它不仅可以减轻病人的不适,而且还能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诸代医者对本病的治疗论述记载颇丰,在临证治疗上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验。早期医家对本病的讨论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至后期,尤其是隋唐时期,针对本病临床方药的记载逐渐丰富起来。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七窍病”卷和《千金翼方》“小儿鼻病”卷都提及了“鼻塞”“鼻窒”“鼻齄”“鼽鼻”等症状并予附方。

王焘汇集初唐及以前的方书,成书为《外台秘要》,将治疗鼻塞的方药整理出来归纳入鼻病专题。

宋代的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在肺病鼻部载有“治鼻塞气息不通方”“治鼻流清涕诸方”等,具体包括桂心散、细辛散、白术散、前胡散等处方。

《圣济总录》“鼻流清涕”篇记载了一首内服方“五味子汤”,主要包括五味子、人参、黄芪、鹿茸、地黄等组成,具有温补宣肺的作用。

金元时期,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记载运用防风通圣散以表里双解法,治疗“鼻塞,浊涕时下”的症状。

李杲《脾胃论》则强调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寒,津液停聚而成鼻鼽,予补中益气法治之,后世医家继承其扶正补益思想延对玉屏风散加以化裁,获效颇多。

元代编纂《世医得效方》中记述消风散、细辛膏、芎劳散等常用方,另在它篇记录涉方如芎犀丸、川椒散、清肺汤等亦有缓解本病症状的作用。

明初《普济方》作为对明代以前的医疗经验整理汇总的集大成之作进行广泛汇总,在其卷六十五鼻病篇处对相关方药进行了总结分类。

《景岳全书》中论鼻塞证篇,提及本病可用辛散解表法治之,方如川芎散、神愈散等。清代《证治汇补》《医略六书》均以清肺散作为本证的治疗选方,徐灵胎将此方称为“清金达热,为鼻痒多嚏之专方”。

《辨证录》在鼻渊门下记载了治疗鼻流清涕,年久不愈之症的主方温肺止流丹。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将“鼻鼽”的治疗分为风、寒两种。

认为伤于风者应先以香苏散加味来疏风清肺,若透之不应,则考虑为寒邪作祟,再以辛夷散去木通、防风、升麻、藁本诸药,配伍桂枝、附子、蔓荆子、诃子等治疗。

对222名AR患者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从颧弓下沿,约相当于颞骨颧突和颧骨颞突合缝线部位稍显膨大处入针。

患者取端坐位,颅骨微偏向对侧,然后取后仰位,必要时采取张口位。针刺进针55mm左右,提插3次后立即出针,消毒棉球按压针孔2min。

在8周的观察期内,AR患者的控制率超过80%。观察了1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以鼻三针(迎香、上迎香、印堂)为主穴,用透刺针法治疗,在75%酒精消毒后选用0.3mm×40mm毫针,在所选穴位处以提捏进针法快速进针,减少病人痛苦。

鼻三针透刺治疗为治疗组,以西药氯雷他定片口服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显效8人,有效37人,总有效率为78.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说明单纯针刺能够达到西药的效果。

观察针刺疗法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疗效,选取了60名中重度AR患者,选迎香、上星、风池、曲池、血海、肺俞、膈俞、脾俞等予针刺治疗,并配合辨证取穴加减。

治疗之初每天1次,连续治疗3天,3天之后隔日治疗1次,总计治疗8周。8周后,针刺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6.7%、93.4%,治疗效果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调神取穴治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传统的取穴基础上,根据调神取穴的治法,加上百会、内关、太冲等,将调脑通神与宣通鼻窍并举,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了临床疗效。

对宣肺通窍针法与口服西药氯雷他定对AR患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针刺取穴风池、印堂、迎香、鼻通、合谷、足三里等。

经治疗后发现在综合改善患者鼻部、眼部、口部症状以及头痛、畏风怕冷等表证方面,宣肺通窍针法的效果更佳。

以发泡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选穴的原则为“同部同组”“同经同组”。结合自身经验,共选出4组,第1组:大椎、上星、脑产;第2组:肺俞、脾俞;第3组:关元、命门;第4组:飞扬、至阴。

四组穴位全部灸完为一疗程(共12天),然后观察治疗疗效,发现发泡灸疗法的临床有效率为88.9%。对天灸药膏配合穴位的不同组合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差异进行观察。

以白芥子为主药,分别配伍甘遂、元胡、细辛,磨成药粉。加少量生姜汁调成天灸药膏,将药膏涂在天灸贴上。

药膏的区别在于使用生熟白芥子,穴位的区别为肺俞、风门、膏肓与大杼、膈俞、肾俞。结果发现选择以肺俞为主穴的穴位组合进行天灸对肺气虚寒型AR患者效果更好,而白芥子的炮制方法影响最终疗效不明显。

隔蒜灸有拔毒、消肿、定痛的作用,在印堂、膻中、气海以及背俞穴等,将小艾炷置于蒜片上。

在穴位上点燃艾柱,艾灸产生的近红外线透过蒜片进入穴位,一次施灸3壮~6壮,必使得皮肤潮红而不起水泡。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隔蒜灸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8%。

将210名脾肾阳虚型AR患者采用隔姜灸进行治疗,治疗组取邵氏三穴五点即肺俞(双)、大椎、风门(双)为主穴,予隔姜灸疗法治疗。

而对照组仅采取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的方法进行治疗。施灸时,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后背部,把生姜切成厚约3mm、直径约20mm的薄片,艾柱置于姜片上施灸。

每个穴位灸3壮,施灸之后以皮肤潮湿、红润而不起水泡最宜。将常年AR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前者以赵氏雷火灸法进行悬灸,后者使用常用西药伯克纳喷鼻进行治疗。7天的治疗是一个疗程。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以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发现治疗组综合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93.33%,随访期间患者综合有效率分别为90.00%,56.67%。说明赵氏雷火灸治疗常年性AR的效果优于西药伯克纳。

常规选穴予68名患者采用雷火灸治疗,取穴如大椎、风门、定喘等,灸疗手法采用回旋灸、单向熏灸、温和灸等,隔日一次,5日一疗程,共治疗2~3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发现雷火灸的总有效率为85.29%。其中局部皮肤出现小水疱2例,予以纱布覆盖,无特殊处理,3d后皮肤恢复正常。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古代医家称呼各异,如“鼽、嚏、鼽水”等。“鼻鼽”是因为人体的秉质特异,邪气侵犯鼻窍而发生的。

祖国医学认为脏腑失调,寒气入体,肺脾气虚为鼻鼽的主要病因。针灸直接作用于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疏风散寒,通畅气机,宣透鼻窍,从而改善鼻部症状。

古代医家关于鼻鼽的治疗文献颇多,主要治疗方法为针刺与艾灸,普遍特征是选穴用方各异,注重选穴和手法操作。

对于鼻鼽以症状治疗为主,古代医家治疗鼻鼽选穴常用穴为风门、迎香、上星、水沟等;一般取穴都是选择督脉、足太阳、手阳明、足阳明、足少阳、手少阳等经脉上的经穴;选穴基本集中在头部及面部。

但古代医家的问题在于对鼻鼽辨证不明确,从单一症状进行判断疾病,治疗效果也依靠单一症状的改善,缺乏对整体疗效的把握。

目前,变应性鼻炎大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而针灸作为中医最特殊的一种疗法,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针灸目前取穴思路多从扶正固本,宣肺透窍,健脾益气出发,选用穴位多为大杼、风门、肺俞、迎香、百会、印堂、足三里等,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除了单纯针刺与艾灸之外,目前穴位注射、敷贴、埋线等方法也有很好的效果。针灸疗法可能是通过降低IgE水平,调节Th1/Th2细胞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

从而发挥调节炎症细胞及相关炎性介质,促进免疫细胞防御等作用。然而目前对于针灸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估仍然不够准确,研究病例偏少,需要结合循证医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也要从分子生物学方面对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进行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举报
评论 1
  • 这个很好,按这思路一定能治好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