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胔”与“肏”同义?“胔”怎么读拼音?“胔”是何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僻字。有些生僻字看起来可能很熟悉,但仔细一看,却发现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


比如,读者朋友们可能注意到了“胔”这个字,它的构成上为“此”,下为“肉”,让人一看就联想到可能和“肏”有关。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么,“胔”这个字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呢?为了解答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生僻字的来龙去脉。


我们在《康熙字典》中查询到“胔”的释义。


《说文解字》将“胔”定义为鸟兽的残骨,是一种让人厌恶的东西。


《礼记》中,有掩埋腐肉的规定,这些腐肉就被称为“胔”。


《广韵》中,“胔”有两种读音,一种是“疾移切”,另一种是“才支切”,分别对应现代汉语中的 [ cí ] ”和 [ zī ] 音。

当读作 [ zī ] 时,“胔”是人肠子的一种称呼,而读作[ cí ] 时,“胔”则是水产动物的一种,类似今天的乌贼、章鱼一类。


“胔”通“慈”,表示对小动物的怜爱;

“胔”通“籍”,表示瘦弱多病;

“胔”通“自”,表示骨肉相连。


在《集韵》中,“胔”这个词的标准写法是“骴”,搓㱴(cuō zhá)和殐(jù)都是“胔”这个字的异体字。

其中搓是动词,表示两手相摩,而㱴是副词,表示坏败;

句的本义为耻辱的意思,是失坠的样子。

意思是动物死后留下的残骨。


我们总结归纳下,目前“胔”字的常用释义有两个。


释义一:带腐肉的尸骨;也指腐烂的肉;又指整个尸体。

掩胳埋胔。——《礼记》。郑玄注:“骨枯曰胳,肉腐曰胔。”


释义二:瘦,羸胔老弱。

常常指瘦肉,比如说囡囡从小不爱吃胔肉而爱吃膘肉。


我们再来看下“胔”字在古文中的一些应用。


“贞观二年,破突厥颉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贺,并上封域图。五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丽所立京观。”


据记载,在贞观二年,唐朝成功击败了突厥颉利可汗,消息传到建武,使者奉上贺礼,并呈上封域图。五年后,皇帝下诏令广州司马长孙师前去掩埋隋朝士兵的遗体,并毁掉高丽所建立的京观。


然而,“京观”这个词令人不寒而栗。

根据字形,“京”在古代是一个人工建筑起来的土堆,上面有一个瞭望塔,可以用来观测敌情和了解百姓生活。


人们猜测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高丽人建造的某种高大的建筑物来纪念战争的胜利。


但事实上,“京观”其实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存在。


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激烈程度的加剧,“京观”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名为“骷髅台”的建筑物。


它的制作方法是把战败敌军的尸体堆积在道路的两旁,然后用土把这些尸体夯实,筑成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此炫耀战功。这种做法非常残忍,令人难以接受。


此外,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在他的诗作《初冬风雨骤寒作短歌》中写道:

“万鞭枯胔愤未平,纛下老酋何足缚。”


这首诗描述的是宋金战争时期,金朝军队在战场上俘获了宋朝的将领,并残忍地鞭打他们,以示侮辱。


这些鞭打导致许多士兵和将领的尸体被抛弃在战场上,这些腐烂的尸骨成为了战争的惨痛代价。


陆游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这些无辜牺牲者的悲痛和愤怒,其中“万鞭枯胔”指的是被鞭打至死的尸体,“愤未平”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残忍行为的愤怒和不满,“纛下老酋”则是指金朝的将领,而“何足缚”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无能将领的不屑一顾。


整首诗充满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通过以上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胔”这个字与“肏”完全不同。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