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保,为啥会越缴越多?

我之前聊过一次城乡居民养老,然后这个内容在平台上,突然的就没了。

不吐不快。

今天再聊聊城镇职工的养老金,顺便和大家一块儿探讨一下,这个社保啊,为啥会越缴越多。

从2024年1月1日起,深圳社保的缴纳基数,从2360元上涨到3532元。

而上海,2024年的社保缴纳基数是7310元,几乎是深圳上涨之后基数的两倍。

造成这种差距,表面上看是两地政策的原因。

因为各地的社保基数,都来自于上年度该地平均工资的一个比例,上海的社保缴纳基数,是上海市平均工资的60%。

深圳的社保缴纳基数,不是来自于深圳市平均工资,是来自于广东省的平均工资。

而且,深圳取的比例不是60%,是40%。

有这三个不同之后,就造成了,同为一线城市的上海和深圳,两地社保缴纳基数的巨大差距。

这是从表面上看,从表面下看,是经济发达地区,要通过全国统筹,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保基金进行转移支付。

根据2022年预算显示,东三省、天津、湖北、青海、甘肃等地,会获得拨付基金。

这个拨付基金,是其他21个省份将结余的基金上缴,全国统筹后进行转移支付的。

其中基金上缴最多的是广东,上缴了885亿元,占总上缴额的40.7%。

其次是北京、江苏,分别上缴了323亿元和170亿元。

最终,通过全国统筹,在各省之间进行转移支付的社保基金,达到了2212亿元。


我这里提醒一下,目前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在全国层面进行的统筹。

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在各地市一级的层面,进行的统筹。

在市一级层面进行统筹 ,结果就是,在同一个省份,虽然缴纳相同金额的养老保险,但在不同的地市领取的养老金金额,是不一样的。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全国层面统筹,势在必行。

因为像黑龙江,青海,海南,等地的养老基金账户,结余数字接近枯竭。

不进行转移支付,是会出问题的。


接下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生育率的降低,我们的社保基金会出现赤字,而且赤字会越来越大。

原因就是,我国的养老保险是现收现付制。

什么意思呢?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现在有10个人,每个人的月收入都是1万元。

如果其中有2个退休人员,那么他们的2万元收入,就由另外8人的养老保险支付。

每个人每月需要支付2500元,大家别较真啊,这个数字便于举例。

如果退休人员增加为4人,还在工作的6人,每月支付的养老金则为6666元。

如果退休人员增加为5人,则还在工作的人每月将1分钱也拿不到。

这个就是所谓的“老年人口抚养比”,简单来说就是,有几个劳动人口去供养一个退休老人。

目前,全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是21%,部门地区的抚养比超过了26%。

根据测算,十年后,我们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可能会到达50%。


既然这么紧迫,我们就又回到了刚开始的问题上:

社保基金需要开源,所以,社保缴纳基数就要不断的提高。

我国目前的社保缴纳比例,一般为个人缴纳工资的8%,企业缴纳工资的16%。

我们仍以上海为例:

假设一个人在上海,每月的工资为2690元,为啥举例还这么有零有整呢?

因为上海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就是2690元。

该员工每月自己需要缴纳的社保为767.55元,企业需缴纳的为2065.51元,加起来合计是2833.06元。

但上海市规定,员工拿到手的工资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所以,这合计的社保缴纳费用,其实都是企业在负担。

最终,企业合计支出了5523元,员工的工资是2690元,等于是这家公司发了两个人的工资,招了一个人在工作。

当然了,这个是上海的例子,极端了点儿,但全国其他的地方,基本上也大差不差。

这么算下来,社保基金的开源,对企业和个人就业来说,压力确实很大。

前两天有提案说,企业招聘员工建议付两份钱,一份给员工,一份给员工父母。

还有个提案是,女性员工的产假建议延长到两年。

说实话啊,就像这种瞎扯,本质上对就业率是一个晴天霹雳的打击。


除了企业承压之外,个人工资这一块儿,压力其实也不小。

除了延迟退休已成定局之外,另一个所谓的多缴多得,现在也是扑朔迷离。

我国养老金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个人账户应该是归个人所有,统筹账户是进大盘子,全国一盘棋的。

但在实际执行中,养老金的个人账户未来会不会并入统筹账户,还有不确定性。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就是想提醒年轻人们,从现在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够获得晚年的幸福生活。

另外,除了奋斗,大家也要开源节流。

比如,早结婚多生孩子,把养老的重任交给儿女,尽量不给国家添麻烦。

再比如,不管娃哈哈还是农夫山泉,咱都别喝了,家里的白开水他不香吗?

省到就是赚到,从现在开始节流,一切为了养老。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