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养兵百万,边防却战乱不断,它的军户制是如何让国防崩溃的

文|胡一舸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看过明朝历史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明朝初年,明朝的军事动员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内战中就不用多说了,在建文帝和,永乐大帝的内战之中,为了收拾燕王朱棣建文帝,可是前前后后动用了不下百万的军队!

而在对外上,永乐时期,明朝也曾经多次发兵数十万,或是北征漠北,或是南伐安南,还有郑和这位率领着两万多将士远航万里的举世壮举!

可令人感到好奇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明朝这个名义上拥有200万军队的庞大帝国,却已经连几万精兵都拿不出来了,以至于蒙古部族更是敢频频犯境,甚至数次杀到北京城!

而更有意思的是,造就了明朝前期辉煌的和造就了明朝,后来军事困境的都是军户制。

那么,什么是军户制?为什么后来有很多明粉都说是军户制,坑死了明朝的国防?

军户制的历史

所谓军户制顾名思义,就是把当兵的人,弄成专门的户口档案,然后要求这一家人世世代代都当兵。

这一制度,大致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的曹魏采用的就是世兵制,一人当兵,代代当兵。并且在南北朝推出了府兵制之前,世兵制算是最常见的国防军来源了。

有意思的是,自隋唐以后,中原王朝就已经抛弃了世兵制,但是当时间来到了北宋灭亡后,突然就进入中原的金朝,面对着复杂的民族状况,采取了所谓的猛安谋克制度

说句实在话,猛安谋克制度真没必要大书特书无,非就是将所有的女真人都编在一起,让他们平时为农,战时为兵。确保女真人能够牢牢掌握住兵权,不被其他民族推翻。

等到蒙古人统一了中国后,依旧是由于自己民族数量太少的缘故,所以蒙古人在蒙安谋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所谓的户籍制。

将所有蒙古人以及一些比较亲近的少数民族变成军户,即,你们从今以后世世代代,其他的都什么都不用干,只需要给我打仗就行了。

而无论是女真的猛安谋克还是蒙古的军户制,历史都已经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告诉了后来的统治者,别搞世袭罔替这一套了,这一套真不行。

因为无论是蒙安谋克还是蒙古军户,在搞了两三代后,基本就已经崩溃了。

可是,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考虑到当时明朝的实际情况,朱元璋发现自己好像还真就只能搞军户制。

为什么呢?

首先,从边疆安全考虑,为了保证边防安全,朱元璋必须长期在长城沿线布置重兵,可是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刚刚建立的明朝根本就承担不起常规的养兵费。

没办法,长年累月的大战之后,中国的北方那真是满目萧条。要知道,元朝的动乱可不是说直到灭亡前才爆发。事实上,元朝自从建立后,各种战争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蒙古本部和北京中枢之间的冲突,简直就成了保留节目。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也就只能选择军户制度了。

朱元璋时期的军户制大体如下。一个普通的军户至少可以分到50亩土地,这些土地一般都是在边境或是内地比较重要的地区。

军户们呢,也是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农时种地,闲时练兵,说白了,就是国家给你们一家发土地,然后你们家世代为朝廷守土。

其实单看这个设计,还是挺不错的。

尤其是对于随时可能出现在边境上的蒙古人种,也就只有这些同样在当地扎根生活的军户,能够最快地反应过来,并组织有效的武装,而且还是有亡命斗志的那一种。

对此,后来提出了以辽人守辽东的孙承宗,就玩得很不错。

另外,由于这些军户已经享受了国家的土地优惠,所以,国家就不给你们发军饷了,而这也能极大地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

明朝初年,朱元璋和朱棣两人能够以羸弱的财政收入,多次发动数十万的大战,军户制那是功不可没!

那么话说回来,既然曾经的军户如此厉害,后来又为什么玩砸了呢?

开中法的兴衰

经济是政治的延续,同样,经济也是军事的基础。在讨论明朝军户法衰落的原因之前,我们必须再讲一下开中法。

洪武三年,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行军户制,巩固边防,于是朱元璋推行了开中法

所谓的开中法,说白了就是,如果说民间的商人愿意,代替国家向边境转运粮食,茶叶,布匹等日常物资,那么就可以在朝廷所控制的盐业部门拿到盐引,从事食盐生意。

可以说,正是靠着开宗法,所以使得明朝初年政府几乎不用怎么为边境的物资供应费心,因为,这些比封建王朝政府更有活力和效率的商人,会替政府办好这件差事。

但可惜的是,再好的制度也经不起特权阶级的破坏。

在朱元璋这位动不动就对官员挥起屠刀的皇帝死后,那些权贵阶级们逐渐就把手伸向了开中法,他们仗着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将那些原本应该用来和商人交换的食盐占为己有,大发横财。

那些原本可以通往边疆运输物资,从而得到盐引的商人,发现自己手上的盐引竟然换不到食盐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想来就不用多说了吧?

但说到底也只是一个贪污腐败的问题罢了,只要朝廷定期展开反腐运动,别让那些贪官污吏太过嚣张,开中法还是能够发挥到一定作用的。

可是当时间来到了明孝宗统治时期,开宗法就彻底完蛋了!

在此,我不得不先吐槽一句,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吹捧这个政治表现实在是糟糕至极的皇帝,难道就是因为所谓的第一深情吗?

拜托大哥,他是个皇帝,对于一个皇帝的评价标准不应该看他的文治武功吗?看他专不专情?

你是有毛病吧,那秦始皇和李世民他们两位的女人也不少,也没人会否认他们的功绩吧?

明孝宗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赏群臣,把自己老爹明宪宗攒下来的数百万贯铜钱以及上百万丝绸布匹,全给赏出去了!

这下子,大臣们开心了,可问题是财政见底了呀!

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又听信了户部尚书叶淇的建议,废除了开中法,要求商人们以后直接拿钱来买盐引就可以了。

在开中法废除后,明朝中央的国库太仓在短期内收入暴增了上百万两白银!但后果却是极其可怕的!

你可能会觉得以前给士兵们直接发粮食布匹,现在直接给士兵们发白银铜钱,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确实,要是放在现在的话,给你发工资不发钱,而是发粮食布匹的话,估计你还得骂娘。但问题是,在明朝,在那些边疆地区,你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那些急需的物资呀!

我们现在可以统一征收货币,是因为我们中国的物流业极其发达,交通基础设施极其完善,可是明朝呢,尤其是经济落后的边疆地区。

他们那里缺的是各种物资,不是白银!相反,白银多了,可是边疆的物资却没有增多,如此一来,当地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从而恶化本就脆弱的边疆经济。

在边疆给皇帝卖命的士兵,拿着军饷去买不到粮食,那你说他们该干什么?当然是逃亡了!

早在明孝宗还活着的时候,兵部尚书马文升就痛心疾首地在奏章中如此说道:天下军户流亡者十之八九!

明朝的国防力量已经是岌岌可危了!开中法的废除,一直都被认为是明朝军户制走向衰亡的重要转折!

当然了,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又要问了,前面不是说这些军户都是有土地的,不用发军饷的吗?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必然的衰亡

其实,开中法的废除虽然对明朝军户制的衰亡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毁灭军户制的又岂止是一个开中法的去留呢?

军户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团体,不仅普通的士兵是世代相袭的士兵身份,连那些将军也都是世袭的。

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戚继光,十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将军!

由于戚继光的父亲退休时,戚继光只有十岁,所以,小学都没毕业的戚继光,就成为明朝的正五品武将!

什么叫做出生就是站在终点线上!

再加上军户的特殊性,使得明朝的地方官员是没办法插手的,因此在军户体系内,将领几乎是可以一言决定士兵,甚至是其全家的生死!

将军们会靠着自己手中的特权,侵吞士兵的田产,将那些本来是保家卫国的战士变成自己手下的家仆。

再加上,在土木堡之战后,伴随着明朝国防线的全面收缩,很多原本属于军户的土地财产都被朝廷放弃,丢给了蒙古人,这就进一步恶化了北方边军的经济形势。

当然了,在军户衰落的进程中,那些特权阶级也是少不了的。

虽然说朱元璋早早地就将近两亿土地拨给了明朝军队,以此来保证明朝的国防力量,但很可惜的是,对于这些被划给军户的土地,普通的地主那是不敢要的,但是有背景的权贵阶级,那就是毫无忌惮了。

比如说孝宗的张皇后,这个张皇后怎么说呢?在历史上的评价其实相当糟糕,因为张皇后有两个兄弟,个个都是祸国殃民的玩意儿,他们就侵占了大量的军户土地!

他们肯定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在这要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在朱棣所打造的明朝国防系统中,长城九边,其主要的职能是防守警戒,真正负责主力决战的是直属于皇帝的京师三大营。

但很可惜的是,土木堡之战后,京城三大营就再也没有发挥过其应有的作用了,等到时间进入了嘉靖朝后,名义上还拥有20万的三大营,更是沦为了只有数万老弱病残的废物。

然后,尴尬的事情就出现了,原来是打主力的北京三大营在实际上退出了战场,而原来只负责打辅助的九边部队,却被迫承担起了主力的压力。

一方面是强度越来越大的国防压力,另一方面却是不断被世袭武官以及那些皇亲国戚压榨的军户。

此消彼长之下,军户制走向崩溃几乎是必然的事情了,开中法的废除也只是加速了而已。

那么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以上原因,军户制度又能否长久存在呢?答案是不能。

原因很简单,你想想看啊,假如说你是明朝的军户,开始的时候朝廷给你家分了50亩土地,这个土地对于你和你老婆而言是足够维持生计了,可是你会生儿育女的吧,你那年代又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大家讲的都是多子多福,一家生个五六个也是很正常的。

而当你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你总得给他们分一份家产吧,那这份家产从哪来?肯定就是从你那50亩军户田里来呀!

就这样分上几代,原本可以支持起一个普通士兵的土地,过不了两三代,就只能勉强供人糊口了。

不过这也是很正常的,这世上从来都没有能够一劳永逸的制度或政策,一个国家想要长久地稳定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变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政策和制度,才能够永葆活力。

抱残守阙的下场,只有死路一条。

明朝的军户制如此,清朝的八旗制度也是如此,历史社会从来都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