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沪宁产业带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国际商报记者 刘 昕

万里长江东到海,串联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5颗“明珠”。它们与上海串联成“带”,共同构成了产业基础雄厚、科创资源丰富、交通联动优势突出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2024年开年,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正在加速落地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蓄未来发展新势能。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和上述江苏省5个地市以约占全国0.4%的区域面积,承载了约占全国4%的人口,并贡献了全国近10%的地区生产总值。当下,长江沿岸人工智能项目集中开工,半导体芯片项目密集落地,新能源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在镇江,国产大飞机机体结构供应企业原材料进口需求大幅增长,航空航天产业链优化升级,海关绿色通道提升办事效率。在南京,针对支线转关进口货物量大、内河航线众多的实际情况实施的“内河运费扣减”措施,消除了江苏内河口岸与上海等沿海港口在征税基数方面的成本差距,助推内河口岸发展提速。

做好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创新发展课题,就是要在强化“产业+创新”联动融合基础上充分整合资源,持续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助力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今年1-2月,沿沪宁产业带所含江苏省 5个地市累计实现进出口6566.7亿元,同比增长10.3%,占江苏全省进出口值的77.2%。

朝发太仓港,午至洋山港——对于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运营总监徐威而言,海关联动接卸模式相当于在长江上搭建了一条“物流高速公路”,货物上午在太仓港,下午就能直接装船运至洋山港换大船离境。

在该模式下,太仓港成为洋山港的延伸,进口货物在洋山港放行后,经专用驳船转运至太仓港即可直接提离;出口货物运抵太仓港,经报关放行后运抵洋山港,可直接装大船离境。货物经由洋山港、太仓港进出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比转关方式更便捷,为企业节约了物流成本和通关时间。

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物流正在为区域衔接产业链、提升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影响力提供着基础支撑。发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不仅体现了物流运输上的协同,也意味着城市之间共同发力、协作推进,破解了跨域治理难题。

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药明巨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了长三角区域特殊物品风险评估结果互认改革试点,通过评估结果共享互认,解决了同生产商、同种特殊物品在不同关区需重复实施风险评估的问题。

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江苏无锡英飞凌科技有限公司体验着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带来的优势。这种模式“解决了有避光恒温运输要求的晶体管芯片生产原料进口环节困难,不再需要在口岸海关开拆查验,可直接运至属地海关监管下的企业产线,避免了口岸开拆造成的品质不良风险”。

据英飞凌关务主管解元介绍:“目前,这种模式扩大到了全国空运、海运口岸,还可以将配套货物同批报关,既增加了企业的货运渠道选择,又可以避免拆单增加费用。” 2023年,该企业有近130万元货值的芯片通过这一模式进口,保证了产线原材料供应和产业链的稳定。

发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就是要形成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合作创新,促进资源要素跨域流动,继续强化与上海、苏南等地产业链协同、创新链对接和供应链融合。

近日,森萨塔科技(常州)有限公司一批新能源汽车适用的压力变送器用电路基板等料件通过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方式,由森萨塔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拨到同集团“兄弟”企业森萨塔科技(宝应)有限公司,保税料件报关交付手续仅3个小时就完成了。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单一合同或单一企业为单元的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将同一集团下的多家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让集团企业的保税料件“活起来”。该政策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降本增效,还助企补足原料流通不畅、产能不均等产业链短板弱项,保障企业供应链产业链稳定。

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使得沪宁沿线城市各扬所长、协同发力,促进该区域外贸高质量发展。据南京海关统计,2023年,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所含江苏省5个地市累计实现进出口4.14万亿元,占江苏全省进出口值的78.88%。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