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信箱丨常给我“开小灶”的唐为干老师 请原谅我36年未到您的墓前

清明,是春风拂面、细雨润泽的时节,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缅怀先人、感恩生命而涂抹的一幅淡雅水墨画。它不仅仅是一个寄托哀思的节日,更是感悟生命、传承文化、亲近自然的时刻。

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通过“天堂信箱”,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对逝者内心的情感和思绪。我们思念故人,警醒生命的重要,愿天堂一切安好。

“天堂信箱”聆听您的来信,听您追思与逝者的珍贵回忆。

36年的愧与思

尊敬的唐为干老师:

您离开我们已经36年了,请原谅我第一次来到您的墓前。

36年里,我不是不想您,而是真的不知道您葬在何处,也羞于向别人问起您,更是无法面对您。

那年,您生病时,我也听人说起,并与同学殷磊约好一起去看望您,可哪知道,您走得那么急,还没等我去,您就走了。我痛,我悔,我愧,连最后见您一面的机会都没有。

唐老师,我永远铭记您对我的偏爱。高中时期,我写的作文,您总是把我叫到身边批阅,碰到让您击掌叫好的作文,您洒脱地写上传阅二字,在作文课上点评。您还经常给我“开小灶”,看到山羊交易市场很是热闹,就让我去看看写篇日记。您看到我写的“蠕动着羊群像天上的白云在浮动”,连连夸好。您手把手教我,办起全校第一份文学手抄报《春笋报》。每年放假前,您都到校图书馆为我挑来中外名著,让我带回阅读。在您的辅导上下,我多次获得学校和全县作文大赛奖。

唐老师,您年长我9岁,一直把我当亲弟弟对待。每次大考前后,您总是把我叫到宿舍,为我打来一份“教师菜”。星期天,您叫上我一起包饺子,没有擀面杖,不会做饺皮,您用酒瓶把面擀薄,让我用热水瓶盖子按出饺皮。那些年,过年时同学间流行互赠年画。过年了,您精心挑选一幅竹图,写上祝福语送给我。您从运中调往县二中时,我和您一人一辆自行车将行李和书拖到响水。中午,我们俩在路边馄饨店,买了两碗馄饨,两人边吃边笑。我结婚时,您骑车40多里,与我的好同学赶到我家,吃完喜宴又连夜回去。

1984年,县广播站招聘记者,您鼓励我报名,并为我找来《新闻写作》,利用晚自习后的时间为我辅导,教我写出第一篇新闻稿,使我顺利地走上“记者”路。这么多年来,我虽然遭遇过下岗、失业,但因有您授我的一技之长,我一直在做文字类工作,也为自己写作创造了便利条件。

老师,现在我终于知道您葬在何处了。今年清明节,我要去您的墓前,带上您喜欢的野花,跪在您的面前,向您说声对不起,也向您说出我36年来的痛悔与思念。

学生:汪树明

背后的故事:

“昔日教诲如春雨,润我心田化甘霖。”来自江苏的汪树明,在今年清明节前,写下一封怀念恩师的书信。

36年前,在偶然得知唐老师生病的消息后,汪树明本约好和同学一起去看望,不承想,还未成行,就又听到了老师去世多日的消息。“我是别人眼中唐老师得意门生,然而他生病到去世我竟然未能去看望,真的是很愧疚。”汪树明说。

去年教师节前,汪树明写了一篇《来世还做您的学生》,文章见报后被唐老师的同乡看到,转发给唐老师的弟弟,汪树明由此才和唐老师的家人取得了联系。“我们加了微信,这才知道唐老师葬于何地。”

那天,汪树明骑车近80里,找到唐老师的墓地,给老师献上一束迟到了36年的野花。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记者 韩星 实习生 吴旭冰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