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升白针”到底该怎么用?

很多肿瘤患者,特别是正在进行放化疗的肿瘤患者,对“升白”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同步放化疗期间最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就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在白细胞中占比最多,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参考范围成人是50%-70%,儿童是40%-60%。中性粒细胞会在骨髓内分化发育成熟,然后进入血液循环以及组织,能够维持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如果体内出现了病原菌侵入的现象,中性粒细胞能够起到吞噬病原菌的作用,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中性粒细胞还能够清除体内衰老红细胞,对维持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中性粒细胞减少非常容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感染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并增加医疗费用。为了纠正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升白针”便应运而生了。常用的有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短效)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长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长效剂型,药效维持时间长,每个化疗周期仅需使用1次,临床使用便捷。

根据最新的《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3 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不仅被推荐用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还可以治疗性应用,之前国内的各大指南均只推荐其用于预防性使用。

那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用于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预防性使用和治疗性使用应注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平均半衰期为47h,药效维持时间长达12天,每个化疗周期仅需注射1次。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用法用量:体重≥45kg,给6mg;体重<45 kg,按患者体重100μg/kg进行个体化治疗,皮下注射1次。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在使用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前12天到化疗后24h内给药,所以对于每周都需要进行化疗的患者,不推荐应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已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鉴于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理论上同周期无需再次重复使用。但是如果血常规检验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 并且持续时间≥3天,还是要根据实际骨髓抑制发生时间可考虑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或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进行补救治疗。

“是药三分毒”,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骼肌肉痛、过敏反应。骨骼肌肉痛一般比较轻,如果比较疼痛可以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不严重的过敏反应一般对症处理很快能好转,对于个别初次使用的患者可能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需要永久停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另外国内外文献报道,极其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有脾破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两种可都是致命性的,所以药师建议最好在医院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用药期间有不适需尽早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同步放化疗期间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30(6):333-340.

[2]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哈尔滨市150010.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肿瘤临床,2016,43(7):271-274.

[3] 石远凯,许建萍,吴昌平,张燕,杨俊泉,周涛,刘峥,茅卫东,张沂平,王嵬,于忠和,邬麟,陈建华,王娟,安永辉,蔡建辉,刘明,陈振东,李青山,任朝英,杨志勇,李宝兰,赵敏,刘哲峰,刘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4):679-684.

[4]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肿瘤杂志,2023,45(7):575-583.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