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读书可,教书可,惟为官不可
孙宝田,字玉良,祖籍山东牟平。孙家何时来到金州定居,应该是乾隆年间闯关东落脚于金州城东,后迁至金州城北十三里台居住。
我是在王克清先生家里,与先生匆匆见过一面。因为那时是文革期间,孙先生离开后,王奶奶才告诉我,此人就是孙宝田。孙宝田何许人也?王奶奶说,此人是此地最有学问的人。

走上创作之路后,也听到高满堂讲过他的老师孙玉先生,孙玉是孙宝田的儿子,那一段时间,因为剽窃事件,大连传得沸沸扬扬,直到老先生孙宝田出面,此事才得以平息。高满堂告诉我,孙宝田是大才子,当年的康有为都很赏识他,来到金州,曾经送给了孙先生一个玉石尿壶,拉进屎去,竟然不臭。当然,这都是民间的传说。不过,孙宝田有学问,却是不争的事实。
1903年,孙宝田出生于金州城内。孙家人因为一心读书,生活一直挺窘迫,孙宝田外祖父毕宝山在金州城会馆庙后街开办私塾,孙宝田7岁时便跟随外祖父入塾学习。后转入名儒郑有仁门下学习4年。在此期间,孙宝田曾经与万毅同窗读书。后来,万毅去了省城奉天,不再读书,而是投笔从戎,参加了东北军,最后成为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而他的同窗孙玉田,却仍然继续着读书理想。
十七岁那年,孙宝田曾在大连福顺义商店做文牍。那时候,孙宝田对于经商没有兴趣,他还是受家庭的影响,他渴望读书。学了两年生意,便回到老家与舅父毕序昭继续学习。
毕序昭生员出身,清末曾出任过朝廷官员,(洮南府开通县巡检),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后,毕家人与孙家人家风相似,毕昭序回到金州老家,不闻世事,潜心做学问。在这样的舅父指导之下,孙宝田也刻苦用功,在金石考古学和古字画、古书籍的鉴定方面,学问大增,开了眼界,也长了见识。
1925年9月,康有为来大连讲学并举行书法展。期间,金州会他来金州文庙参加祭孔活动,并请康有为到响水寺游览。孙宝田作为大学长,受金州会曹世科会长委派,孙宝田与毕序昭等全程陪同康有为。

孙宝田的书法作品
康有为到金州来,本地许多有头有脸面的人都想得到康有为的墨宝。康有为对年轻有为的孙宝田很是赏识,赏识他的书法,赏识他的学问,康有为为一个日本人题了诗,临走时,康有为题写了“为善最乐”条幅,送给了孙宝田,让众人羡慕不已。。
后来,孙宝田与同乡毕维藩一起,成为罗振玉弟子。孙宝田好学无比,后又拜王季烈为师。毕维藩也是金州饱之士,他与周恩来曾经是南开中学同窗。
孙宝田一生求学无止境,年轻时代,二十几年,一直在求学不止。到了而立之年,孙宝田已是满腹经纶,成为金州以及辽南的饱学之士。所以,人们称先生为此地最有学问的人,并不为过誉。
孙宝田受到母亲孙毕氏的影响也很大。孙毕氏出身于书香关诗敏,是一位知识女性,在封建礼教时代,在数十年相夫教子生涯,孙毕氏留下了数十条“母训”,孙宝田铭记在心,凡事规范,谨遵母训,厚道做人。
1931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国务总理孝孝胥给孙宝田写来了亲笔信,他一直久闻孙宝田的大名,也亲眼目睹了他的书法与文章,于是,他想聘请孙宝田到伪满政府聘任国务秘书官,这官职相当于县长一级。
接到聘请,孙宝田不为所动,他一直牢记着孙家的家训,读书教书均可,而不可为官。所以,孙家多年来一直奉行半耕半读,除了读书之外,也教书,传播学识。母亲的训诫,“佘期汝有所树立,为读书明理之人,处事需谨慎,居家要勤俭,勿忘汝祖创业之艰”;
郑孝胥三次写信来聘请孙宝田出山,均被他拒绝了。通过 这件事情,体现了孙家人诗书传家的精神。
玉良先生鉴:
虽无见面之缘,但似神交已久。苏勘不重功名,但看出身,孙家世代书香,甘于清贫,不求虚名。日日读书修行,奉行孙家祖训,除了教书育人,不外出行公事。此举令苏戡[郑孝胥别署]敬佩。当今之世,已无有此等高尚之人。如今,朝廷刚刚建立,正是需要有人品高尚栋梁之材支撑。玉良先生接到书信之后,安顿好家务,即刻到新京赴任。
国务总理:郑孝胥
(此信选自《百年风流》)
“郑总理大人鉴:
玉良出身寒门,因为才疏学浅,本人好学,不想得到英勘先生首肯,真乃玉良三生之大幸也。先生保举玉良到新京做事,此番苦心,玉良感动不已。只是孙家祖上曾有家风训诫,以耕读传家,除务农之外,可以教授乡野孩童读书认字。玉良一边务农,一边教书,乡野百十个孩童,均为玉良门下学生,玉良不想让孩童辍学,不想违背家训,总理大人此番苦心,玉良实难从命,万望总理大人海涵宽容……
学生 孙宝田顿首再拜”
(此信选自《百年风流》)
母亲训诫,“吾人处事不欺人,亦不受人欺”;“受人之惠切不可忘,施惠于人不可不忘”。
母亲训诫:“居家勿令有宿债,倘不得已一时债于人,务须急速设法偿还。勿令人登门索逋,耕九余三,务本其旨”;“近世人心浇漓,每遇诚厚之人,辄讪笑之,以为诚厚者乃无能,殊不知诚厚之人,无气混沦真璞未断,岂奸巧之人所可及哉!我愿子孙多近诚厚之人,勿近奸巧之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斯言最有道理”。
母亲训诫:“父母唯其疾之忧,孝莫大焉。然所谓疾者,非专指疾病而言,凡染一切不正当之嗜好,交一般不正当之友人,皆疾也,为人子者可不慎乎”;“衰老之人,气血不周,行动多艰,起居饮食处处需人,必得孝子贤妇始足以娱晚景”;“汝父身体外虽强健,内实多病,壮岁操劳所致,汝等须时时加意贴之”。
母亲训诫:“读书之法有三则,心到、眼到、口到,缺一不可。作文之法有三多,多读多作多改,少一不可。”
孙氏母训对孙氏读书人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孙氏母训,确立了孙家后人的世界观,在孙宝田之后,包括对于孙宝田先生的儿孙,也是一生做人的定向标。
孙宝田之父孙尚义一生甘于清贫,一生不谋他职,只愿务农养家。
孙尚义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他告诫儿孙,不准谋求官职,特别是不能做日本和伪满官职。如有可能,选教师为业。
孙宝田在旅顺,接触到大量关于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的资料和信息,1935年5月,孙宝田出于民族义愤,开始调查旅顺大屠杀的真相。为做这件事情,他必须要避开日本特务与汉奸的眼睛,几经周折找到当年火化同胞尸体的鲍绍武老人,确认当时万忠墓中确有千余遗体被遇害者家属领走安葬,集中焚化的尸体实为18300具,纠正了第一块碑文中罹难者“10800名口”之误。为此,孙宝田作诗一首:
无端倭奴侵边疆,屠杀吾民惨且狂。
疾首痛心四十载,万忠古墓存馨香。

孙宝田无法容忍日本人篡改中国历史,在他担任历史书编辑期间,日本人把中国东北三省说成是日满蒙共荣发展史的结果,孙宝田同金纯泰等爱国读书人坚决地抵制。后来,此条目没有写进书中。
日本当局为强化殖民统治,使金州老百姓数典忘祖,他们想出了一个险恶阴谋,就是想把金州人的姓氏全部改成日本人的姓氏,连姓什么日本姓都设计好了,什么龟田、山田、宫本,日本金州民政署长河野占男让金州会长曹世科布置此事。曹世科感觉此事重大,要与城里各界代表商量此事。这还用商量吗,中国人自古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祖宗留下的姓氏到了什么时候也改不得。大多数人持反对态度。孙宝田为知名的教育界代表,他与曹世科等人联名上书坚决反对,并警告河野占男,如果坚持改姓,引定引起金州人众怒。日本人也没有再敢强制改姓,此事不了了之。时至今日,有人开玩笑,当年如果没有曹世科、孙宝田等人抗争,金州人会有改姓日本姓氏这一耻辱历史片段。
再说那个奉天图书馆馆长,金州人徐遹文,后来他担任东丰县女子中学校长。回到金州后,他在女高正门用日语高喊反日口号,大骂小日本。
高女校长水野谷初美听到后十分震怒,让警察将徐遹文抓了起来。
孙宝田闻讯后,马上找到水野,他说,徐遹文是个狂徒,是酒后狂言,徐遹文母亲刚刚去世,他有些精神错乱,才敢胡言乱语,将此事搪塞过去,徐遹文才免遭牢狱之灾。
孙宝田不仅是大学问家,他也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楷书学欧阳恂,后崇褚遂良;行书师法米芾;草书以孙过庭为楷模。其字迹清秀端庄、遒劲有力。曾连续三届获得东三省书法比赛银牌奖。
孙宝田是收藏大家, 他一生搜集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国家级文物。解放以后五十年代,孙宝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碑拓、字画、铜器、近代银币、铜币等约400余件无偿捐给旅顺博物馆。他对子女们说:“文物放进博物馆保存和展览,要比放在你们手里更安全更有意义。这些文物是我自己花钱收购的,收藏的最高境界是捐献给国家,而不是据为己有。”
孙宝田一家人遵循祖训,读书可以,教书可以,只是不能为官。孙家人如今多以教书为业,有人算了一下,有八人从事老师职业,在大专院校或中学任教,成为名符其实的老师之家。
1991年2月6日,孙宝田先生病逝于大连,享年八十八岁。先生留下的一部最重要的作品--《旅大文献征存》。
宝田先生我应该称为师爷了,其子孙玉先生是我的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