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尽头是体制~说说学历~
这是2020年的一则旧闻,是某年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人员的公示名单,100个岗位,其中48人来自清华、北大,学历非硕即博。
当时,这则新闻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讨论,高学历人才,放弃科研,拥抱体制,是不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毕竟,在我们国家,对于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是由整个社会承担的,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是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均来自于国家支持。
在中国,学历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虽然廉价,但不可或缺,就像空气一样,没了它,生存都是问题。
高考之所以内卷,其实就是为了学历。有了学历,相当于确定了未来的社会阶层,学历越高,阶层越高,越吃得开。从小处说,幼儿园招老师,餐厅招服务员,相亲找对象,要看学历,往大处说,地方人才引进、购房补贴、落户、参军、选调、考编等等,必须看学历。
虽然,学历不能代表能力,也不能代表品行,但在现实社会中,学历已然成了每个人的重要身份标签,成为国人心中的信仰。
我碰到过一名即将毕业的清华才女,她打算和男友一起到某省会的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政府发安家费,购房另外有补贴,她喜欢安稳,也不想生活太累。同班成绩好的同学,大都选择了出国深造,有一些则去了互联网大厂,收入确实高,但也很拼。大部分人像她一样,考研的目的就是去到一个不错的城市,进编制或者央企,像烟草、电力。
说到科研,她笑了,能做科研的人,必须是天才,还得有奉献精神,在国内,科研项目很少,机会更少。
我能理解她的选择。
忽然想起初中政治老师讲述的一个场景–资本家把过剩的牛奶倒进河里,实在可惜。
根据经济学原理,学历过剩必然导致贬值,投入大于回报,其本质就是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重浪费。
另外,体制内的工作以协调为主,多与人打交道,不太适合科研型人才,尤其是理工科的,这会造成个人专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不适配。
这种现象必须纠正,要让学历增值,减少内耗。说说我的看法。
- 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把科研资源用到实处。
- 招考门槛以岗位而定。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学历要求,以降低学历内卷,减少社会资源浪费。举个例子,某考古单位的文物挖掘的岗位,个人觉得,专科以上学历足够了,招考以操作为主,而文物研究的岗位,则需要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以论文和研究成果作为招考依据。这个实现起来需要宏观环境,不是一个单位或地方能决定的。
- 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要适配。核物理博士入职街道,985名校的汉语言研究生应聘幼儿园老师,你认为这种现象值得鼓励吗?排除学历因素,通过统一考评,选择最适合岗位的人,才是对人才最大的保护。
- 说句不好听的实话,降低体制内待遇,这招最管用。一个岗位,几百个人报名,证明这个岗位的待遇明显过高了,再降低一点待遇,相信一样可以招到人,从财政的角度出发,这叫节流。
2024年4月21日今日头条@江雪先生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