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序曲》(1962)
“看老电影”
《东进序曲》这部拍摄于1962年的电影,先是一部优秀的舞台剧(话剧),深受观众喜爱,而后改编成电影。电影由于是歌颂新四军北上抗日的故事,应该或多或少受到了当年刚刚开始的“社教”运动的影响。1963那一年,有大批的电影、戏剧都被点名批判。我依稀还记得,小的时候在看完电影后,大人们都将这部电影和陈毅元帅的故事连在一起讲述。影片的播放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九四零的那些岁月里。我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在苏北(也就是苏鲁皖一带)有那么一股一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制造磨檫,限制新四军的发展,阻挠新四军北上东进,深入敌后抗日,并企图消灭这支抗日的武装力量。国民党顽固派冷心的部队已经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发起了进攻,妄想阻止新四军主力渡过长江,配合日寇和汉奸汪精卫把新四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南。当地的地方势力向日寇投降的危机越来越严重。为了粉碎敌人的反共投降阴谋,新四军决定渡过长江北上东进,开辟苏鲁皖抗日根据地。于是,拉开了新四军东进的序曲。
苏北的顽固派韩德勤正在策动地方势力派刘世仪和刘大麻子来阻拦新四军渡过长江,这样,桥头镇则成为了两军必争之地。然而,新四军此时已经抢先一步从日军手中抢夺回桥头镇。要揭露投降派的阴谋,同时,又要争取刘世仪和刘大麻子保持中立,新四军派出谈判代表黄秉光主任(李炎饰演)。此时,地方顽固派方面,韩德勤派出代表江苏省参议蒋公任,南京方面,汉奸汪精卫也派出代表汪光夏,国民党顽固派方面,早已有代表段泽民派驻在守军中。于是,形成了四方面代表云集江州二刘的指挥部。一台好戏在江州即将上演。不仅上演新四军与顽固派之间的“文斗戏”,还同时,在一线战场桥头镇上演了“武斗戏”。
《东进序曲》归类这部电影为战争片。其剧情精彩处却不在“武斗戏”,而在黄主任“舌战群儒”式的“文斗戏”。就在新四军联手周明哲部攻打日军占领的桥头镇时,段泽民获悉消息,夜间里急匆匆的跑去刘副总指挥官邸汇报,拿着总指挥的亲笔信,要求周明哲部队撤退。造成新四军被动,临时调整作战阵地方案。更有甚者,刘大麻子部还派出贺老五部拦住新四军追击日军的队伍,放跑日军。这样,围绕着新四军是否要即刻交出桥头镇展开了一场“文斗戏”——对新四军是否即刻交出桥头镇的“辩论”。
“文斗戏”的好处,就是要阐明新四军在当时的恶劣形势之下对友对敌的克制与态度,先礼而后兵。“武斗戏”,进一步来阐明新四军的深明大义,一文戏,一武戏,都是以理服众。讲明道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也表明了新四军一向主张的和平共处。我欣赏了无数遍这场用时十三分钟的“唇枪舌战”,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戏里的精彩,恰巧也从中领略了新四军的风采,更能细细的品味着新四军与八路军的细微差别。电影人物对白语言精炼,情节紧张,矛盾冲突激烈,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一浪急似一浪,浪浪推高。黄秉光这一军人形象也许就是老演员李炎塑造的最佳军人形象,也许也是他塑造的银幕上最好的人物形象之一。印象深刻,历久弥新。
《东进序曲》对新四军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这支队伍的军人作风,战斗意志,军人语言、文化、知识,与八路军的细微差别,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海报〈一〉

电影海报〈二〉
我一般都喜欢看战争片和和老电影,我们是不是有老公的不喜欢开心了?脑子真是现在拍的有点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