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先祖的身份?查查姓氏就明白了!
姓氏起源:竟是为了优生优育
在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一个妈可能生了很多娃,为了防止近亲结婚出现了“姓”,姓代表了血缘关系。姓一旦继承,就不能修改。
规定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不能生孩子。相当于给一个妈生的娃打上同一个标签,大家都是亲戚,就不能通婚生娃。第一批的姓氏也因为母系氏族的关系,基本都是女字旁,比如黄帝轩辕就姓姬,炎帝姓姜。包括姓,望文生义,女字旁,表示哪个女人生的。
插播一句:韩国到了现代都是同姓不能通婚,后来才解除。
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母系氏族逐渐向父系社会转变。到了伏羲时期,人口逐渐繁衍,一个地方已经不够住了,子孙散落各地居住。为了区分同一家族不同的人,因此诞生了“氏”,当时的氏取得也很随意,搬到哪里,就用哪里的地名,比如许,郑…可以说,姓表示出生地,氏表示现住地。
注意,这个时候的氏还无关贵贱。
姓氏发展:姓别婚姻,氏明贵贱。
到了夏商周时期,开始以国、官位为氏,比如司马,公孙。诸侯国的国君及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而普通人则没有姓氏,只有名字。氏开始用来区分贵贱,姓用来区别婚姻。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称呼男人,是氏+名,称呼女人则姓+名。
比如商鞅,出生卫国,名卫鞅,后变法成功分封在商地,所以改用商当氏,叫做商鞅。
比如褒姒,褒国来的,姓姒,唤作褒姒。
孔子姓孔名子?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这时氏开始转变成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这也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这时的姓氏已经无法区分贵贱了。
直到秦汉,姓氏合一,统称“姓氏”。先秦时期的人,身份证上有四个符号:姓、氏、名、字。其中女称姓,男称氏,名给自己叫的,字给别人叫的。
以孔子为例,一一拆解。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他的祖上是宋国贵族,当时宋国的国姓是子,所以孔子是子姓。后来先辈逃到鲁国,就以孔为氏。所以孔子正确的叫法是孔丘,他可以自称为丘,师长好友可以称他为仲尼,孔子则是后世对他的尊称,这里的子用来表示尊称或者尊重的一种称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先生"、"老师"等。
到了现代社会,有许多宗族聚居的情况,即同一个村庄或地区的居民大多来自同一个宗族,他们的姓氏都相同。也有许多因人口迁徙、社会关系等原因,姓氏随着人口的流动传播到不同的地方,使得不同地方的人拥有相同的姓氏。
陌生人见面,互通姓名或籍贯后,怎么着都能唠一句:“咱们五千年前是一家”。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