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录|更有“情”的AI,更有温度的数字未来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6日讯 近日,OpenAI春季发布会推出新的旗舰模型GPT-4o,多模态能力与实时交互能力再度提升,甚至能够感受人的呼吸节奏、给予更加丰富的情绪反馈,这让许多用户感叹有了“科幻电影走进现实”的实感。
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当菲利普·迪克的这个问题在55年后再度被提出,我们是否会有一个更确定的答案?
巧合的是,近段时间国内社交媒体上有关“AI男友”“赛博恋爱”的讨论也正火热。一位博主通过提示词设置,激活了ChatGPT似乎更具“人性”的“DAN”模式,屏幕里的DAN化身虚拟男友,可以与博主进行聊天、暧昧,甚至是赛博约会。令人惊讶的是,DAN并不像是我们常见的语音助手,而更像是“人”,其声音生动,会提供足够饱满的情绪价值和正向反馈。正因如此,DAN与博主的“恋爱互动”获得了百万网友的“围观”。
(AI制图)
人工智能的情感陪伴属性并非首次在大众视野内崭露头角,目前,国内外如Character.AI、Pi、Replika、Glow、星野等AI情感陪伴类应用早已抢占赛道。从角色扮演到场景服务,再到定位于亲密关系、阅读陪伴,细分领域的情感陪伴需求持续被挖掘,消费者付费意愿强则展现出更多商业化的可能。有行业分析认为,情感陪伴领域有望孵化杀手级应用。
而早前,某音乐人曾使用AI技术“复刻”了自己过世的女儿,她不仅可以即时回应对话,还可以为妈妈唱生日歌,引发了一场有关数字伦理与情感抉择的讨论;当下自媒体赛道中正兴起的“电子亲人”题材,也被网友视为“原生家庭代餐”,甚至会对他们产生情感依赖,而这本质上也是一种“虚拟陪伴”。
无论是和ChatGPT“谈恋爱”,还是“AI复活亲人”、寻求“电子家人代餐”,他们的共通之处,就在于“虚拟伴侣”总是温柔、情绪稳定、提供正向的回应,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亲密关系模板,这也反映出部分群体的心理空缺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随便吧”“都可以”“无所谓”“没必要”,越来越多年轻人确诊淡淡综合症的话题曾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淡人”们大多具备情绪平淡、社交平淡的“症状”。一方面,佛系的态度铸成了他们自我防御的盔甲,另一方面,电子依赖却也暴露了他们内心世界脆弱的一角。既追求“孤独”,又渴望“陪伴”,看似矛盾的情感背后是年轻人对建立亲密关系的渴望和希望被看见、被听见的需求。AI技术的赋能使得虚拟世界出现了年轻人的陪伴者、倾听者,为他们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个体心理上的孤独感,甚至为他们描摹了一个理想关系的轮廓。
但值得警惕的是,科技并非天然向善,AI情感陪伴有其特定的价值,但对大模型量身定制的“灵魂伴侣”过度的情感投入,有时反而更容易激发现实的落差感。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我们无法从现实社会中完全抽离。去公园中亲近自然、去人群中寻找真正的自己,面对一个AI更加有“情”的未来,我们不能在虚拟世界的“心灵按摩”中丧失对现实世界的探索欲。只有在人机交互中把握好获取情感抚慰的分寸,才能真正实现虚拟与现实“两个世界”的自洽。
闪电新闻记者 王思淇 实习编辑 宿恒菲 报道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