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孔德成在台湾生活照,出生时震动全国,死后却不能入孔林

在60年代的一个平凡日子,台北机场人来人往,行色匆匆。然而,一张被时光定格的合影,却在这一刹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中的主人公,正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和他的女儿孔维鄂。
镜头下的孔德成,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他的手上拿着一顶帽子,神态从容,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虽然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多岁,但岁月似乎并未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痕迹,他依然显得年轻而充满活力。而旁边的孔维鄂,二十岁出头,青春洋溢。

然而,他们并非一对普通的父女,他们的身上流淌着孔子的血液,是孔子的直系后代。这份特殊的身份,让他们的每一次出现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孔德成的名字,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家喻户晓。他自出生起,就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他的父亲孔令贻,作为孔府的七十六代嫡孙,虽然遗憾地未能见到儿子的出生就去世了,但他的血脉却得以延续。孔德成的母亲王氏,当时已有孕在身,她的腹中孕育着孔家的未来。
1920年农历大年初四,孔德成在孔府呱呱坠地。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北洋当局甚至派兵保护孔府。山东当地的军政大员也纷纷前来祝贺,孔德成的出生无疑给这个古老的家族带来了新的希望和荣耀。他在出生的当年就获得了“衍圣公”的爵位,月薪高达800元,还有专门的警卫部队保护他的安全。
孔德成从小便聪明过人,精通四书五经,被人誉为“小圣人”。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加剧,孔德成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日军高层曾多次拉拢他,希望将他作为“代理人”进行培养。然而,年仅十多岁的孔德成却分得清民族大义,他坚定地拒绝了日军的拉拢。
抗战全面爆发后,孔德成在日军攻占曲阜的前一天就撤离了家乡,只留下族人看守孔府和孔林。在抗战期间,他始终坚守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孔德成回到了曲阜居住。然而几年后,他却在蒋中正的裹挟下前往台北。虽然孔德成内心并不愿意离开故土,但他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一安排。在台北的日子里,他明白自己只是被当作“装点门面”的工具而已,因此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做学问上。他在台北的多所大学担任教授,传授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2008年,孔德成因心肺衰竭病逝于台北。作为末代衍圣公,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他遗憾的是未能葬入孔林,这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特殊年代对孔府伤害太深!
祖传手艺人 降表修的好 东西南北风 谁强跟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