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的神格演变

钟馗是道教俗神,专司打鬼驱邪,又被称为万应之神、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等。其形象多为武官打扮,豹头环眼,黑面虬髯,身着红袍,足蹬皂靴,手执利剑,作怒视鬼魅状。#头条创作挑战赛#

杀鬼者

钟馗一开始就具有镇邪杀鬼的功能,但其形象和职能并没有后世流传的那么丰满。

敦煌写本标号为伯2444的《太上洞渊神咒经·斩鬼第七》是早期记载驱除病疠之鬼的道教经典,书中写到:

“今何鬼来病主人,主人今危厄,太上遣力士、赤卒,杀鬼之众万亿,孔子执刀,武王缚之,钟馗打杀(刹)得,便付之辟邪。”

这里的钟馗仅仅是以“斩鬼者”的角色,与孔子、武王两位历史人物同时出现,并没有出现钟馗形象的具体描写。



到中晚唐的愿文中,钟馗的形象开始变得丰富鲜明,《除夕钟馗驱傩文》中记载,五道大将军装扮成钟馗的样子,长着“铜头铁额”,身上蒙着豹皮,身上(或脸上)涂着朱砂,他在除夕驱傩仪式中的使命不仅是驱除病疠之鬼,而且还捉拿一切浮游浪鬼(死后没有墓葬的孤魂野鬼)。在《春夏钟馗驱傩文》中,钟馗是个治病驱鬼的角色,能力再一次扩大,可以驱除一切邪魅,能护佑“来朝”边关平安。敦煌写本中,甚至有“钟馗、白泽,统领居仙”的说法,其中还有一段钟馗和白泽捉鬼杀鬼的形象描写,其中对钟馗捉鬼杀鬼的场面有详细的描写,当时的钟馗已经具备了足令一切鬼祟避让、能够捉鬼杀鬼的神性形象。

镇宅、门神

唐玄宗时期,在岁终春临之际,宫中会将钟馗的形象绘制成画幅,连同新日历各一轴,“奉宣圣旨”颁赐给朝廷官员,悬挂在家里,以为“屏祛群厉”,驱除邪祟之用。这里的钟馗像已经作为镇鬼之灵物,钟馗已经开始出现了镇宅和门神的神格职能。这种年节悬挂钟馗像镇鬼的做法,得到了后世朝廷的认同,形成风俗,世代延续,而且逐渐流到了民间。到了宋朝,挂(贴)钟馗是除夕的重要项目之一,至清代雍、乾间,挂钟馗的习俗也加入到了端午节。在户县钟馗画像还被作为中堂画,悬挂于中堂之上,用于镇宅祈福。

万应之神

晚唐、两宋时期,钟馗已经发展为普遍的民间信仰,作为驱邪、除疠的象征,被一些道教徒称为“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和关公、真武大帝并列为“三大伏魔帝君”,地位崇隆。民间慢慢把钟馗演绎成赐福镇宅之神、驱邪治病之神、和有求必应之神又叫万应之神。如今在台湾地区还有“跳钟馗”“送肉粽”的传统。

在明代小说《唐钟馗全传》中,钟馗是武曲星托生,获玉帝赐宝剑和神笔,任阴阳降妖都元帅,收天下妖邪。到清朝《斩鬼传》中,钟馗奉唐德宗之谕,成为“遍行天下,以斩妖邪”的驱邪大神。书中还提到,百姓感激钟馗除害安民、降伏骗人钱财的抠掐鬼后,便替驱邪大神建祠堂,令钟馗得享香火。

天师

在明朝版本的钟馗故事里,又提到钟馗本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书生,赶考路上被五个捣乱的小鬼毁坏面容。钟馗含冤而死,成为捉鬼的神以后马上收服了这五个小鬼。后来五鬼进一步演化成为五毒,又使钟馗担当起另一种全新职能,成为斩五毒的天师钟道。

其实原来专职斩五毒的神是张天师。张天师是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神化形象。明清以来随着钟馗故事的传扬,尤其是随着钟馗和五鬼的故事传播,钟馗渐渐取代了张天师。明清后,钟馗又与张天师形象相融合,成为端午节里斩五毒的天师钟馗。这五个小鬼后来又变形为五只小蝙蝠,寓意福在眼前,或者恨福来迟。这五鬼变成的五福就更有说法了,《尚书·洪范》解释五福的具体内容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判官

钟馗判官的神格应该自宋朝出现,民间故事中说,钟馗蒙受的冤屈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大发慈悲,有意委以重任。在黄泉路上,钟馗被玉帝任命为阴阳两界的判官。民间故事赋予了钟馗刚烈不屈的性格,为其成为判官打下基础。元朝时期,钟馗开始和判官一起在驱邪院中一起共事,担负驱邪逐魔的任务。直到明朝《庆丰年五鬼闹钟馗》杂剧中,钟馗正式被封为判官,奉玉帝之命,管领天下邪魔鬼怪。

日本钟馗

唐代时,钟馗信仰传播到日本,在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有钟馗形象的辟邪绘。在日本民间钟馗和当地名人源为朝、金太郎、桃太郎等一起成为克制疱疮神(天花)的英雄,每当疫病流行时,人们还会祭拜钟馗。儿童节时,人们把这些英雄做成的人偶供奉在家中,或画在鲤鱼旗上挂起,旧时的日本在端午节时就有挂钟馗旗的习俗。钟馗在日本战国时代又受到日本武人的喜爱,名将本多忠胜、前田利家都喜欢使用画有钟馗的军旗,上杉谦信座下猛将斋藤朝信更是被人称为“越后之钟馗”。

在日本江户时代还流行在门上贴钟馗符,以抵挡妖魔鬼怪入侵。人们还会在面对寺庙的方向设置瓦钟馗抵御邪气冲犯。在日本农村,也会在村口扎一个“草钟馗”以抵挡妖魔鬼怪,有些地方也会扎一对男女草偶,也称作“钟馗”,于是就有了男钟馗和女钟馗,这样的草钟馗,作为村落的守护神,在日本民间曾受到广泛的信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