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潮起黄海滨,江苏滨海“零碳园区”拔节起势
“共享合作,绿色未来”5月18日-19日,2024年江苏·滨海“5·18”“绿电+冷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举行,200多位专家学者、业界大咖和能源企业共谋绿色低碳合作发展大计,现场滨海港片区低(零)碳产业园招商优惠政策重磅发布,活动期间,总投资额达355.8亿元共35个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滨海港正以勇立潮头的使命感奋力在新赛道中创塑更多绿色优势,以绿色发展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

“绿电、冷能”成新名片
绿色发展高地崛起
“滨海港片区正成为盐城沿海发展的主战场,重构区域经济版图、实现盐城北部隆起的动力引擎。” 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上,滨海县政府副县长黄军重磅推介了黄海新区的核心区域——滨海港片区。这片616平方公里的土地,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袤的发展空间,站上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风口,吸引越来越多海内外客商的目光。
做好“能源+”文章,向“新”求“质”,以能源转型为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盐城正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布局,稳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全力打造“风光名城、绿能之都”。
风从海上来,吹来强劲发展动力,立足资源禀赋本底,滨海港片区积极探索以“绿电+冷能”为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滨海港片区海上风电资源规划装机容量1045万千瓦,“十四五”期间可开发445万千瓦。
近年来,盐城滨海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向新发力”,产业结构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零碳企业”何以为聚?
“零碳园区”向“新”而行
“绿电、冷能”源源不断“送出去、用起来”。滨海港片区现有风电装机容量241.5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7.3万千瓦,年可提供90亿度绿电。一大批能源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扎营,形成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纷至沓来的“新磁场”,聚链成群、集群成势:规划2.86平方公里的冷能利用示范区已启动建设,冷能交换中心、冻干食品、冷水鱼养殖等冷能利用新业态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20亿元的中化学年产10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已开工建设。
为充分挖掘“绿电+冷能”的独特资源禀赋,滨海港片区加快推进低(零)碳产业园建设,该园区“三位一体”打造核心区、冷能综合利用示范区、低(零)碳企业。探索绿电可追溯的现实路径,加强绿电、LNG和冷、热能的集成应用。
企业入驻园区,不仅切切实实享受到绿色“红利”,更将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记者了解到,零碳产业园将深化与相关国际认证组织合作,依托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加快建立园区级“碳证”交易中心,尽快开发建设自助型碳信用、绿证服务系统,方便企业用户现场办理注册、交易等业务。眼下,一些绿色智慧场景正在上演:使用的每一度绿电都可精准追溯“来源、足迹”;推动绿电拥有“绿色身份证”,为“绿电绿证”交易“开题破路”,可为出口企业提供绿电、绿证相统一的认证服务,最短办理时限可缩短至三天以内。

政策支撑保驾护航
发展环境内外兼修
坐拥丰富资源,抢占先发优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滨海样板”已经形成“磁场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新材料、出口型制造业企业落子布局。此次活动期间,共签约产业项目35个、总投资额达355.8亿元,囊括绿电、冷能应用、高端制造、智慧场景、冷链、旅游服务等重点领域。
推介会现场,还重磅发布《滨海港片区低(零)碳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指导意见》,为入驻零碳园区企业送上丰厚政策大礼包。
滨海港着力营造贴心的服务环境,大力打造“碳、证”碳池,打通内部需求和外部资源,已与华测认证有限公司、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分中心、英标论证技术培训(北京)有限公司等认证机构达成合作,可为低(零)碳产业园及周边提供中国绿证、国际绿证、CCER、VCS、零碳工厂、产品碳足迹等认证服务,SBTi科学碳目标规划等低碳咨询服务,解决碳中和最后一公里难题。

向海而兴、逐绿前行,在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一个越来越明确的共识是,盐城滨海正抢抓多重优势叠加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风口、走在前列。
通讯员 魏为 刘雨薇
校对 盛媛媛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