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药方法不对,看病努力白费!

文/蒋孜明

汤剂是药物剂型之一,又称汤液。用药物煎汤,去渣取药汁而成,具有吸收快、作用强的优点。作为中医诊疗的关键步骤,但汤剂煎煮的正确性却经常被忽视。现实中经常有人因煎错药而影响治疗效果,最常见的是煎煮时间过长和二次煎煮。

首先是煎煮时间过长。

中药煎煮是中药饮片中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煎到饮片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时,扩散运动停止。

如果继续煎煮,不仅无法再释出有效成分,还可能使有效成分(如树脂、树胶、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不断溶出,导致药液中有效成分因蒸发减少,甚至在高温中被破坏,从而降低药效。

▲中药煎煮壶

长时间煎药还容易导致药汁煳掉,过分浓缩的药汁会加重苦味,给患者服药带来困难,甚至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因此,为使中药发挥应有的效力,应按常规煎煮一定时间,根据药物的性质来煎煮。多数情况下,汤药煎好后,应趁热滤过,榨干,尽量减少药渣中煎液的残留量。

此外,含有挥发成分的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不需要久煎,通常是后下,且在煎煮过程中应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必须盖着盖子煎;含有金银花、菊花等清热药及砂仁、沉香等芳香类药,也不需要久煎。

有些补益药需要浓煎,但具体煎到什么程度、用多大量,需要请中医师根据病情确定,不可擅自加量或延长煎药时间。

▲救人无数的附子

有些含皂苷的中药,如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在温度未达到100℃时就会开始沸腾,出现“假沸”现象,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充分溶解,药效就会受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需要格外注意。

其次是二次煎煮。

很多人习惯把中药煮两次,但这是错误的。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苓桂术甘汤为例,“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再看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兰室秘藏》里的煎服方法是“水几盏,煎至几盏”,也未提到复煮。

到了清代的《温病条辨》,大多数方子也是“水几杯,煮至几杯”。大家都知道,古代物质条件没有现在丰富,生活节奏也慢,连我们老祖宗都不搞二煎、三煎,那就说明煎一次已足够。在我看来,二煎、三煎,都是心理安慰而已。中药为何不能复煮呢?

▲正在煎药的古人

这是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在头煎中含量较高,难溶有效成分煎出较少;第二次煎煮时,易溶成分含量已很低,难溶成分煎出较多,两次煎出的有效成分不一致,药效差异大。

有了这些经验后,所有找我治前列腺、甲状腺、乳腺类疾病的病人,所有药我都让他们水开后煮15~20分钟,并且只煎一次,效果却出奇好。

俗话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煮药方法不对,病自然也治不好。这篇很重要,建议大家收藏转发!

【作者介绍】

蒋孜明,从医28年,中医主任医师,1995年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擅长用纯中医手段治疗前列腺、甲状腺、乳腺类等各种疾病,欢迎沟通交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