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个方子,短短30天就有改善
“拿到糖尿病的确诊报告后,从糖尿病科出来,就应该考虑去眼科医生那里去看看了。”
莫女士,52岁,却是一名拥有多年糖尿病病史的“老糖人”,对于糖尿病的并发症,莫女士有一定了解,也知道眼底病是糖尿病首要并发症,因此早些年,她会有意识去做眼底检查。
可近两年觉得检查不出问题,应该也不会有问题了,所以就没有再去检查。直到近段时间,莫女士感觉视力明显下降,她才来医院就诊。一检查,莫女士左眼视力仅剩0.1,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会对自己的血糖十分关注,但不少患者都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只要血糖控制好了,其他都不是问题。
当时我对她说:“控制血糖的确非常重要,并不意味着你只要控制好了血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尤其随着糖尿病患病时间的推移,糖尿病患者出现眼部并发症的几率也越来越高。
刻诊:舌体大,舌淡苔薄白,眼底出血,视物模糊,玻璃体混浊,乏力易累,怕风怕冷,精神倦怠,纳呆腹胀,口干不欲饮,大便偏干,2日一行。
莫女士说:“来之前我就知道我这是个什么病,不求能完全治好,但只要能给我控制住,不让视力继续下降就行了”
我说:“你太小看中医了,我先给你开个方子调理一下”
开方七味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藿香、葛根、黄芪、山药、木香、鸡内金、生蒲黄、大小蓟、菊花、蔓荆子、川芎、白芷等
复诊:视物模糊有所改善,眼前黑影消除50%以上,饮食二便都比较正常,仍以前方出入;
三诊,视物模糊感基本消除,饮食、精神、力气更胜往昔,查视力从0.1升到了0.3,之后此患者追踪3年,眼底病没有复发。
患者去眼科医院就诊,通常都是因为发生了明显的眼部症状或视觉障碍,但这时就诊往往为时已晚。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往往病程发展较为缓慢,早期一般没有症状也没有异样感,往往容易被忽略。糖尿病眼病一旦发展到晚期,治疗难度将成倍增加,而且患者已经损失的视力很难挽回。
糖尿病的基础体质是气阴两虚或者阴虚火旺,但是气虚证也很常见,所以本案的眼底出血治疗就不能滋阴止血了,而需要补气健脾,止血明目。本方主方为七味白术散,是四君子汤加藿香、葛根、木香,增加了健脾生津、芳香和胃的作用,非常适用于糖尿病气虚证,因为脾胃气虚较重,所以加入山药、黄芪、鸡内金等健脾补气开胃;因为眼底出血加生蒲黄、大小蓟止血活血;因为视物模糊加菊花、蔓荆子等明目同时引药上行之用。
还记得当时患者发现自己视力竟有回升时,满脸的都是欣喜与感激。
“我糖尿病这么多年,最害怕的就是得这个眼睛的并发症,忙碌了一辈子,大好河山还等着我去看一看呢”
她的乐观和坚韧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病人尽心尽力的决心。她的眼睛虽然受过伤害,但她的心灵却更加明亮,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生活也慢慢恢复了正常。经常告诉我她最近的旅行计划,或是又看到了哪些美丽的风景。
我也时常提醒她,虽然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从糖尿病被确诊的那一天起,患者就应尽早进行眼健康检查。”
文章末尾呢,再跟大家讲讲自己的心里话:“我见过太多患有糖尿病10年以上的患者,有50%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失明的概率也是正常人的25倍,对糖网病患者来说,定期为眼睛做“体检”和控制血糖尤为重要。”
有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因眼部不适或视力严重衰退就诊时,有超过70%的已因严重的眼部病变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以下这些人很容易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有较长的糖尿病病史患者:糖尿病的病程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2、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普遍认为,糖尿病病程和血糖异常的严重程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着莫大的联系。
3、其他方面:年龄大的人,容易发生难控制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型糖尿病比二型糖尿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心血管系统病变也比较容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护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防治指南》指出该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失调,以气阴两虚、肝肾不足、阴阳两虚为本,脉络瘀阻、痰浊凝滞为标。治疗时要全身辨证与眼局部辨证相结合。
1、气阴两虚者除了视物模糊或变形或眼前黑花飘舞、目睛干涩等,还会存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自汗等表现,治疗以生脉散合杞菊地黄丸加减,食疗也可以选择党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药、茯苓等中药。
2、肝肾不足者除了会视物模糊、目睛干涩,还会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大便干结等症状,治疗方药以六味地黄丸加减,对于中成药来说,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者可选明目地黄丸,肝肾两亏、阴虚火旺、视物昏花者可选石斛夜光丸。
3、阴阳两虚者除存在视物模糊、目睛干涩,还伴有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酸肢冷、手足凉麻、阳痿早泄、下肢浮肿、大便溏结交替等表现,选择中成药治疗时偏阴虚者选左归丸,偏阳虚者选右归丸。
最后提醒大家,中医讲究对症调理,文章中的方法不适合所有人。万不可照搬照用,还需诊断才能更为准确。如不对症盲目套方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