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南疆 英烈之七:志存军旅 魂断南疆——记138师414团马保全烈士

上图:杨凤海将军题
遥想当年,边境起风云。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气吞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国威、军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每一个热血燃烧的忠魂,都有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曾经的欢笑与关爱,虽已化为尘土,但他们的精神与爱,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怀念不仅是对情感的寄托,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怀念。

上图:麻栗坡老山广场新建的烈士墙。

上图:马保全烈士的名字在烈士墙第三组第1行
马保全,138师414团二连三班副班长,江苏省沛县人,1963年1月出生,1982年1月入伍,1985年3月入党,同年3月参加云南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1985年8月10日早晨刚下战斗哨位,便被地雷炸成重伤,抢救无效,光荣牺牲。牺牲时22岁,追记三等功,骨灰葬在江苏省沛县敬安镇刘庄村小周庄。

上图:马保全(左)和战友
马保全1963年1月出生在江苏省北部沛县敬安镇一个叫小周庄的村子,在那个全国自然灾害严重的时期,排行老三的小保全的出生,还是给家里带来欢笑,因为是男孩,长大后至少给家里挣得工分增加收入,起名保全,也有保护全家之意。
马保全在父母和兄长的呵护下和农村其他孩子一样,紧随大人们的身后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顺利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完成了小学的学习,在哪个需要考试的年代,小保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本地中学。进入中学的马保全,彰显对知识的渴望,自己的思想和对理想的认识也得以升华,特别是对文学有着明显的偏爱和追求,学习之余,他特别爱阅读一些战争题材的小说,特别是描写战斗英雄的故事,阅读这些情节的时候有时把自己的情绪都带进去。在学校组织的青年活动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同学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得到师生的好评,这也给他以后参军报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毕业后的马保全,回村务农,但他并不安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那个年代的同龄人大都是学个木匠、泥瓦工或是修理工,学成后能为家庭增加经济收入,而马保全却依然决定拜师学习民间曲艺,唱大鼓,利用自己积攒下的几十元钱,购买了一辆旧自行车,白天干完一天的农活,晚上就跟随师傅一起去周边村庄在村里大树下或院落里,阴雨天就在生产队里闲置的仓库里,点上一支煤油灯说唱大鼓。就这样日复一日的不断说唱,自己的也技艺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都是说唱一些传统的爱国英雄的内容,自己不断成熟的思想也得以健康的升华,且能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编写一些小段子唱一些开场白,周边村庄的群众都很爱听他师徒的演唱,常常赢得喝彩和好评。然而这些,并不是他的目的,他有远大的胸怀和志向,像鼓书里的英雄那样,实现报国的愿望理想。
1981年金秋十月,马保全报名参加征兵体检,身体合格,村民评价顺利过关,政审通过,批准应征入伍。父母舍不得这个聪明机灵的儿子远去,家人面临两难选择,如果把他送到部队,意味着学习两年的曲艺说唱将付之东流,将会减少家里的收入。如果将其留在家中,必将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遗憾。马保全也深知家人的想法和难处,但有他自己的主见,在他的耐心说服下,全家人高兴地同意了他的决定,穿上绿军装,走进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到达部队之后的他很快适应了军营环境,经过三个月辛苦的新兵训练,各项科目考核成绩都达到优等,被分配到战术示范班的四班担任40火箭筒主射手,开始了部队生活的新阶段。
1982年部队全训。作为全训部队示范班的每个战士必须成为全连各个专业的尖子,马保全也就奔着这个目标,不断进步,在训练中充分发扬两不怕的精神,向老同志学习请教,练战术,不怕身体磨破皮,学理论有时在被窝里打手电筒学习,有时白天完成野外训练,晚上就到连队操场上进行体能和军体训练,半年时间他的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40火箭筒,一二练习打靶做到百发百中,获得连队奖励。他是连队报道组成员,经常利用训练间隙和休息时间,采写连队的好人好事,进行报道,他所采写的稿件多次被团广播站播出,连队的黑板报也经常出现他写的小稿件。保全各方面都是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两年的艰苦训练,马保全同志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战士,1984年初连队骨干调整时被任命六班副班长,连队党支部把他列为预备党员培养对象。
1984年底服役期已满三年的马保全也和其他战友一样面临走与留的问题,本该复员回家,找媳妇结婚生孩子,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了。他知道部队要赴滇轮战,心里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那就是继续在部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去接受血与火的考验。他找连队干部要求留队和战友们一起到云南老山前线作战。由于马保全同志各项训练课目都很突出,连队决定由六班副班长调任三班班长。当上班长后,马保全同志充分发挥在示范班的训练特长,逐步摸清每个战士的思想情况,在打牢思想基础的同时,对全班每个战士结合上级的训练计划,详细制定各自的训练细则,白天完成连队训练内容的同时,晚上又不辞辛劳的带领全班进行体能训练,通过两个多月的训练,全班战士的体能和耐力都有明显的提升,这也为赴滇作战适应性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队开进是一个需要周密计划的活动,也是对每个战士一次思想考验。作为班长的马保全,在部队开进前就给每个战士建立一个思想动态卡,及时准确的掌握每个战士的思想情况。由于长时间的铁路和公路运输加之很少能下车活动,战士们难免会出现一些思想波动,马保全同志能及时的跟进,利用兵站吃饭和下车活动时间做好各项思想工作。开进途中他发挥自己在家所学的说唱大鼓的特长,说唱一些传统的内容,根据开进途中遇到的一些事编写一些小段唱给大家听,提升了战士们开进途中的热情,全班顺利地完成了开进任务。
连队到达战区后,临战训练时,他充分发挥战斗骨干作用,带领全班战士苦练杀敌本领。面临新环境和新训练内容,主要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战场的针对性,这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马保全同志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迎难而上,在白天完成连队要求的训练内容的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和房东交流了解当地的气候变化特点和周围地形特点,查找当地的有关资料,结合上级配发的军用地图,先在图上进行作业训练,然后并把这些内容融入到实地训练科目中,连队先后由德厚移防水地房两个训练基地,在他的带领下,全班的思想水平和战术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对作战任务的完成有了充分的把握。
随着适应性和针对性训练任务的结束,去那拉口子地区接防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这时的马保全心里有如五味杂陈,由于长期的超强度训练和饮食等原因,他落下了经常胃疼的病根,需要经常吃药缓解。为了不影响全班的战斗任务他辞去班长职务,决定担任副班长,甘当绿叶配红花。
当他把这个想法向连队反映后,遭到了领导的反对,认为这将会影响马保全同志的威信和班长的形象。然而马保全同志认为,自己的形象是次要的,不影响作战任务的完成才是最重要的。经过他的耐心解释,连队同意了他的请求,决定调他去后勤工作,也有利于他身体的恢复。马保全同志坚决不同意,执意要留在三班任副班长,他认为三班的情况自己最了解,每个战士的战术技术和思想状况都了如指掌,更有利于完成作战任务。就这样,在马保全同志的坚持下,连队领导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他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交接,在接下的执行各项任务中,他和班长配合的十分协调,出色的完成了作战地区任务的交接。

上图:马保全烈士手迹
1985年7月1日马保全出征留言:
生命虽然贵似金,
为国为民不足惜;
血流边关涂野草,
定使越寇消失迹。
上阵地后,他主动带两个新战士到条件最差、最危险的哨位组织防御。

上图:马保全(前排右)和战友们在前线
初上阵地,新战士比老兵恐惧,他让两个新战士轮流休息,他坚持整夜在哨位陪伴新战士,搞好传帮带,白天他顾不得休息,他带领新战士下阵地背水、背弹药、背给养,发挥了老兵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上图:马保全(右)和战友正往阵地背物资
1985年8月10日早晨马保全刚下战斗哨位,8时50分在那拉口172阵地,定向地雷爆炸。马保全头部炸成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受伤部位:右眼至眉间弹片射入,入口四公分,右上胸部数处弹片伤。火化后,骨灰内发现两颗钢珠。
马宝全牺牲后,由团烈士工作组清洗干净后,送师烈士组整容,着新式军装拍了遗像存档,火化前师团烈士组向马宝全烈士遗体举行了告别仪式。
马保全同志参战前曾几次写信鼓励弟弟去部队锻炼,得知哥哥牺牲的消息后,弟弟并未消沉,在父母的支持下应征入伍,牢记哥哥的嘱托,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表现突出,被所在部队选升为志愿兵,服役期满后退役在县城工作。
(文:王献华)、

上图:马保全烈士照片

上图:战友们为烈士扫墓。 左起李祥、王林、黄广金和孙荣远
编辑:孙荣远
来源:英雄旗帜微信公众号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