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战役:战前扬言捉5000美军,王近山为何拼尽全力也没做到?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在第一阶段战役布势中,王近山指挥的第3兵团处于中央位置。大家知道电视剧《亮剑》李云龙原型就是王近山。


王近山是第3兵团副司令员,由于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尚在国内疗伤,第五次战役开始时未回前线,兵团军事指挥重任便落在这位素有“王疯子”之称的猛将身上。


1、3兵团的战役任务


战役发起前,入朝没几天的王近山出席研究部署第五次战役的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

会上,他向彭德怀表态:

我们一个兵团消灭敌人一个师不成问题,我保证还要捉5000个美国俘虏兵。

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率部与国民党军队美械装备的“王牌”部队交过手,打过不少漂亮仗。这次入朝,或许多少还带着那时的经验来看待当面的美军。而实际上,志愿军已打过4次战役,抓获的美、英、土军俘虏加在一起也不过5300余人。

仅此一点即表明,打美军完全不同于打蒋军。王近山当众向彭德怀保证他一个兵团一次战役就能抓5000名美军俘虏,这种乐观态度显然不是建立在实际可靠的基础上的。

志司赋予第3兵团的任务是实施中央突破,第一步有两个主要歼敌目标,一是于战役发起第一夜全歼土耳其旅;二是会歼涟川地区的美军第3师主力,得手后向哨城里、钟悬山攻击前进,协同右翼第19兵团和左翼第9兵团,会歼美军第24、第25师。

在志愿军各突击兵团中,第3兵团进攻地段正面最窄,宽度只有15公里。全兵团3个军,平均每军正面为5公里,由于山地地形限制,可供部队展开行动的地段更为窄小。因此,该兵团一梯队实际上只能勉强展开5个师,每个师只能沿1~2条山脊线行动。


4月19日19时30分,第3兵团下达作战部署令:

(1)六十军主力应沿高台山、大松亭、化人峰、宝盖山、加齿项、七一三点二高地割裂美二十五师与土耳其旅之联络,破开后,其主要任务抗阻美二十五师,使敌不能西援,尔后视情况以一个师出全谷里或会歼土耳其旅。

(2)十二军除在专选敌弱点进行突破外,沿六十军右侧向涟川以东之法化洞、富兴里方向突击,突破后力争于夜间歼灭土耳其旅,尔后视情况与十五军会歼涟川之美三师。

(3)十五军应沿临津江直下涟川,首先求得歼灭美三师之六十五团,继之会歼其师部及另一个团(现在全谷里)。

(4)十二军派赴敌后之侦察队务于发起战斗之黄昏渗入敌后执行任务。

按这个部署,首歼土耳其旅的任务由第12军担任。第60军在第12军左翼行动,任务是割裂美军第25师与土耳其旅的联系,阻止其向西增援。


2、何以放跑土耳其旅?


在“联合国军”部队中,土耳其旅亦非弱旅。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与它交过手,对其防御作战比较顽强有较深印象。

第12军于22日19时30分发起攻击,比计划推迟了2个小时。

这是为组织步炮协同临时作出的调整。

此次作战,为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歼敌,第12军将建制内和配属的炮兵全部加强给一梯队的第34师和第35师。但是,直至战役发起前一天,各炮兵部队还远在40~80公里外的集结地。

接到任务后,炮兵仓促组织开进,道路拥挤,运动困难,途中又遭敌机轰炸,只有三分之一赶到前线。为能够完成射击准备和组织步炮协同,第12军不得不将攻击发起时间向后推了2个小时。

攻击前的炮火准备以逐次集中射击方式进行。攻击发起后,则以炮火实施逐段掩护。第一夜共发射野榴炮炮弹860发,占战役第一阶段炮弹发射总量一半以上。

在炮火掩护下,攻击部队朝涟川以东法化洞、富兴洞方向实施突击。

23日零时40分突破当面守敌的全部阵地。这一次,土耳其旅并没有表现出与阵地共存亡的狠劲儿,只是在阵地上稍加抵抗便迅速后撤。第12军攻击部队当夜歼敌数只有300人左右,原定一夜全歼土耳其旅的目标落了空。


这反映了部队对于入朝第一仗过于谨慎,指挥员思想顾虑较多,导致动作迟缓。第一夜投入作战的4个团中,有2个团长、2个营长表现犹豫畏缩,以致失去战机。

在第12军发起攻击的同时,左翼第60军一梯队第181师也迅速突破土耳其旅防线,并尾追逃敌,突入纵深10余公里。23日拂晓,先头第541团攻占汉滩川北岸釜谷里。

这时,敌军阵势已经大乱。第181师战前受领的阻击美军第25师西援任务已无执行的必要。

在此情况下,如果该师能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果断组织部队迅速渡过汉滩川,无论是朝东豆川里方向,还是朝抱川方向猛插,均可截歼一部分退却之敌。但攻击发起后,该师就与军指挥所失去联络长达10多个小时。

军长韦杰令该师插向东豆川里的电报,整整一天未能发出去,致使第181师当晚停留于原地,“错失战机让敌从容南逃”。

右翼第15军担负攻歼美军第3师主力的任务,按计划首先歼灭一个团(第65团),尔后在第12军配合下,会歼第3师师部及另一个团。


3、15军歼敌目标的落空


第15军4月18日晚接到限于19日必须到达出击位置的电令,时间十分紧迫。步兵每夜行军40~45公里勉强赶到,掉队者甚多,炮兵则无法准时到达,更没有时间组织步炮协同。军长秦基伟想向上面建议推迟战役发起时间,但一想即使提了上级也不会作出改变,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22日13时,秦基伟下达命令:

“我决定今(二十二日)黄昏开始出击,以四个团的兵力,并争取榴弹炮二十九团参加一个营(除赶不上),分歼正面之敌。”

具体部署:

以第29师2个团向涟川以西攻进,首先割裂美军第65团,阻敌南逃及北援;以第44师主力分两路,一路直插美罗洞,捣毁该地敌炮兵阵地,一路向合水里、楼田里分歼被割裂之敌;以上行动得手后,第44师沿铁路两侧,第29师沿临津江东岸,齐向全谷里,会歼美军第3师全部;第45师于战斗发起时进至朔宁以东地区,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采取以上部署,主要是考虑战役开始时攻击任务重,炮兵跟不上,加上地形限制,展不开太多的兵力,只能使用2个师4个团。为防止战斗打响后敌人聚成一团,变为无法啃下的“大核桃”,秦基伟决定先进行小的分割,歼灭1个营后再逐步扩大战果。

尽管如此,他对能否达成理想的结果仍然存有疑问,并在战前日记中写道:

这“并非各军主观不努力,而是敌人相距我们原来预定地区太远,敌人集中且有纵深,地形限制炮兵赶不上配合步兵攻击等等,这些都是保证胜利的条件不够”。

攻击开始后,第15军一梯队主力对涟川西北美军第65团及菲律宾营发起冲击,攻占玉女峰、塔巨里一线,将敌打乱,但很快遭到敌军反击,夺下的阵地又重新落入敌手,不得不组织再攻。战斗过程中,一度出现很好的战机,但因部队“不顽强不机动放跑了敌人”,“两个师均未完成任务”。


秦基伟检讨没有打好的原因:

一是军、师两级对部队使用不当,“没有将最强的部队用在战役的开始及主要方向,担任迂回的师不强,担任突击的团较弱”,不能完成任务;

二是出击太晚,夜间战斗时间短而白天没有趁势扩大突破口和迅速解决被分割之敌;

三是“部队缺乏经验不顽强,当战机创造成功后没有坚决的打击增援和反击的敌军”;

四是“通信联络最糟糕,师团互不了解情况”。


4、看似周全的部署


23日午后,土耳其旅由汉滩川南撤,美军第65团也从涟川西全部撤完。王近山这才意识到,跟美军打仗,完全不像战前设想的那么轻松。

为了不让敌人在自己拳头底下逃脱,他于当日15时发出部署调整令:

以第60军主力紧紧抓住并阻击美军第25师,为兵团主力歼灭美军第3师及土耳其旅创造条件;第15军及第12军第31师集中全部炮火,全力围歼涟川之敌,造成炮兵经涟川出哨城里协助步兵作战之条件;已前出到汉滩川的第12军第34、第35师和第60军第181师继续寻歼土耳其旅。

王近山要求:

“各部应于今晚将敌打乱,形成包围,不使逃脱”,“出击部队均应根据具体情况大胆机动,寻机歼敌之有生力量为主”。

这次部署调整,王近山将攻击重点放在涟川至议政府走廊地带的中间位置,即涟川以南、东豆川里以北地区。王近山判断,美军第3师和土耳其旅撤逃,只能走这条路。他要求第181师迅速赶到东豆川里以北的哨城里,截住土耳其旅,并阻敌北援;第35、第34师分别前出至哨城里、全谷里(哨城里以北),形成包围,不让敌逃脱。


第3兵团各军依令迅速南进,至24日晨,已有6个师渡过汉滩川。

当日下午,王近山下达围歼哨城里之敌的命令,决定“以六十军主力抗击美二十五师,十二军、十五军围歼哨城里、全谷里地区之敌”。

具体部署是:

第60军第181师进至抱川,军主力进至永平以西及西北地区,堵击美军第25师后路;第12军第34师出哨城里以东及东北,第35师出全谷里以东及东南,第15军进至哨城里、全谷里以西及西南地区,“待三十一师带全部炮兵进至全谷里以北地区后,集中绝对优势炮火(约三倍、四倍于敌人之炮火),先歼全谷里之敌,尔后歼哨城里之敌”。

为防备敌情有变,王近山还预作了一项机动安排:

“如全谷里、哨城里无敌,我各部应向抱川、清平川方向猛插,断敌二十五师、二十四师退路。”

这个看似周全而积极的部署,实际上却难以实行。

其原因,一是没有掌握当面之敌打、停、进、撤的节奏和速度,整个动作慢了半拍;二是敌航空兵、炮兵火力威胁甚大,部队白天机动困难;三是美军组织后撤的方式使第3兵团部队很不适应,对寻歼对象总是盯不紧、跟不上、抓不住。

该兵团当面美军有3个师的番号,撤退时组织得较为严密:

先以少量坦克、步兵与志愿军部队保持接触,掩护主力有秩序地后退,白天走,夜晚停,途中不断依托新构设的阵地组织抗击,顿挫志愿军部队攻击势头。


而第3兵团3个军进入纵深后,只有2个炮兵营及少量伴随火炮提供火力支援,根本达不到王近山要求的3倍至4倍于敌的绝对火力优势,即使截住敌人也难达成围歼效果,屡屡让被围之敌突围而去。


5、为什么炮弹打得这么少?


据第12军炮兵指挥部统计,第一阶段作战中,该军所属和加强的炮兵共消耗野炮和榴弹炮弹1520发,除去攻击发起当夜发射860发外,纵深作战只发射炮弹660发,且全部用于突破汉滩川战斗。

也就是说,在其他战斗中,野炮和榴弹炮均未打出一发炮弹。伴随各师、团行动的轻便火炮虽参加了纵深战斗,但发射的炮弹也很少。如第35师整个战役只发射山炮炮弹12发,第31师竟一弹未发;第34师第一阶段作战分别发射82毫米迫击炮炮弹20发、57毫米无坐力炮炮弹20发、60毫米迫击炮炮弹12发。

这区区几十发小炮炮弹,是产生不了多大毁伤效果的。

为什么炮弹打得这么少?

第12军炮指认为,除装备原因外,主要是指挥上的原因:

一是干部的技术水平低,指挥能力弱,习惯于简单的指挥方法,不善于组织炮火,有炮用不上去。

二是火炮比步兵火器笨重,山地运动不便,用上去有困难,怕麻烦,嫌累赘,不如带突击队冲锋来得干脆。

三是怕炮兵技术低,射击不准确,使用信心本来就不高,结果在纵深战斗的紧要关头,失去炮火支援,造成战斗中的困难,25日上午,退至汉滩川以南的土耳其旅在大量飞机掩护下继续撤向永平,哨城里的美军第3师一部撤到东豆川里。

虽然深入敌后的第12军侦察支队将清潭川水泥桥炸断,阻滞美军车队长达数小时,但美军还是使用制式器材迅速架设了轻便桥梁,继续驱车南去。第3兵团部队尾追到哨城里、宝藏山、永平一线,与敌形成对峙。


6、最后的歼敌机会


几天后,第3兵团作战地域内又发生了一场激战。


26日,该兵团各部暂停攻势,在松隅里至德亭里一线以北(位于东豆川里、抱川之间)稍事休整。

第34师第106团由于没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仍于当晚按计划向抱川以南穿插,27日3时进至抱川以南的竹叶山地区。

天明时,发现竹叶山南面寺谷至松岘公路上有300多辆载满步兵的车队。该团一面报告情况,一面部署攻击。未待部署就绪,敌人就在数个炮兵营和40多架飞机掩护下发起进攻。

此时,第106团已连续作战4昼夜,断粮2天,饥饿困乏,但斗志依然旺盛,在既无工事依托,又无火力支援的困难条件下,与敌展开激战。

弹药打完了用石块砸,直至白刃格斗。全团伤亡过半,团长宋崇魁战死。

当日上午,王近山接第34师报告,急令第12军第35师立即直出富坪里,协同第34师歼灭该敌;第60军向抱川以南靠拢,作为第二梯队;第15军向议政府逼近,肃清议政府外围之敌,并准备全歼议政府之敌。

可惜的是,这一部署因战场指挥通信不畅而未得到执行。当日黄昏前后,由竹叶山进至富坪里的敌军(后查明为美军第25师、第24师及土耳其旅一部)突破第106团阵地南去,跳出了包围圈。

事后才知道,当第106团进到竹叶山时,第34师第101团和第35师104团也于26日进到竹叶山附近,但因这几支部队之间没有沟通联系,谁也不清楚友邻的位置,虽彼此相邻却不能协同行动,没有能够形成合力。


第3兵团参谋长王蕴瑞战后反省说:

在此之前,兵团就不应该让部队停止于松隅里至德亭里之线以北;当得知竹叶山地区有情况后,“未经仔细研究,草率将部队开上去”也有问题。

“由于缺乏严密的组织及通信联络的中断,于战斗发起后,既不能掌握情况,也不能控制自己”,仅此一举即增加了2500余人伤亡,占到第一阶段该兵团伤亡数的一半。

经过这一仗,第3兵团对美军作战能力和作战特点有了较为真切的体验,这在兵团总结报告中得到反映,突出的有这样两条:

一是认识到“敌军不仅具备了现代化之装备,而且也有驾驭现代化装备之技术,作战上运动迅速,指挥灵便,在使用联合兵种作战上较熟练,无论进攻、防御、退却,均善于组织空、坦、炮、步、工等兵种之协同作战,且能发挥各兵种之特性和威力”。

二是发现敌人“一般尚能接受经验教训,趋利避害,研究我之战术,改变自己战术;如遭我穿插迂回围歼作战之打击后,则在进攻时采取齐头并进,防御时采取并肩守备。不论进攻防御,在整个战线上是连接为一线式的,且在战役战术上有纵深配备,以磁性战术粘着我军,防止我之穿插迂回分割包围之战法”。


这是实战得出的经验,表明该兵团对美军的认识较之战前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举报
评论 7
  • 遇到李奇微磁性战术了,自己没有被消灭就很不错了!

  • 土耳其旅根本不怕和你拼刺刀

  • 解放战争投诚的部分国军将领为了表现,竭尽全力贬低美军的作战能力,这误导了我军部分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