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新村村:做“竹”文章 绿海生“金”

来源:【玉溪日报-玉溪网】

新村村的竹编制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近日,记者走进峨山县双江街道新村村,竹林环绕的小山村格外清幽,万亩竹林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依托地理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近年来,新村村做“竹”文章,让万亩绿海不断生“金”,助力百姓增收、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打通林区通道

竹产业多年来一直是新村村的林业主导产业,截至今年,全村竹子种植面积已达10780亩,年产值约1300万元。随着竹产业的发展,竹林内道路狭窄,运送竹材不便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运输不便影响竹材砍收速度,延长竹林更新周期,导致竹资源利用率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新村村党总支积极谋划,邀请县交通运输局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制定合理方案,并采取“党总支统筹+群众自筹”方式,筹集道路建设资金60余万元。

“去年11月项目正式动工,不到2个月的时间,34条林区通道便修建完成,全长17.14公里,受益群众105户450人。”新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龚建生介绍,随着林区通道的建成,全村“困山竹”面积大大减少,村民改变了竹材出山靠肩扛、靠车推的落后运输方式。同时,林区通道也成为防火通道,有效缓解了冬春季节森林防火压力,降低竹林连片成灾受损风险,助力竹林产业可持续发展。

竹材深加工助农增收提效益

过去,新村村的竹子大多砍伐后打包成捆直接销售,用作菜豌豆、番茄等农作物插杆,经济效益较低。近年来,新村村积极尝试,探索发展竹筒加工、竹筒饭制作等业态,延伸竹产业链条,提高竹产业效益。

走进位于新村村委会旁的峨山县晓平竹子经营部,工人们正忙着锯竹子、打磨、抛光,不一会儿,一个个竹筒便加工完成。这些竹筒有的直接销售,有的用于加工制作竹筒饭后销售。“原来我们村的竹子直接销售,效益不高,这几年市场需求量减少,村民的收入更低了,我就想着把村里的1万多亩竹资源好好利用起来。”经营部负责人施晓平介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一家企业有竹筒需求,于是他果断在村里建厂,搞起了竹筒加工,后来又开始制作竹筒饭销售。

经过加工的竹筒身价翻倍,可以卖个好价钱,同时加工厂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只要有需要,我就过来制作竹筒饭,一个月大概能做10多天,一天120元。遇到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需求量大,工资150元一天。家门口有这样一份工作,我相当开心。”村民龚翠珍介绍,自从有了加工厂后,不仅自己多了一份收入,自家的竹子也挑好的卖给加工厂,价格高了不少。

此外,新村村积极发展订单式竹编,由村党总支牵头与茶厂等企业联系,签订竹编订单,再交由村民编织销售,探索“党总支+客商+农户”产业合作模式,将“生产线”搬进农户家中。同时,鼓励村里的竹编手艺人适应市场需求,创新竹编方式和竹编产品,带动年轻人学习竹编技艺。

以竹为媒探索乡村振兴路径

万亩竹林环绕,新村村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节假日时常有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玩。“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我们也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里有2家农家乐,可以吃特色农家美食、全竹宴等,也可以为游客提供烧烤场地。”龚建生介绍,目前计划打造一条竹海徒步道路,连接云茶山庄,沿途还可以拾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

此外,竹笋深加工、林下竹荪种植等一系列依托竹资源发展的产业,新村村也在积极尝试。“我们组织村干部、村民等外出考察学习,到展销会展示我们的竹编工艺品等,千方百计延伸竹产业链,让竹子持续生‘金’,带动老百姓增收。”龚建生说。(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蝶/文 史桦/图)

本文来自【玉溪日报-玉溪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