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历史上唯一一次巅峰对决,谁的谋略更胜一筹?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智谋之士,他们在蜀国北伐的战场上多次交锋,斗智斗勇,堪称棋逢对手。

只可惜司马懿谨小慎微处处防范,而诸葛亮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两人并没有迎来那场最后的对决。

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终极之问: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更厉害?

历来人们对此评论甚多。

《晋书》里司马懿评价诸葛亮: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但陈寿在写《诸葛亮集》时却极为惶恐,生怕写到了司马懿的痛处,他对司马炎说: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我们不妨分析下两人的经典对局:卤城之战,孰优孰劣自然见分晓。

在这场战役中,由诸葛亮在上邽摆下围点打援的阵势开始,双方几番包围与反包围,最后诸葛亮抓住司马懿缺粮且急于求战的心理,以自身为饵,使司马懿产生优势在我的误判,在卤城之战中发起进攻并被彻底击溃,魏国的五子良将之一张郃也随后遇伏身亡。

此战过后,司马懿由攻转守,极少主动出击,甚至诸葛亮送上女装嘲笑其畏战与女人无异,但司马懿都能不以为然地扮演了一回女装大佬。

诸葛亮率蜀军长途奔袭,而司马懿占据主场优势,战场形势对比本是一目了然,诸葛亮是靠什么逆天翻盘,以少胜多的呢?

诸葛亮VS司马懿

诸葛亮围点打援  

诸葛亮最初的行动是围绕上邽(今甘肃天水)展开的。

为什么选上邽?因为这里是诸葛亮的理想战场:

首先,占领上邽,进而占领南安等地,就能切断曹魏关中和凉州地区的联系,进而彻底占领凉州地区,这样就能实现“跨有凉益”的战略目标,可从益州和凉州两地同时出兵,北伐的成功概率陡增。

其次,上邽是个产粮区。陇西多山,粮食作物多种植在河谷两侧狭长的平原上,上邽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重要产粮地。当地种植的作物为冬小麦,每年五月即可收割。若蜀军收割完上邽的麦子,自己粮草无忧不说,还能让魏军陷入粮食危机。

最后,与鲜卑夹击曹魏。《三国志·魏书二十六》记载“会亮时在祁山,果遣使连结比能”。诸葛亮派出使者联系鲜卑轲比能,两方同时出击,就能让魏军腹背受敌。

这样,诸葛亮就能导演一出“围点打援”:

打上邽,攻魏军所必救,引诱魏军前去救援。魏军远道而来,将士疲惫,却又发现粮食都被蜀军抢光了,陷入又累又饿的绝境。而正在此时,诸葛亮联合鲜卑人发起一轮合围,待消灭魏军的有生力量后,就能轻松将陇右收入囊中。

诸葛亮的北伐

初次交手

曹魏被诸葛亮北伐袭扰得苦不堪言,在朝中无人的情况下,只得派出了最能打仗的司马懿。

司马懿因多次成功发起闪击战而闻名。他平孟达,孟达叛魏时预料司马懿要一个月才能到,司马懿一个急行军,用了8天就到,出其不意地剿灭孟达;破公孙渊,他声东击西,表面进攻围堑,实则突然围住襄平,迅速将公孙渊军击溃;灭王凌,王凌声称东吴挑衅,意欲带兵出逃,司马懿看穿其意图,用9天就到了甘城,平定了王凌之乱。

由此可见,司马懿是一个善于洞察对手、能快速决断、行动力超强的强势将领。

得知诸葛亮攻上邽后,司马懿先打了一波心理战,令费曜、戴陵立即率先头部队四千人赶往上邽增援,到达后原地坚守,其余大部队紧随其后。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

若是普通敌人,看到魏军援军很快就到,想必就会惊恐不已,然后放弃抢收麦子。但诸葛亮并不为之所动,从从容容地将麦子收完打包带走,然后在上邽设伏,等司马懿一到就以逸待劳与之大战一场。

但司马懿料到了诸葛亮围点打援的计策,之前他自己也这样用过啊。于是司马懿就原地据险而守,没有给诸葛亮机会。

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

就这样,诸葛亮首轮围点打援的计策便泡了汤。

双方在上邽遭遇

 诸葛亮避免反包围

当围点打援失败后,诸葛亮很快就察觉到司马懿的反包围意图。

在上邽蜀军发动突然袭击,围点打援还行,但并不利于长期作战。

《亮集·算计》中说“今上县之战,更在贼门,战地平如案。”上县就是上邽,诸葛亮认为此地在敌方家门,容易被司马懿和郭淮内应外合,地形利于北方骑兵快速实施包围。

万一在上邽交手失利,撤退则更加凶险。  

在蜀军的退路上,卤城和祁山还有魏军驻守。卤城和祁山城东西相对,可以形成犄角。祁山的防御体系在曹操时代就形成了,曹丕时代进一步构建起防御。《明帝纪》:“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其西固祁山,为魏国三方面防御之一。

面对曹魏长期经营的防御阵地,诸葛亮一时强攻不下,等到蜀军战败撤退时,两地的魏军就能从后面堵死其生路。

显然司马懿在上邽据险而守,一方面是等待士兵恢复状态,另一方面就是指挥调度准备合围。

但诸葛亮提前跳出了包围圈:“亮引而还”。

第二回合,司马懿的反包围策略也被迫作废。

诸葛亮撤往卤城,跳出魏军包围圈

司马懿试图转入消耗战

魏军的粮食危机一直挥之不去。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魏军想办法从关中调粮的同时,雍州刺史郭淮联络羌、胡,恩威并用得到了一些粮草,暂时缓解了魏军军粮不足的问题。  

有人就会问了,魏军主场作战都缺粮,难道蜀军就不缺?

蜀军的情况要稍微好些。因为诸葛亮用黑科技“木牛流马”缓解了这个问题。通过木牛流马,蜀军的运输能力大为提升,这也是为何蜀军在上邽割麦后还能够全部打包带走的原因之所在。

有了“木牛流马”,北伐的后勤压力便大为减轻。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是用木牛流马推出来的。

现在压力就给到了司马懿:蜀军士气高昂,又不缺粮草,魏军如何应对呢?

张郃想了个办法:截断诸葛亮的退路和粮道。但这样的实施难度也不小:祁山道两侧都是山脉,也无其他小路可走,几乎没有办法从大队蜀军的眼皮底下溜过去。

司马懿就只剩下一个办法:坚清壁野,与蜀军打消耗战。

期间,诸葛亮从上邽退到卤城,并猛攻祁山堡,试图再次布置一个围点打援的战场。

但司马懿不为所动。

蜀军远道而来,粮食补给线肯定比魏军要长得多吧?而魏军的关中运粮线要畅通、稳定得多。司马懿就这样和诸葛亮对峙,但凡蜀军补给线出了点问题,或是不巧被魏军给截断了,司马懿就能抓住机会一击必杀。

这种消耗战堪称绝杀,诸葛亮又该如何应对呢?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诸葛亮成功反杀

双方从5月一直对峙,直到6月底7月初。

司马懿就像狮子一样,耐心地等待着猎物露出破绽。

但一场大雨,让他由猎食者变成了猎物。

“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

这下诸葛亮就有了麻烦。但司马懿更麻烦。

前面说了,蜀军因为木牛流马的原因,运输效率要远高于魏军。这也就意味着,遇到大雨断了粮道后,蜀军能够囤积比魏军更多的粮食。此外,蜀军还有从上邽抢收的麦子。

这样一场大雨,现在让司马懿反倒成了消耗战的受害方,司马懿有极大可能先于诸葛亮崩溃。

想必司马懿的想法正在撤军与不撤军之间反复横跳。

退的话,司马懿一世英名尽毁。以司马懿善忍的性格来看,他多半会选择再等等看。万一出现转机呢!

于是“转机”就这样来了:

诸葛亮改变了部署,他主动撤去了祁山堡的包围,收缩兵力全部集中在卤城一带。

看到这一变化,司马懿的脑袋开始飞速运行:

为什么诸葛亮撤去对祁山堡的包围,是不是粮草不够,兵力不足?收缩兵力,是不是打算开始集中后撤?合兵一处,是不是蜀军内部出现分歧?

......

就司马懿看来,任何一种可能,都是对魏军有利而对蜀军不利。

至于诱使魏军作战,诸葛亮集中兵力于一处,也不分兵策应,这不妥妥地要被包饺子吗?在山谷之中,在优势魏军的包围下,诸葛亮哪还有什么发挥空间?

促使司马懿作出决断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是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此时魏军粮草即将耗尽,如此大好“机会”不把握住,更待何时?!

至于诸将纷纷请战,估计多半是事后司马懿推脱失败责任的说辞。

此时,司马懿抛开所有顾虑,立马着手行动。

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

司马懿派张郃试探性地打了个包抄,没想到竟然顺利地突破,绕到了诸葛亮的背后。两面夹击,胜利在望。这更让司马懿坚定了与诸葛亮大战一场的信心。  

可接下来,画风就变了。

诸葛亮在排兵布阵上已经全面被动不假,但是蜀军的战斗力可是不容小觑的。

诸葛连弩

虽然蜀军的精锐大多在夷陵之战中折损,新招士兵的战斗力和司马懿所率魏军主力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但诸葛亮手里有秘密武器。

《蒲元传》记载巧匠蒲元为蜀军锻造三千口宝刀,用的是淬火工艺,一刀就能劈开灌满钢珠的竹筒;《宋书·殷孝祖传》记载蜀军所用的筒袖铠能抵挡强弩直射;《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发明了连弩,能够连发十箭。

此外,诸葛亮还改进了八阵图,蜀军能在军车的掩护下,以精锐步兵配合诸葛连弩,从而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精锐的曹魏骑兵纷纷倒于弓弩之下,魏军伤亡惨重。南边,王平的无当军抵挡住了张郃的冲击,而北边,司马懿的军队则被蜀军击败。

《汉晋春秋》记载蜀军的战果为“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这场魏蜀主力决战,最终以蜀军获胜而告终。

其后蜀军主动撤退。为了挽回败局,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不想诸葛亮在木门道设下埋伏,再度让魏军损失惨重。

(诸葛亮)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巅峰对决

卤城之战,让司马懿彻底清楚了诸葛亮的实力。

论实力,两人完全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诸葛亮长于谋略,能够利用人性顺势布局,让人防不胜防;

而司马懿精于决断和行动,且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同样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所以诸葛亮一再设下围点打援,却又一再被司马懿识破。而司马懿也颇具行动力,能够步步为营地实施消耗战,差点就让诸葛亮露出破绽,但蜀军木牛流马的黑科技又让这种消耗战无限期延长。

若没有一场大雨搅局,或许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但诸葛亮以弱胜强的特质在此战中却显现无余。

正是因为看到诸葛亮的强劲实力,处于军事优势的司马懿选择持久对峙,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应对战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