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下田,中山这支高校突击队巧用AI采火龙果
中山市五桂山的火龙果园,绿意盎然,一台智能机器人以其精准而灵活的机械臂,轻轻地采摘每一颗成熟的火龙果。这台机器人不仅能精准采摘,更能细心确保每一颗果实都能完好无损地离开枝头进入果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与精细,也彰显了人工智能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智能机器人采摘火龙果。
根据2024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总体安排,今年6月,共青团中山市委、中山市学联通过“市镇出题、学校揭榜、滚动推进、长期结对”的“学校+镇街”合作模式,建立校地结对共建的实践育人平台和以镇街为依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转化平台,推动420余支来自市内外的高校突击队与镇村、厂企工业园等需求单位结对,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把课堂所学和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其中,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智必达”“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踏上五桂山龙石村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与当地果农深入交流,全面了解火龙果园的独特采摘环境和果园主人的真实需求。
作为果园的主人,中山市智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温钢彪表达了他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智能采摘机器人,让果实轻松脱离枝头,减少人力成本和避免人员被刺伤,实现智能化农产品采摘,进一步迈向无人化管理。”温钢彪表示,将智能技术与农业科普紧密结合,也能吸引游客和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打造一个充满智慧与知识的农业科普示范基地。
为回应果园主人的需求,突击队成员们回到实验室,开始创新实践,他们精心制作火龙果图像数据集,用心训练火龙果模型,并设计了高效的采摘流程。在实验室里,他们一遍遍地进行火龙果采摘模拟实验。
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突击队再次前往火龙果种植基地。他们进行机器人平稳行走的测试,检验火龙果识别模型的准确度与精度,并对机械臂的路径进行验证。面对实地作业中遭遇的挑战,他们精心调试并优化机器人的性能,确保其稳定性和准确性,以适应多变的实地环境。在摘取火龙果的实验过程中,他们总结现有方案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之后,突击队没有停歇,在校园内搭建了模拟环境,反复进行实验,不断优化模型与算法,最终克服技术难题。

突击队在火龙果种植基地进行测试。
7月初,突击队满怀信心地再次前往基地进行实地操作,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突击队成员孙岩涛表示:“我们将智能采摘机器人从实验室带到田间地头,看到团队一起设计、调试的机器落到实地、顺利摘下树上的火龙果的瞬间,我们感觉所有的努力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突击队队长谢欣桐说:“作为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的成员,我们感受到乡村振兴对我们的呼唤,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挺膺担当。”
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是对青年担当的肯定,也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展现青年一代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接下来,以智能机器人采摘火龙果为起点,中山市智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将把五桂山火龙果园建成智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突击队也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智”助乡村振兴,为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南方+记者 廖冰莹
【通讯员】童立宏 刘艳飞 方冬敏
【图片】通讯员供图
【作者】 廖冰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