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岘村致富秘诀——“开口笑”大枣饽饽,带您感受舌尖上的幸福

大小新闻客户端讯(通讯员 陈奕霖)在物资紧张的年代,饽饽是稀罕物,是难得的美食。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定制的现成大饽饽却吃不出当年那个“味儿”了。但福山区门楼街道周家岘村的开口笑饽饽,却一直封锁着“老味道”,流传至今。

“指尖艺术”——饽饽的独特工艺

清晨3点多,整个村庄还在熟睡,周家岘村村民、合作社成员们就起床了,她们相约要一起蒸大枣饽饽。“俺这面粉是买的小麦在村里磨坊现磨的,正八经的农家面,不是买的成品面。”周志英等人准备了整整一袋50斤的面,准备开启饽饽之旅。为了饽饽好吃,调好的面要开两次:第一次开了要晾凉,揉一遍,放好等它再开。“面开了,开始干活”,合作社成员姜华芝说,“揉面的时候绝对不能偷懒,力气用上了,面才能推开,饽饽才能好吃。”不一会儿,原来发酵得蓬松、表面粗糙的五大团面就被揉得光滑细腻了。

“味蕾诱惑”——饽饽的难忘味道

周家岘村的开口笑饽饽,味道算得上一绝。轻轻咬一口就能感受到饽饽外皮的柔软和筋道,那正是反复揉制的结果。细嚼后饽饽内部的香甜便在口中弥漫开来。这种香甜并非来自白糖或蜂蜜,而是源自于面粉自身的天然麦香。据了解,周家岘大饽饽合作社每天可蒸500个大饽饽,腊月时节累计生产销售大饽饽达10000余个,可带来共计近十万元的收入。合作社成员说:“成立合作社以前,我们都是闲在家里打打麻将,跳跳广场舞。自从有了合作社,我们姊妹几个在一起蒸馒头,当合伙人,不仅充实了生活,还增加了不少收入,我们心里都十分高兴。”

“蒸汽魔法”——饽饽的神奇功力

蒸枣饽饽要讲究火候,往锅底添柴时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慢,火太小,饽饽不够松软,不会“笑”;火太大,又容易糊。上锅蒸45分钟,再捂上十分钟,“大枣饽饽出锅喽”,打开白铁特制的近一米高的锅盖,白色的蒸汽弥漫开来,让人忍不住深吸几口,感觉整个人都暖暖的。再看锅里的大枣饽饽,一个个白白胖胖、咧着嘴笑开了花儿。上面点缀的枣瓣更是添了几分喜庆。“快尝尝,趁热吃,给提提意见。”接过一块饽饽,一阵香甜再次扑鼻而来。咬上一口,松软又有咬劲儿,让人想起了小时候吃的奶奶蒸的大枣饽饽,那热腾腾的烫手的大枣饽饽咬一口都满足的感觉,每次想起都是满满的温馨,那是吃不够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回忆。

谈到未来的计划,大姐们说,虽然她们已经上了年岁,但她们仍然梦想着能通过努力将周家岘大饽饽做成大品牌,让周家岘大饽饽美名远扬。周家岘村的大饽饽,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成员们的辛勤与智慧,也带给每一个品尝者无尽的温暖。

责编 邹春霞

编辑 权立通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