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早聚焦|宅家也能看病?AI医生帮你线上就诊,告别医院长龙!
第二十七期:AI医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到过医生写的病历书,我只想说:“看不懂啊!”但是,自从AI加入医疗之后,它不仅写得快,还清晰。
生成式AI将病历书写从8小时缩短至25分钟
上海市一医院结合了蚂蚁的数字人技术,附加医院私有化部署的大语言模型,打造了上海市首个基于大模型语音交互的“AI陪诊师”,并为它取名“公济小壹”。
最终效果上,通过大模型生成电子病历,上海市一医院能将原本5到10分钟的工作时长缩减到15至20秒。也就是说,原本一天8个小时的病历书写时间,现在可以浓缩至25分钟,效率增长了近20倍。
在AI技术的助力下,现在看病变得方便了许多。从挂号到就诊,整个流程都实现了智能化。更让人感到神奇的是,现在AI医生也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可以提供问诊、疾病治疗等智能化诊疗服务。今天的前沿聚焦,我们邀请到三位相关领域大佬来聊一聊AI在医疗领域有哪些探索和应用,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内分泌实验室负责人——徐慧玉,广州国家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李亦学。
AI医生的崛起:
人类医生的辅助者
还是替代者?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涛:
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分析肺部CT扫描图像方面。AI现在能够准确地解读这些图像,并进行病理诊断,其能力已经与许多医生相当。此外,AI也被用于分析电子病历和体检数据,以提供更精准的健康干预措施,比如给出营养和运动建议,或者推荐膳食补充剂。
在手术领域,AI的应用也在增加,手术机器人的自动化水平预计将进一步提高。一些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增强现实(AR)眼镜,这使得他们能够实时获取病人的所有信息,这是手术技术的一大进步,并预示着未来手术技术的快速发展。
(图:黄涛)
医疗AI的潜力不容小觑。那么,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会不会从幕后走到台前,逐步取代人类医生呢?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涛:
我们经常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科学家和医生的工作。但这种说法通常指的是,那些不掌握或不使用AI技术的专业人士可能会被取代。目前,AI在医疗领域主要扮演辅助角色,帮助医生进行工作。然而,从长远来看,AI有可能在一些基础的医疗诊断任务中取代初级医生。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看到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可能实现对某些医疗任务的完全自动化。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内分泌实验室负责人——徐慧玉: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对人工智能抱有过高的期望,也不应该让它承担过大的压力。从我的角度看,即使AI有能力替代医生的某些工作,我们也不应该这么做。如果AI真的取代了医生,医生们将失去使用AI的动力,因为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职业前景。
我的看法是,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让AI取代医生,而是让AI成为医生的助手,与医生共同协作,共同致力于治疗疾病。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医疗的最终目的是治病救人。至于是否使用AI,以及如何使用AI,这些决策应该由医生来做出,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判断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图:徐慧玉)
洞悉病毒变化
科学预测疫情走向!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涛:
我刚好目前正在负责一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专注于新突发传染病的预防和预警工作。以新冠疫情为例,病毒的变异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存在一定的规律。从最初的原始毒株到后来的阿尔法、奥米克隆等变异株,这些变化在群体遗传学上是可分析的,存在突变累积和重组的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变异规律,我们就可能预测病毒未来的变异趋势。因此,一旦监测到带有新突变的病毒株,我们就应该立即提高警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种预警系统对于控制疫情发展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内分泌实验室负责人——徐慧玉:
随着医疗硬件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和应用这些技术来解决医疗问题。目前,许多疾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我们还不完全了解。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会逐渐清晰。这种进步可能会帮助我们在未来更好地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延长预期寿命。我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专家揭秘!
AI医疗带来的风险?
医疗AI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人开始担心,智能化的同时,是不是以后我们每个人一点秘密都没有了。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涛:
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法规来指导医疗数据的处理。在分析医疗数据时,我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定,确保在分析过程中去除所有敏感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以保护用户的隐私不被泄露或滥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联邦学习等先进技术来进行数据分析。这种方法不需要将患者的数据从医院中提取出来集中处理,而是通过传输分析参数来进行,从而确保患者的原始数据不会被广泛传播,增强了数据安全性。
关于AI医疗带来的风险,大众关心的还有另一个方面:出现医疗事故时的责任划分问题。
广州国家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李亦学:
我们需要就一些重要问题形成共识,尤其是关于责任追究的规则。目前,我们对于人类犯错有一定的责任追究机制,但对于机器犯错,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这些车辆上路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如果汽车制造商对其产品负有无限责任,那么可能就没有人愿意生产这样的汽车。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医疗领域。目前,我们还没有就谁是机器操作中的责任主体达成共识。这意味着,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在责任归属和追究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明确规则。
(图:李亦学)
每日话题
音乐的归属权,不仅直接关系到音乐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艺术价值的体现。AI创作的歌曲,版权归AI还是归人?欢迎下方评论区进群讨论。你的深刻见解将有机会出现在我们下一期的节目当中,成为我们宝贵的声音。
如果你拥有独到的见解或深入的分析,
甚至有机会成为《科创最前沿》的特约评论员。
网友热评
@高贵冷艳的桃
没网,没网,全部完蛋!
@远远子
可能科技很牛,但是以目前科技我宁愿多花钱也不愿意把命交给AI。
延伸阅读
全国首家嵌入AI大模型医疗机构
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正式发布了Medcopilot,成为全国首家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嵌入AI大模型的医疗机构。作为临床AI助理,Medcopilot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定制化、个性化、全方位服务,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病历数据,更快速地做出关键决策,最短数秒之内,这套AI系统就能生成一份完整的出院小结,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患者面对面沟通交流,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真是既智能又暖心!
今晚21:20
前沿聚焦 AI音乐版权
你好,我是《科创最前沿》
《科创最前沿》是中国首档运用XR技术日播的AIGC榜单资讯解读节目,节目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特别支持,AI内容由深圳广电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与国内多家知名大模型共同推出,来自全球的顶级科学家、知名产经人士、年轻活力的科技博主们组成千人智库,每晚陪你打破科创信息差。记得,每晚21:20打开深圳卫视,共同奔赴科创最前沿!
编审 | 陈桦峰 主编 | 映映 责编 | 曾沛
记者|陈子倩 庄帝民 钟鸿希 孟梓伊(实习)代涵(实习)
新媒体策划|胡源(实习) 美编|曾炜琪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