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第63军原本在石家庄,为何移驻太原?地处华北战略要冲

文 | 我与春风皆过客

编辑 | 我与春风皆过客



还在犹豫什么?财富和好运,都藏在关注里!赶紧加入我们,一起迎接幸运和财富的到来吧!

1969年,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中苏关系跌入冰点,远东地区战云密布,就在这一年,一支英雄部队——第63军,踏上了新的征程,从华北平原的石家庄,移驻到了巍巍太行山麓的龙城太原,这一军事调动,看似波澜不惊,实则蕴藏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堪称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中国国防战略布局的点睛之笔



提起第63军,那可是响当当的“王牌劲旅”,这支部队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可谓是身经百战,战功卓著,1953年,第63军凯旋回国,驻扎在河北石家庄,成为拱卫京畿的钢铁屏障,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苏关系的破裂,让中国北部边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话说这中苏关系,原本是“同志加兄弟”,情同手足,但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却急转直下,从蜜月走向了对抗,到了60年代,苏联仗着自己“老大哥”的身份,开始在中苏边境频频挑起事端,制造摩擦,搞得边境地区鸡犬不宁,据统计,仅在1964年10月到1969年初的四年多时间里,苏军就制造了4100多起边境冲突简直是欺人太甚!



1969年3月,苏联更是悍然出兵,武装入侵我国领土珍宝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珍宝岛事件”,中国边防部队奋起反击,狠狠地教训了这些胆敢来犯的“北极熊”,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大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但也让中苏关系彻底跌入了冰点,苏联恼羞成怒,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大规模集结军队,坦克装甲车铺满了整个边境线,战争阴云笼罩着中国北方大地

面对着苏联的战争威胁,毛主席他老人家高瞻远瞩,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方针,全国上下迅速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状态,中央军委更是运筹帷幄,对全国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大调整,加强重点地区的防御力量,尤其是华北地区,作为拱卫京畿的门户,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太原地处华北腹地,素有“九边重镇”,“北方锁钥”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原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将第63军部署在太原,可以有效地增强华北地区的防御力量,拱卫京畿安全,抵御来自北方的威胁



太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早在民国时期,太原就通了铁路,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太原的铁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成为了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第63军驻扎太原,可以充分利用太原便捷的铁路网,快速向各个方向机动,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这对于应对突发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再次,太原还是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早在解放前,太原的重工业就颇具规模,是全国有名的“煤铁之乡”,新中国成立后,太原更是被列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一大批国家级重点项目落户太原,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第63军驻扎太原,可以就近获得充足的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有利于部队的长期驻扎和发展壮大



第63军移驻太原,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着眼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不仅加强了华北地区的国防力量,也促进了太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谓是一举两得,利国利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太原早已褪去了战争的硝烟,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但第63军这段光辉的历史,依然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激励着后人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任何不良引导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