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炒粉“江湖”中,这对父子的“全家福”排得上号!
今天出版的
海南日报《文化周刊》
在A14版讲述
海口“炒粉父子”黄杰森和黄运柏
对传统手艺的传承
以及海南琼海一父亲陈瑞福
带儿子陈文轩
一路自驾到北京的故事
以下是版面图和报道全文
↓↓

2024年8月2日海南日报《文化周刊》A14版版面图
编者按
在海口的一隅,一对“炒粉父子”以锅铲为笔,炉火为墨,书写着关于味蕾记忆与手艺的传承。每一口热气腾腾的炒粉背后,都是父亲对儿子无言的教诲与期待,以及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与发扬。这份坚持,让食客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亲情的温度。
而另一端,一对父子则选择以车轮为舟,踏上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父亲将自驾至北京作为儿子小学毕业的特别礼物,这不仅是对孩子成长的认可与庆祝,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视野的拓展。在旅途中,他们共同面对挑战,分享欢笑与泪水,这份经历无疑将成为儿子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财富。
无论是炒粉摊前日复一日的坚守,还是自驾路上的风雨兼程,都深刻诠释了“父爱如山”。
海口炒粉界的父子天团
日常比拼厨艺,谁也不服谁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海口的夜生活渐渐拉开帷幕。穿过熙攘人群,钻进海口青年路,沿途大大小小的餐馆内不时传出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诱人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仿佛闯入了一座美食天堂。
在这繁华的街头巷尾,“阿六大众餐饮”总是那个让人驻足的热门选择。在这里,一份热腾腾、香气四溢的炒粉,就能让夜晚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烟火缭绕中,“炒粉父子”阿六和阿柏轮番上阵,为食客们抚慰饥肠辘辘的胃,开启老饕们的深夜狂欢。

本文图片由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封烁 摄
近日,腾讯视频推出的纪录片《宵夜江湖》中,阿六和阿柏的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他们烹制的炒粉不仅味道鲜美,更承载着海口夜宵文化的独特魅力。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也光顾了“阿六大众餐饮”,听阿六父子讲述了他们的“炒粉经”。

阿六父子一同“上阵”为食客炒粉(视频截图)。
开店十余年
自创“全家福”炒粉
晚上8时,黄杰森准时出现在店里。涮锅、点火、下粉……不多时,一份份鲜亮诱人的炒粉相继出锅。他的到来,似乎让店里的伙计们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许多食客慕名而来,点名要吃“老板炒的粉”。
在海口,有不少餐饮店会将外号当作招牌,黄杰森仿佛深谙此道。“在兄弟姐妹中,我排行第六,所以大家都叫我阿六。”他说,以外号“阿六”作为店名,不仅朗朗上口、方便好记,而且听起来颇为亲切。
2013年,有着多年烹饪经验的黄杰森选择创业单干,便开了这家“阿六大众餐饮”。十来年的时间里,他凭借一门好手艺,在海口的美食江湖上渐渐有了一席之地。他的底气,来自自创的“全家福”炒粉。
既是炒粉店,河粉自是主角。薄厚均匀、有弹性的粉条被均匀分配在餐盘里,等待着被“翻牌”。除了主角,配角也不容小觑。“全家福”这一名字的来源,便是炒粉里鲜美丰富的各种配料。

大虾、海螺、鱿鱼、蟹肉、牛肉丸……备餐台上,十余种食材被分到一个个餐碗中,依次排开,而海南人心目中弥足珍贵的沙虫自然稳坐“C位”。“全家福就是要整整齐齐,料多料足才够味!”正翘首以盼美食上桌的食客吴悠感慨,每次到店里,她都必点一份“全家福”炒粉。
炒粉讲究猛火快攻——火候和翻炒的力度、速度,三者须配合得当,才能保证炒粉既滑嫩又弹韧。“要不停地颠锅,才能使粉条受热均匀且不粘锅。”单手拿锅、颠锅甩勺,黄杰森话音未落,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就已接连完成。
当白花花的粉条被炒至金黄,就可出锅落盘。这时再另起一锅,配角下场,新鲜的荤素食材热烈交锋,丰富的风味物质融为一体。水淀粉,勾薄芡,大火收汁,重头戏来了——裹挟着饱满料汁的配料,被均匀浇到粉条上。一盘阿六牌“全家福”炒粉闪亮登场。

“带汤汁的是炒湿粉,粉条和配料分开炒。还有炒干粉,粉条和配料一起下锅,也有另一番风味。”黄杰森说,做一份炒粉只需50多秒,凭的是多年练就的手感。“有时候炒不漂亮我都骂我自己!”黄杰森补充道。看似随意,实则底气十足。
上阵父子兵
抚慰夜归人的味蕾
开店十余年,黄杰森凭借出色的口味和品质,逐渐积累了一大批忠实客户。每天下午6时开门,直至凌晨3时收摊,人来人往,十几张餐桌总是满满当当。
“老板的炒粉很有镬气,这大概就是街头小吃的魅力。”作为炒粉店的常客,刘宇天最好的就是这一口。在他的强烈推荐下,不少外地朋友也有幸品尝到这一海南特色美食。
然而,时间匆匆,岁月磨人,长时间的辛苦劳作,让黄杰森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我老啦,快干不动啦!”当被问及准备炒到什么时候,他只摆了摆手感慨道。随即,他指了指一旁的儿子,“喏,以后是他们年轻人的天下。”
黄杰森的儿子名叫黄运柏,是个“95后”小伙,街坊邻居都亲切地称他“阿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黄运柏上学时专门选择了烹饪专业,并从父亲那儿学习了炒粉手艺,毕业后回到家中帮忙打理生意。

黄运柏在备菜。
几十平方米的小店里,一家人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父子俩负责在后厨掌勺,干练勤快的母亲负责算账,热情好客的儿媳妇则负责招呼客人落座、点单,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有时候,后厨也成了父子俩的“竞技场”。别看两人炒粉时一招一式都形神同步,但一边是宝“勺”未老,一边是后起之秀,看着儿子炒得有模有样,黄杰森偶尔也会调侃两句:“很多人还是认我这个老招牌啦!”
面对父亲的调侃,黄运柏只是笑笑说:“不如你,不如你。”可回到家中,他又常常忍不住要和父亲切磋比试。厨房常常成了两人的“擂台”,家里人充当裁判,一场“家庭炒粉大比拼”就此拉开帷幕。
但无论如何,身为父亲的黄杰森,总是希望能看着儿子顺利接手这方小店,好好地经营下去。“老爸也没有存什么给他,就存了个炒粉经验给他。不能总是夸他炒得好,要时不时批评几句,这样才能做得更好。”黄杰森说。
父亲的希冀,黄运柏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老爸的手艺是这家店的招牌,但我希望能靠自己的实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升级改造,比如对店面重新装修等等,让食客们的体验更好。”他说。
如今,黄运柏也收获了不少“粉丝”,一些食客开始点名“让老板儿子来炒”。在父子俩看来,无论谁掌勺,最重要的是这份热气腾腾的炒粉能抚慰每一位夜归人的味蕾。夜深人静时,只要嗦上那么几口,就能给身心带来莫大的满足和慰藉。
新闻多一点
一路自驾到北京,送给儿子的毕业之旅
“旅读”父与子
这个暑假,海南有个父亲,带着12岁的儿子,计划从海口沿着海岸线一路自驾到北京,作为他送给儿子的小学毕业礼物。

近日,陈瑞福和儿子陈文轩站在云洞图书馆前拍照。受访者供图
旅途中培养孩子思考能力
7月20日,海南琼海市民陈瑞福和儿子陈文轩,站在海口市文化地标云洞图书馆前拍照,作为这趟文化之旅的始发打卡。他们父子各站一边,手里拿着一面自制红旗,上面印着“读书与旅行:从海南,沿着中国海岸线,带着儿子一路旅读去北京”。
陈瑞福和儿子陈文轩的离岛第一站是湛江。“我们这次旅行有两个元素,一个是海洋,一个是文化。首先是沿着中国海岸线‘中国第一沿海公路’‘最美滨海中国国道’G228自驾,因为途经的都是沿海城市,意味着我们要穿越座座跨海大桥去旅行;其次,这次旅行我们带了二十几本书,是跟着书本与作家去旅行,追着书店(图书馆)去旅行,跟着名校和博物馆去旅行,跟着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去旅行。”
7月30日,海南日报记者采访陈瑞福父子时,他们已抵达福建晋江。“我们途经中山、广州、香港、澳门、深圳、潮州、漳州、厦门,我们走过海口世纪大桥,穿越琼州海峡,参观了湛江海湾大桥,每一座大桥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魅力。”陈瑞福一路向儿子介绍海洋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鼓励儿子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梦想的力量”
文化之旅当然少不了书籍的陪伴。陈瑞福精心挑选了一些与旅程相关的书籍,共有20多本,带着儿子陈文轩一起阅读。在海口,他们读《海南岛传》,了解海南的历史和文化;在广东省中山市和中山大学,他们读《孙中山传》,了解孙中山的革命历程;在福建,他们读《皮囊》,寻找“母亲的房子”图书馆背后的故事。
“我曾经是一名语文老师,特别热爱文学,作为一名‘80’后,《萌芽》和‘80’后作家对我影响深远,我也由此踏上了文学之路。”陈瑞福业余时间也常组织公益阅读活动,他的梦想是开一家书店,因此,这次旅行,他一路领着儿子参观沿途书店。“‘母亲的房子’是福建省晋江东石籍作家蔡崇达《皮囊》书里所描述的一座房子。现在,这座房子被他改造成了一座现代风格与闽南特色相融合的公益图书馆,成为当地公共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次文化之旅中,陈瑞福父子不仅收获了美景和知识,还经历了许多感人的故事。7月26日,陈瑞福父子本来没有预约到中山大学的校园参观,但父子俩向中山大学工作人员讲述了他们的梦想,“中山大学是我们此行很重要的一站,我们还去了孙中山的故居。也许我们的诚意打动了中山大学的工作人员,他们破例让我们进校参观。”陈瑞福感慨道,在这个数字化和快节奏的时代,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向儿子传递着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文化的热爱。这趟旅途,将成为他们父子俩共同的美好回忆。
来源:海南日报《文化周刊》
记者:张琬茜 徐晗溪
总监制:张杰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黄敏
内容审核:林叶
责任编辑:刘阳秀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