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穷,为什么很多人说前30年压力不大?

不少人说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虽然生活水平不高,衣食住行和现在不能比,但是压力没现在这么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需求还处于初级阶段,目标明确,需求简单

马斯洛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人们在追求最基本需求的时候,反而目标明确,知道每天干什么。

压力可以理解为个人对其面临问题的自我感知,和物质基础有关系,但不是绝对因果关系。否则你解释不了为啥存在“穷快活”。

因为基本物质需求满足是可量化的,可以努力就能得到的,是可以有实现计划和步骤的,但是更高级的需求,倾向于个人感知,是努力也可能得不到的,因此焦虑和压力随之而来。

你可以说我们比尼泊尔人生活富裕,但不能说尼泊尔人压力一定比我们大。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天眼前都面临怎么吃饱穿暖这些最基本需求的问题,思想和行动反而很明确,没有其他想法。

很多人回忆自己最没压力的时候,是高三阶段,因为所有的注意力和行动都是围绕高考怎么考好,目标唯一,非常充实。但是进入社会后面临的复杂环境,说没压力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先满足这些需求就是具体目标,人们反而觉得压力小。

当然不包括极端情况,比如三年困难时期,那时的生存压力是肯定的。但在其它时间段内,只要不是威胁生存的极端情况,是符合上面所说观点的。

二、有国家和集体安排,自己少了选择的压力

城市人口解决工作和住房,农民确保人人有地种,有分配的权利,教育医疗虽然质量不高,但是起码有。

农民虽然享受不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但是赤脚医生的存在,也让农民觉得是被关心的群体,有归属感。

低质量的最大范围的全覆盖,让人们觉得有被安排,不用自己操心,即使城里没岗位也能安排下乡和农民分着吃饭。

工人不用操心后代工作问题,还能顶替上班,农民生的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参与分粮食,生活水平虽然不高,但是觉得有依靠。

当人生活在一个无处不在的组织或者集体之中时,人的压力会减轻会被分担。

也就是跟着走就是了,不用自己劳神。

三、没有与外界横向对比的自我满足

经历过旧社会的人,绝大多数对新社会的妇女解放、地位提升、生活有奔头等有共识,绝大多数人是认为日子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事实也是如此,除了一些特定时期的困难,老百姓的幸福感是超过旧社会的。

美帝要完蛋,苏修要出事,还有很多受压迫的人民等着被解放。

那个时代是封闭的社会,是没有横向比较的,认为我们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所以有满足感,压力自然不大。

改革开放派出考察团,郭凤莲去趟美国,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生活,能不焦虑吗?能没有压力吗?

四、大家差不多的生活,没有攀比压力

当然这说的是相对情况,巨大的城乡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城里人觉得谁也没过得特别好,农民更是共同贫穷。

因为有严格的城乡二元制和户籍制度,农民对城里人的生活也只是羡慕,但是生活圈子还是邻里邻居,没有失落感。

压力小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有压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压力大也一定不是好事,因为会破坏和谐社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前30年虽然生活水平低,但是国家和集体无处不在的保障作用,也是一大优势,减轻了因为物质匮乏带来的压力。

我们现在虽然生活水平高,但在福利保障体系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贫富差距带来的焦虑感和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