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之子王羲之(上)|风华绝代,何以“书圣”

记者 张向阳

17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活跃着一个祖籍山东、颇具传奇色彩的顶级豪门——琅琊王氏。伴随着家族的荣耀,王氏家族数百年间书艺传承不断,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人才辈出,占据中国书法史的“半壁江山”,形成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象。王羲之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境界得益于家学渊源的滋养,也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书圣”是如何炼成的?让我们一起看看王羲之的逆袭之路。

“琅琊榜”群英荟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022年,国际空间站上的意大利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社交账号上引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句子。穿越1700多年的时光隧道,人们吟诵着王羲之的千古名句,在璀璨星空“俯察”宇宙,在浩瀚太空书写“中国式浪漫”。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文明,向记者讲述了书法史上极尽文采风流而又充满旷世才情的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出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祖籍琅琊临沂。在他背后,是一个家学深厚的“钟鸣鼎食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根据历史记载,王氏出自姬姓,为周天子后裔。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受到威胁,太子晋与父亲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严重分歧,被周灵王废为庶人。太子晋之子宗敬后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宗敬下传十五世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王翦、王贲、王离三代为秦将。秦二世时,王离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所杀,其二子逃亡,长子王元迁于琅琊(山东即墨温泉镇东皋虞村),次子王威迁于山西太原,这就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支望族的来源。”谈起琅琊王氏的起源,吕文明如数家珍。

开创琅琊王氏家族仕宦先河的是历经西汉昭、宣、元三朝的王吉,官至谏议大夫。吕文明说:“王元下传第四代为王吉,其曾担任昌邑国中尉,昌邑王刘贺就是大名鼎鼎的海昏侯。王吉子王骏官至御史大夫,孙王崇官至大司空,从王吉到王崇祖孙三代皆以清廉贤明而著称于史,《汉书》评价:‘自吉至崇,世名清廉……而禄位弥隆。’琅琊王氏从王吉开始传承数代皆为高官重臣,不过第七代王融在历史上却不太出名,史书只说他征辟不就,不愿出仕当官。但是他生了两个厉害的儿子:王祥、王览。王祥在曹魏官至太保,王览官至宗正卿。”

王祥与王览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人们对王祥的名字似乎并不熟悉,但提到“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恐怕无人不知。史书记载,王祥至孝,但他的继母朱氏为人刻薄,常常刁难王祥。朱氏想吃鲜鱼,王祥来到结冰的河边,解衣赤身卧于冰上,其纯孝感天动地,最终冰面开裂蹦出两条鲤鱼。弟弟王览则有悌名,数次劝说生母不要虐待和针对王祥,两人一个被收到《二十四孝图》中,一个被收到《二十四悌图》中。1800年过去了,他们的事迹仍广为流传。

还有个历史典故,曹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一把好佩刀,相者认为持此刀之人一定会登上三公之位。吕虔认为王祥有公卿之器,就把刀赠给他,后来王祥果然位列三公。王祥临死时将刀赠予其弟王览,说:“汝后必兴,足称此刀。”王览也位至高官。后世就以“赠刀”作为赞许堪负重任、前程远大之典。王览后代兴旺多贤才,王览生了6个儿子: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王裁生王导,王基生王敦,王正生王旷,王旷就是王羲之的父亲,王羲之是王览的曾孙。

据统计,王氏作为名门望族,自西汉谏议大夫王吉开始,至唐末约一千年间,有六百余人名垂青史,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官职。除了政治上的辉煌,其家族成员在文学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才辈出,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琅琊榜”钟灵毓秀、群英荟萃,可见王羲之家族基因之强大。

王氏家族的一场内讧

据统计,王氏作为名门望族,自西汉谏议大夫王吉开始,至唐末约一千年间,有六百余人名垂青史,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官职。除了政治上的辉煌,其家族成员在文学艺术上也是累世风流,人才辈出,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琅琊榜”钟灵毓秀、群英荟萃,可见王羲之家族基因之强大。

西晋中期爆发了“八王之乱”,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南侵,西晋朝廷岌岌可危。

吕文明说:“当时琅琊王司马睿镇守下邳,琅琊王氏家族与众多世家大族也都聚于此地,在乱世中寻求琅琊王的庇护。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导、王敦、王旷等都在下邳,特别是王旷,因为与琅琊王司马睿是姨表兄弟,所以,他在下邳的地位很不一般。他给司马睿谋划出路:朝廷不稳,北方不保,想要有所作为,必谋镇建邺(南京),司马睿听从其计,并派王旷游说。”

王旷历任丹阳太守、淮南内史等官职,与后来分掌东晋军政的丞相王导、大将军王敦都是堂兄弟。唐代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就是指东晋大臣王导、谢安。

“当时,王导、王敦等人关起门来商量王氏的前途出路,这么重要的家族会议居然不让王旷参加,可见王旷与他们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密切,而且还能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王导、王敦与琅琊王司马睿并不完全一条心。王旷后来威胁他们将要告官,王导、王敦惊慌失措,才赶紧接受王旷的建议,南迁建邺。此事记载在东晋裴启的《语林》中。王旷最早提出南迁之策,又将琅琊王氏家族全部纳入南迁的阵营里,这对于后来的东晋草创、王与马共天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吕文明说。

但是,王旷却没有享受这一胜利果实,琅琊王南迁后,他先是被派到淮南国任内史,后又受命带兵孤军驰援并州,与匈奴交战,最终在山西长平全军覆没,自此下落不明。

对于王旷的遭遇,吕文明认为:“虽然王旷与王导、王敦是堂兄弟,但他们的关系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亲密。王旷失踪,或许就是琅琊王氏围绕政治路线和家族利益而发生的一场内讧。王旷的偷听与威胁令王导、王敦等人如鲠在喉、如芒在背,他因此而遭到同宗兄弟王导等人设计构陷而战败。而且南迁路线与朝廷辅政大臣东海王司马越和太尉王衍的“死守正朔”路线相冲突,因此,王旷从此得罪司马越、王衍,这为他以后遭到王导等人构祸和陷害埋下了伏笔。”

王旷在史书中被提及得极少,但从有限的材料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并且在天下大乱之际能够以国家为重的士大夫,对于东晋朝廷的建立,王旷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但因为他仗义执言得罪朝廷辅政大臣和家族中的兄弟,所以很快便被排斥在琅琊王司马睿的幕府核心圈外,而且最终遭到陷害。“父亲王旷下落不明时,王羲之只有6岁。虽然出生就戴着顶流的光环,但他并不幸福。父亲下落不明生死难料的痛楚充斥着王羲之的童年,仓皇南渡、家道中落和亡国之痛使他身心受到严重创伤,并因此患上了癫痫。《晋书》评价王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王羲之长大后名列“王氏三少”,作为东晋重臣,叔父王敦对其颇为赏识,曾赞誉‘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对其寄予厚望。然而,王敦行事专擅,功高震主,最终酿成322年的‘王敦之乱’。王氏一门惊恐万分,整个家族惶惶不可终日,王羲之同样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中。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现实对王羲之的考验和锤炼,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为王羲之未来的艺术喷发做好了充分准备。”吕文明解读了早期生活对王羲之的影响。

“牛心炙”与“坦腹东床”

尽管年少已识愁滋味,但十二岁那年,一场宴会却让王羲之崭露出尖尖角。

建兴三年(315年),右长史周顗宴请宾客,周顗擅长人物品鉴,经他品评褒誉之士身价倍增。王羲之随叔父赴宴,作为小辈,自然叨陪末座。当时筵席上了一道名菜“牛心炙”,按常例,主人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宾客。但周顗看到王羲之神奇卓异、无视满堂权贵的存在,将菜先送到末席的王羲之案上。满堂贵宾均惊奇不已,这殊荣让王羲之一时名声大噪。

吕文明说,在东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年代,成为名士并不需要多少真才实学,能滔滔不绝地谈玄且表现出卓尔不群的风范就可以成为名士。王羲之此时已名列“王氏三少”,与王含之子王应和王导长子王悦齐名。王敦无子,以王应为嗣。王导、王敦权倾朝野,一文一武把持朝政,以王羲之早年丧父且寄居王导门下的出身来看,他能与王应、王悦齐名,说明他的气度和风范确实非同一般,以至于名士可以不在乎他的出身和家庭。

人之气韵风神成为美学的趣味与标准,体现了魏晋风度的时代精神。除了王敦曾赞赏王羲之,东晋大臣殷浩也评价他:“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世说新语》中,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夸赞他像云彩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正是因为这样的性貌和品节,王羲之才能在父亲早亡、家道中落的情况下受到高门大族的普遍称赞。王羲之坦腹东床的故事,堪称魏晋名士风度的极致。吕文明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这段传奇:郗鉴是东晋重臣,官至太尉。郗鉴与王导交好,听说琅琊王氏的子弟都很有才华,就想给女儿郗璇挑个乘龙快婿。郗鉴派人去王家物色女婿人选时,其他王家子弟都穿戴华丽的衣饰,正襟危坐,展示翩翩风度。惟独在东厢房,一位青年人泰然袒腹倚卧,神色自若地边摇扇子边吃胡饼,他便是王羲之。“就是他了!”郗鉴因王羲之不矫揉造作、一派率真、超凡脱俗的风骨,选他做了女婿。

王羲之的仕宦生涯是从秘书郎开始的,秘书郎虽品级不高,但职责重大,经常有机会接触权力核心,而且这一官职清贵悠闲,没有太多冗务。王羲之出任此职一般认为是太宁三年(325年),此时王羲之已22岁,这个年龄出仕已经太晚,可见并没有受到王导和王敦的格外恩遇,反映出家族间的微妙关系。

“王羲之在秘书省工作三年,于咸和二年底或三年(327年或328年)调入会稽王府,任会稽王友。‘友’是王府的高级官员,王友虽无实权,但地位很高。所以,王羲之在此时有较多的时间研习书法,并且有机会接触内府和王府收藏的名家法帖。”吕文明说。

后来,王羲之受到会稽王司马昱赏识而被推荐为临川内史,后又追随征西将军庾亮。根据《晋书·王羲之传》所载,王羲之曾担任征西将军庾亮的参军和长史。按时间推算,王羲之应在334年后应庾亮之邀到武昌幕府参赞军机,他有一定军事和政治干才,对于国家大事也常有独到见解,所以,在庾亮出任征西将军后,他才舍弃独当一面的临川内史而投身庾亮门下做一幕宾。

咸康六年(340年),庾亮病逝。临死前,他还特意推荐王羲之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庾亮死后,王羲之出任江州刺史才一年,朝廷便任命王允之为江州刺史。吕文明认为:“江州因为战略位置重要,一直是琅琊王氏和颍川庾氏争夺焦点。王允之被誉为琅琊王氏的栋梁干才,由他代替王羲之出任江州刺史正合王氏争夺江州的一贯宗旨。那么,去职后的王羲之到哪里去了呢?朝廷因为王羲之的声誉屡次征调他入朝担任侍中、吏部尚书等高官。虽然职高位重,但其中是有一定蹊跷的。庾亮去世以后,庾氏家族的庾翼、庾冰、庾怿尚担任朝廷要职。庾氏家族继承庾亮遗志,继续与琅琊王氏采取对抗政策。王羲之失去江州刺史职务后,被庾氏家族拉拢,请他到朝中担任要职。王羲之作为琅琊王氏子弟,虽受到自家人排挤,但对于庾氏的拉拢也不能接受,所以,他才借口‘素无廊庙志’,闭门不出,专心研习书法。这也是王羲之书法后来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他不在政治上得志,便把才气全用到了书法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