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李如洪的故事2.2(修改)

李如洪少将: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
三、从红旗—4地空导弹到091型攻击核潜艇(一)
1、为什么说有了红旗—4,才有了红旗—9
1968年红旗-3号的研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一型中高空远程地空导弹,对付美国黑鸟SR-71这种高空高速侦察机,速度、射高和射距都是没问题的,也是我国防空导弹自主研制的一项重大突破。
可是,红旗-3号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它采用的是液体燃料。
这种燃料叫偏二甲肼,剧毒且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长期在导弹体内贮藏,需要在作战前临时加注,同时还要加注氧化剂、高压气体,完成发射准备至少需要两个多钟头。而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更何况SR-71时速高达3倍音速以上,所以根本来不及。一旦停止发射,还要迅速把液体燃料抽出来。并用清水把液体燃料舱彻底清洗一遍,还要用热风烘干才行,这一切做起来,非常麻烦。
所以,同期的先进地空导弹如苏联的SA-3、美国的“霍克”等都采用了固体燃料发动机。同时根据越南战场的经验,美国战机是在距离目标上空很远的地方就投放新型炸弹,红旗-3号的斜射距离42千米也就够不着了。
研制更强大的红旗-4号,势在必行。
而红旗-4号地空导弹实际上正是从1968年末开始论证研制的,当时红旗-3号还没有进行后期的正式打靶和验收定型。
红旗-4号主要参数为:长约10米、重3吨多;采用两级固体燃料(双基固体发射药,由四氢呋哺加铝粉和固化剂组成)发动机,一级发动机推力为38000千克,二级发动机推力为3800千克;采用无线电指令+半主动自动寻的复合制导;最大速度为M5,最大射高为3万米,最小为5000米,最大斜射距为70千米,最小为3.5千米,2弹齐发命中率在96%以上。
红旗-4号的制导雷达采用相控阵雷达,具有多目标、高坐标测量精度和抗干扰等特点。
红旗-4号发射准备时间由2.5小时减到0.5小时左右。
原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刘从军院长后来在《中国远程防空导弹中的神秘型号:HQ-4》一文中,很是感谢了李如洪将军:
1973年,红旗-4号导弹研制基本完成了主要的技术工作,需要向周总理汇报。
当时上海的主要负责人马天水、张春桥、王秀珍等人不同意由机电二局的刘从军作为向周总理汇报的人选。原因是张春桥说的:“你讲技术生产头头是道,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可革命一点都不讲,是典型的修正主义分子!”
结果汇报的时候,汇报人因为不懂技术,场面比较难看。
幸亏国防工办副主任李如洪将军当天及时用他的专车把刘从军带进中南海西花厅。听完刘从军的汇报,总理很满意,并说:你们在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回去好好组织一下,然后来京向七机部的同志们讲讲经验……
这样,在克服了很多困难的情况下,红旗-4号最终各项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红旗-4号没有装备部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装备体制的,也有人为和政治因素。
1981年以后,航天二院又陆续完善了红旗-4号的研制工作(代号改为了红旗-5号)。红旗-4号和红旗-5号许多单项成熟的、至今也没有过时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在了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红旗-9号防空导弹上了。
国庆六十年大阅兵时,红旗-9号大出风头,但不要忘记在它身上还流着红旗-4号的“血液”啊!
2、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
最近看了一篇中国关于096战略核潜艇(内容中还有098型的研制)的文章,颇有感触,就联想起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没想到李如洪将军曾经是我国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
(因为风中非专业军事人员,也为了避免敏感话题,主要的和较新的敏感姓名、数据参数、装备编制等,尽量略过。这种做法适用于所有文章,请大家理解。)
1954年1月21日,美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康涅狄格电船公司的船坞下水。随后,苏联、法国、英国也相继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
“鹦鹉螺”号核潜艇长90米,总重2800吨,全部花费5500万美元;平均航速为20节,最大航速25节,最大潜深150米。按设计能力可连续在水下航行50天,驶完全程3万千米无需添加任何燃料;潜艇外形为流线形,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艇身的一半左右。
反观中国海军,当时的主力舰艇还在用着江南造船厂和日本制造的“长江”号和“洛阳”号等军舰,重量不足1000吨,有的还以燃煤作动力。
“鹦鹉螺”号核潜艇从1954年初下水,到1957年4月第一次更换燃料棒,总航程达6万多海里,其间大部分是潜航,仅消耗几公斤铀;而常规潜艇航行同样的距离,要消耗大约8000吨燃油。运输这么多燃料需要217节油罐车,所组成的列车长达3.2公里,要耗费197万美元。
“鹦鹉螺”号在历次演习中遭受了5000余次攻击。据推演,若是常规动力潜艇,它将被“击沉”至少300次以上,而动作迅速的“鹦鹉螺”号仅被“击中”3次。“鹦鹉螺”号展示了核潜艇的作战能力以及令人慨叹的隐蔽性和灵活性。
核潜艇拥有绝对的报复力,有了这绝对的报复力,国家才有绝对的安全。至少美国人是这么认为的。
1958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由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中将领导核潜艇研制工作,海军科学研究部部长于笑虹具体负责。审批速度之快,出人意料。
可想而知,西方国家对我们始终是卡脖子的。就连由我外交人员从国外带回来的很逼真的核潜艇儿童玩具,在市场上很快就不销售了,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它泄密。
苏联在核潜艇研制上,同样对我国守口如瓶。
1959年国庆节,赫鲁晓夫率团访华。毛泽东当面向他客气地提出希望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的要求。赫鲁晓夫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你们也不用搞,苏联海军有这种武器,同样可以保卫你们。”
连同之前赫鲁晓夫提出过建设长波电台,这句话更加深深地伤害了毛泽东的民族自尊心。不久,毛泽东一句名言便传遍了部队、院校和全国的相关科研单位:“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0年初,二机部组建反应堆研究室,开始核动力研究;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研究室,负责总体设计、研制和任务的安排落实。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再加上苏联撤走专家,我国没有力量同时支撑原子弹、导弹与核潜艇三个大摊子。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先搞“两弹”,核潜艇研制工作暂停。核潜艇工程于是进入了冬眠期。
四、从红旗—4地空导弹到091型攻击核潜艇(二)
1963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保留一个由50多人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作为核潜艇工程的种子,继续从事核动力装置和艇总体设计等关键项目的研究,为国民经济恢复之后试制核潜艇作技术上的准备。
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宣布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701所所长陈佑铭奉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于笑虹将军之命,从外地赶到北京报到,担任09工程(即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
正当研制工作突破重重难关进入攻坚阶段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大批科学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被打成“反革命”、“资产阶级分子”。陆上模式堆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开工两年多,仅完成总投资的15.1%,10个主要实验室一个也没有建成。
聂帅决心扭转这种局面,不怕“以生产压革命”的帽子扣到他的头上。当有科研人员向他报告,有些造反派对核潜艇工程横加干预、无理阻挠时,他怒不可遏:“不要理他们!抓国防建设,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1967年6月25日,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的核潜艇的秘密会议上,聂荣臻特意穿上了一身崭新的军服,在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的陪同下,掷地有声:核潜艇工程是关系着国家安危的重要工程。这一工程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是党中央集体研究决定的。任何人都不准以任何理由冲击研究院、所、生产车间,不准以任何借口停工、停产!这项工程,不能等!不准停!必须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在核潜艇研制受阻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及时给予特别关照,连续作了几次批示:1968年2月28日,毛泽东批准海军建设核潜艇基地;1968年4月8日,毛泽东签发中央军委电示,抽调陆军1个师的部队支援核潜艇总装厂的建设;1968年7月17日,毛泽东签署电报,命令某军区派部队支援陆上模拟堆和核动力研究所的建设;1969年12月21日,毛泽东指示某军区派1000人的工兵部队支援陆上模拟堆建设。
所有被迫停产的工厂、科研所都逐步恢复了工作。
1968年11月23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
核潜艇开工后,国务院、中央军委研究决定,1969年10月成立了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在中央专委领导下工作。组长是海军政委苏振华,成员有: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余秋里,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钱学森、罗舜初、赵启民,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一机部副部长周子健,二机部副部长刘伟,六机部副部长边疆,国防工业办公室军事管制小组组长张元培,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李如洪,海军装备部副部长侯向之,舰艇研究院副院长陈右铭等。
1970年4月,数万台设备、数不清的零件联在了一起,一个庞大、复杂、精密的核动力系统建成了。经试车、陆上模拟堆起堆等试验,完全合格。
1970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纪念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攻击型鱼雷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了!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