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让世界听见华夏美妙的声音!让世界看见华夏古典戏曲之美!

#我的家乡超有戏##国粹是大汉民族珍贵的宝藏#



视频加载中...

马浚伟&佘诗曼版《帝女芳魂》

前言

有粤人的地方,就有粤语,有粤语的地方就有粤曲粤剧。


粤剧•正旦(花旦))





各位阿广,得闲饮茶,带上爸妈去睇戏,陪爸妈睇最爱睇嘅大戏。《六国大封相》、《帝女花》、《梁祝》、《柳毅传书》、《紫钗记》、《搜书院》、《醉打金枝》、《谯国夫人》、《张九龄》、《宝莲灯》……这些都是爸妈的心头好!

没错,南粤的靓仔靓女,家座观念强,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早已蔚然成风。他们读完书出来工作后,不但乐意给父母补贴家用,得闲也喜欢陪老窦老妈饮茶食饭,行街购物,或睇大戏,听粤曲。


国粹•粤剧


《谯国夫人》剧照


曾小敏饰演的冼夫人


曾小敏饰演•岭南圣母冼夫人


无论是粤语金曲,还是粤曲小调,粤剧大戏,南音古韵,余音绕梁,总有一样令你沉醉!

是的,粤听粤有戏,粤睇粤过瘾!

有外省网友说,很羡慕会说粤语会唱粤语歌的人。#会粤语的人超有料#

这不,先给各位看官分享一段值得表扬的小视频,感受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小朋友的魅力。

请点击欣赏小女孩在西安古城粤语对诵王勃名篇《藤王阁序》的精彩画面——


视频加载中...


我们都知道,粤语,也叫白话广东话广州话广府话、海外同胞称之为唐话。粤语系广东汉族的主流语言,是广东广府民系的母语,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流语言,是广西汉族白话片区的母语,也是海外广大粤籍同胞的母语。



粤曲小调、粤剧大戏,顾名思义,即由九声六调粤语演唱的广东小调和广东大戏。这些都属于岭南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听戏说——

粤曲小调

粤曲小调是广东省的传统民乐。流传于珠三角一带的丝竹合奏乐。从传统器乐曲、民间小调、戏曲曲牌等衍变、发展成粤语小曲而来,形成别具一格的粤语乐种。

粤曲小调在音乐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岭南色彩和独特的南汉民族风格,典型的南音粤韵。其旋律流畅、节奏轻快、音色明亮,富有南国情调与古风元素。

经典作品有《彩云追月》、《帝女花》、《渔舟唱晚》、《雨打芭蕉》、《分飞燕》、《相思泪》等等。


视频加载中...

粤曲《分飞燕》

视频加载中...

粤曲小调《彩云追月》


视频加载中...

粤曲小调《相思泪》

粤剧(大戏)

粤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以粤语演唱,是岭南汉族传统国粹,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中华汉族传统戏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及广西粤语(白话)地区的剧种。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

粤剧,通过演员的唱、做、念、打,这四种基本方式演绎,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小民,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粤剧的帽饰有冠、冕、巾、盔等不同种类。

绚丽夺目的服饰,惟妙惟肖的妆容,如诗如画的词曲意境,婉转悦耳或豪迈激昂、抑扬顿挫的韵律,让人百听不厌,过目不忘!

一纸戏文,唱尽人间悲欢离合,一方舞台,演绎历史风云变幻!





❶粤剧发源地:

粤剧发源于佛山,发展在省港,盛行在粤西。

粤剧,作为广东岭南文化瑰宝,曾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红豆”。


❷粤剧行当:

粤剧原来有“生、旦、净、末、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1920-30年代后,精简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第二花旦、武生、丑生。





❸粤剧五大流派

粤剧名伶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桂名扬,创造了各具个人风格的流派唱腔(薛腔、马腔、白腔、廖腔、桂腔),史称“粤剧五大流派”。


粤剧名伶:薛觉先


粤剧名伶 马师曾


粤剧名㑅 红线女

❹粤剧乐谱

粤剧的乐谱称为工尺谱,是华夏最传统的记谱方式。

工尺谱是粤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谱系,包含着曲子的旋律和乐理知识,是学习粤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尺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并经过宋、元、明等朝代的演变,最终在明代形成。‌ 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工尺谱能准确地演奏出每一个音符,表达出乐曲中的情感和内涵,在表达音乐结构和演奏技巧方面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成为了粤曲名家最喜欢使用的谱系。

粤剧《凤求凰》工尺谱


❺粤剧服饰

粤剧戏服主要有七大类戏服:蟒袍、帔、褶子、开氅、靠甲、官衣、衣。

粤剧的戏服,制作讲究,手工精良,汉服风,古典元素拉满,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衣冠,整套行头与人物身份相呼应。




粤剧旦角的头饰,更是工艺精湛,精美绝伦!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发饰。

那凤冠霞帔,金簪凤钗,点缀着华丽的名门望族大家闺秀,那一头珠翠步摇,高贵典雅,做工精致的头饰,简直惊艳了千古时光!





《昭君出塞》剧照



曾小敏《白蛇传*情》剧照

❻红船

在清末民初,珠三角地区河道纵横交错,水网星罗棋布。当时,戏班到各地演出,船只成了常用的交通工具,船仓还能为粤剧艺人提供休息的地方。

这些船只通常漆成红色,因此广府班的戏船称“红船”,粤剧艺人被称“红船子弟”。这既是粤剧艺人对身份的一种认同,也象征着粤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历程,反映了粤剧文化的独特性和岭南特色。


红船


粤剧流行于粤港澳大湾区、粤西讲粤语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华侨的地方,即广府民系聚居地。是两广粤语片区最大的剧种。

大湾区中山市的民间曲艺社办得有声有色。曾几何时每逄周末,市工人文化宫露天舞台都有粤剧演出。遗憾的是,自从南珠(中)工程施工后,露天舞台及台前宽阔的人行道受到影响,如今不再有往日景象!


《六国大封相》剧照






而粤西地区,是粤剧演出频率最多的地方,粤西茂湛讲白话的广府民系,撑起粤剧半边天!

每年农历春节,粤西茂湛粤语地区有一个非常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年例。食年例,睇年例,是茂湛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习俗。

几乎每个村庄在年例当晚或前后三晚都有大戏睇。食年例,睇大戏,是春节期间的重头戏!


视频加载中...

粤剧《宝莲灯》选段

茂湛粤语族群,对粤剧情有独钟!不单止年例有大戏睇,其他重要日子也会邀请省粤剧团前来演出助兴。例如,有些老板新居入伙、婚宴、大寿或宗祠庆典等,时不时都有大戏睇,甚至省台现场直播盛况,知名主持人或粤港艺人也常在邀请之列。

倘若粤西地区也像中山一样,广大粤剧爱好者成立若干民间曲艺社,踊跃参与传承优秀粤剧文化就更好了!期待!@紫爱蓝调


《分飞燕》剧照



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海外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


粤剧《张九龄》•广府名人


粤剧《张九龄》剧照•盛唐一代名相


粤剧《白蛇传*情》剧照


视频加载中...

粤曲《平湖秋月》

粤剧南音源远流长,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三角的民间音乐精髓所形成。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戏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主线以粤语,逐渐形成粤剧。

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话,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国粹是沉甸甸的无价之宝,具有社会生命力的国之大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是世界顶流!

国粹,如岁月长河中璀璨的星辰,既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又是延续未来的火种,让世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旺盛力。

心怀敬畏,承恩先贤,传承华夏古典戏曲文化,是岭南儿女的文化自信!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有的的责任与担当!

国粹戏曲,是时间的低吟浅唱,是历史的见证与回响。国粹之美,在于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底气!

国粹之光,照古烁今,薪火相传,传统文化才能永续。

国粹文化,是民族之魂,是祖国之根。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让千年古韵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共守国粹,让世界听见中华美妙的声音;传承国粹,让世界看见华夏古典戏曲之美!

视频加载中...

粤曲《平湖秋月》选段

有键盘侠说:“学历越低越爱讲方言,学历越低越怀旧。谁还看古装戏,方言和古老戏,应该淘汰。”

学历,只是一张文凭,并不代表键盘侠的认知水平与人品素养。

说方言与学历高低没一毛钱关系。

肤浅无知的跳梁小丑,不但给有识之士乱贴标签,甚至给守护传统文化的坚定者扣上“不爱国、想搞独立"的罪名,谎谬至极,其心可诛!

古今中外,很多杰出的名人精英都热爱自己的乡音!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先生会讲粤语,会唱粤语童谣,并对自己的乡音心存感恩!

视频加载中...


然而,过度推普之下,本末倒置,以致越来越多的小花朵成了母语文盲,母语文化的断层,是新时代的文明倒退与悲哀!

粤绣绣万物之美,戏曲吟家国之情,

国粹是民族之根和魂,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是远古文明的沉淀,更是心灵的归宿。

笃学善思,力行致远,让光辉灿烂的传统戏曲文化奏响新乐章!@紫爱蓝调




千年戏曲古风粤韵,#我的家乡超有戏#

​友友们,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戏曲文化?欢迎在论区分享你家乡的宝藏!

#我的宝藏作者#


——END——


我是紫爱@紫爱蓝调​。一位热爱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之岭南文化的坚定传承者!谨以微薄之力守护与弘扬广府文化!!期待同声同气的有识之士一齐努力!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