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的官职放到现在,也许你也会发疯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他的一生,几乎诠释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老年穷”的道理。

刚接触这篇文章时,我们好奇为什么范进在中举人之后,会突然发疯?

以及身边人对范进的态度,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前倨后恭令人发笑。

范进中的这个举人到底是什么概念?能够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让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仔细分析范进中举的深层含义

一、举人的含金量

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是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故事。

整本小说的基调是描写了各个阶层对功名的追求,以及对封建社会下人性黑暗的批判与讽刺。

范进中举的背景设定在清朝。

清朝作为中国的末代封建王朝,其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是非常完善且层次清晰的。

科举制度层次递进,禁止越级。

是封建社会下普通百姓走向仕途的唯一途径,同样也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优秀渠道

科举考试可以划分成四个等级,最低级的是院试,然后是乡试,接着是会试,最后是殿试

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个称呼,就是最高等级殿试的前三名。

寻常来讲,普通百姓是不可能接触到殿试的。

对应科举考试四个等级的考生,称呼也不一样。

在进行最低等级的院试之前,每个地区会先给当地适龄的学子分配童生的资格。

有了童生的资格,就相当于拥有了参加科举的门票

童生如果考过了院试,就能被称为秀才

秀才虽是最低等级的功名,但也意味着拥有了一层读书人的身份。

秀才则要去参加乡试,如果考过了,就能被尊称为举人

别看举人只是第二等级,但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存在了,算是普通百姓能接触的极限了

举人不仅仅是学历,更是一种官场风气

为官者,尤其是高官,必须要有举人身份,举人身份亦是划分阶级的一种代表

举人再往上就是参加会试了,通过会试的人被称为贡士

而贡士则有资格去参加殿试,能够通过殿试的,前三名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其余的人则被称为进士。

在官场中,是存在着明显的“鄙视链”的,学历身份非常重要。

很多品级高的大官,身上都背着进士的学历

同样如果不是进士,却做着进士才能做的官,那背后的议论可想而知。

晚清的左宗棠,身份之尊贵,官职之显耀。

但因为只有举人的身份,五十多岁了还要参加科举

最后,还是慈禧赠予了他一个“同进士”的荣誉称号才作罢。

封建社会下,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一乡之中能出一个举人,就已经是老天爷开眼了。

因为举人是做官的基础,哪怕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那也是对比官场的生态。

放到老百姓眼中,都已经是青天大老爷了。

二、范进的大器晚成

在了解了举人的含金量后,我们再来看看范进中举中的人物。

首先是范进,他年近五十,却依然只是秀才的身份,数次考取举人而不得。

他一心读书,不事生产,因此家境贫寒,只有一只老母鸡,连饭都吃不起,用度都需要靠岳父接济才能勉强度日。

范进身边的人多是侮辱他,欺凌他的人。

同地的学子们常嘲笑他科举屡试不中,言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对此范进只能羞愧离开。

回到家中,做屠夫的岳父也看他不顺眼。

言他尖嘴猴腮,一副穷酸样,还妄想考取举人,简直是痴人说梦,范进只能默默忍受。

范进的岳父胡屠夫为什么看不惯范进,还要将女儿嫁给他?

根据《儒林外史》原文描写:

此女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夏天靸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

原文中还有一段,在范进中举后,胡屠夫表示:

我女儿在家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家,我都没同意,就是为了嫁给范进啊。

由此可见,范进的岳父之所以将女儿嫁给他,是因为自己的女儿实在没人要,三十岁了还没嫁出去,这才嫁给了范进

要知道在彼时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女子出嫁的年龄非常早,三十岁有些女子都能当奶奶了。

范进的母亲同样对范进的科举不看好,但架不住范进的一再请求,才砸锅卖铁的让儿子继续读书。

家里人尚且如此,街坊邻居的态度可想而知。

范进几乎在满是嘲讽与侮辱的环境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参加科举。

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从范进的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坚持。

当然,除了坚持外,还有一部分因为范进已经退无可退了,他的沉没成本太大。

他在赌,他也只能赌,不成功就成笑话,只要能考取功名,那就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事实也正是如此,当范进中举的时候,他正抱着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叫卖,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

范进的母亲饿得双眼都快看不见了,迫于无奈,他只能抱着老母鸡来集市叫卖。

可又因为放不下面子,一上午都没卖出去

当他被人拉着返回家中,得知自己中了举人后,印证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乐极生悲,巨大的喜悦冲昏了他,他开始变得疯疯癫癫,胡言乱语。

为了让范进恢复,前来道喜的街坊邻居都建议范进的岳父,也就是胡屠夫,一巴掌扇醒范进。

可一向对范进打骂侮辱的胡屠夫,此时却畏畏缩缩了起来,言范进是文曲星下凡,自己这个凡人打不得

最后还是依靠着别人的劝诫,以及自己喝了几碗大酒壮胆,胡屠夫这才一巴掌扇醒了范进。

范进醒来后,那些曾经嘲笑他的学子们,也接二连三的前来拜访。

那些乡里的富绅们也送来白花花的银子,街坊邻居也将范进当作文曲星下凡

正所谓:前倨而后恭,思之令人发笑

三、范进最后取得何等成就

从范进中举的故事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范进个人的坚持,看到周围人对范进态度的变化。

更是能看到在封建社会下,普通百姓与达官显贵之间,那几乎难以翻越的鸿沟

范进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他考取到举人之后,他们一家住进了大宅子,婢女前呼后拥。

家庭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的母亲乐极生悲,在巨大的反差感下,猝死在了家中

范进为母亲守孝了三年,之后又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通过了会试,拥有了贡士的身份,此时的范进已经拥有极强的基本盘。

做官是必然的,只看能够在官道上,走到哪一步了。

经过数年的宦海沉浮,最终范进做到了通政使司通政使的职位,这个是正经的正三品大官

放眼到今天,范进的职权,相当于信访局局长,正儿八经的中央干部

可以说,范进的一生绝对称得上大器晚成四个字。

前半生在辱骂与嘲笑中度过,活成了每个人眼中的笑话。

但就如同韩信一般,曾忍受胯下之辱。

但也正是这前半生的积累,他宛如一条潜龙一般,锻炼能力,收敛锋芒,待时而动

待到风云变幻之际,见龙在田,一鸣惊人,而后取得非凡的成就

但归根结底,我们阅读范进中举的故事,是为了能够学习这个故事中的智慧。

了解不同时代下的社会背景,这些都是宝贵的知识。

当一个故事能够带来启发时,阅读这个故事就是有意义的。

这些知识与启发,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动力,助我们走得更长久,看得更遥远。

参考资料:

1、范进(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人物) 百度百科

2、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创作长篇小说)百度百科

3、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百度百科

4、齐鲁壹点 《中了举的范进,后来怎么样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