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同期元朝并没有灭亡,那明朝是大一统王朝还是局部统一王朝
引言:
明朝同期元朝并没有灭亡,这似乎颇有些令人费解。按理说,有了新王朝的崛起,旧王朝自然应该被取代。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定义明朝的性质呢?明朝究竟是大一统王朝,还是仅仅局部统一了中国?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沿着历史的脉络,追根溯源,透过表象看本质,最终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复。
一. 先秦时期,分裂局面一直存在
自从黄帝、尧、舜之后,中华大地便一直处于分裂局面,王朝更替频繁,战火不曾熄灭。春秋战国时期,七雄燕赵韩魏楚齐秦等诸侯国你争我夺,斗智斗勇,勾心斗角。最终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可谓一时扫清道上尘埃,但局面稳固维持不了多久。秦朝陨落后,汉高祖刘邦起兵推翻秦朝,建立了西汉王朝。此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分裂时期,一直持续到隋唐统一。
虽说先秦时代诸侯割据,但毕竟同为华夏子孙,大都奉行礼法制度,践行儒家文化。随着外族入侵的不断加剧,华夏文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五胡乱华的战乱催生出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北方由胡人统治,南方则由汉人执政。
这一段动荡岁月赫赫写就了一幕残酷史景: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与此同时北方农田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力遭受重创。华夏文明正从中心向边缘蔓延,濒临断裂的危机。
就在华夏文明所剩无几之时,隋文帝唐太宗统一天下,东挺拔渥濫河,西收复河西走廊,有力地挽救了蒙昧耗损的中原文化,在中原大地上扎根落地生根发芽。南北经济文化交融,阖域重现统一,但好景不长,由于政治家族内斗腐败堪忧,外加安史之乱的肆虐,统一的大唐就此分崩离析。
之后,中国再次进入了波谲云诡的分裂时代,先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直到辽、宋、夏、金对峙僵持交替统治了中国北方……
人民在分裂动荡中饱受战乱摧残,生灵涂炭,万分可悲可叹。历史似乎警示我们,对于大一统的追求虽然理所当然,但要达成并非易事,放眼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分裂的年岁远超于统一。
二. 秦汉时代,大一统局面短暂渗透
纵观中国历史,大一统局面总是维系不了太久。秦汉之后,虽然曾有过隋唐的全盛统治,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王朝迅速分崩离析。五代十国时期,战火硝烟再起,中原大地上满目疮痍。直到960年,敦煌籍军阀赵匡胤一统天下,建立了歼灭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宋朝。
宋朝初年国力强盛,在全面战争中击败了北方的契丹人和西夏人,一度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国土版图恢复到了唐代的规模。可是,由于宦官祸患横行,以及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致使宋朝逐渐衰落。1127年,宋朝被女真族的契丹人所灭,建立了辽国。北方由辽国统治,南方由宋室割据。
就在这动荡的年代里,由北方游牧民族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应运而生。1271年,忽必烈可汗继位,将元朝从西亚草原带回祖国内蒙古高原,并逐步将目光转向中原。1276年,元朝彻底消灭了南宋,结束了中国由北方异族和南方汉人割据对峙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在蒙古人的统治下,中国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元朝皇室虽然信奉藏传佛教,但仍然继承了宋朝的先进制度和成就。忽必烈更是大力提拔汉人士大夫参与政治,如著名理学家窦家珍等。元朝实行虽远必诛政策,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全,百姓安居乐业。但由于蒙古人民不熟悉农耕,过度征调劳役和苛捐杂税,给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元朝后期,中央集权渐弱,也加剧了民族矛盾。蒙古人专权骄横,汉人也憎恨异族统治。终于,在黄佐温、张士诚等人发动了以驱逐蒙古人为目标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攻入大都,建立明朝。但正如大纲所说,元朝并没有就此彻底灭亡,余孽仍在。
三. 明中后期,外患不断涌现
虽然明朝初年国力强盛,但随着时间推移,外患接踵而至,明王朝的统治版图也日渐缩小。
首先是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骚扰明朝边疆。女真族本是东北亚草原上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建州女真是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女真部落。明朝建立后,任命建州女真首领为"宁古塔行省都护府"总督,负责管辖东北地区事务。但明中叶后,随着女真族人口日渐增长,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与明朝中央政权的矛盾也就此引发。
1616年,后金部落首领努尔哈赤联合东北各部女真族反抗明朝统治,掀起了闻名遐迩的"七大家落"之役。1625年,满清入主中国东北地区。1636年,清军进逼山海关,明朝中央政权开始动摇。随后虽曾有短暂的喘息,但明朝最终难逃亡国的命运。
另一个明朝长期没能有效统治的地区就是青藏高原。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遣使节前往西藏,册封地方土司和喇嘛为"和硕特汗"。但明朝对当地实际控制却是名存实亡。元代和硕特汗的势力在明代依旧保留,建立了准噶尔、班禅等行政教育系统。与此同时,青海等地一些世袭蒙古王族趁乱而起,逐渐削弱了明朝在当地的影响力。
明朝后期,蒙古各部也日益强盛,严重威胁到明王朝的安全。明朝仅在草原上设有哨所和卫所,难以遏制蒙古人的骚扰。更有甚者,明朝边将为了私利,与蒙古勾结贪渎,走私军火。
四. 明朝衰亡,清朝继承其统治版图
随着明朝中央集权的日渐式微,皇室内斗腐化堪忧,军阀割据的乱象也逐渐显现。最终,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推动下,明朝彻底覆亡。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英宗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起义军对民众肆意犯上焚掠,民不聊生。于是,部分明朝旗人力求自保,东渡至广东集结,号召努尔哈赤出兵剿灭李自成,以谋求重新执政的机会。
清军闻讯急征驻防东北的八旗兵马,开赴中原。1644年5月,努尔哈赤亲统大军抵达山海关。在多路进兵的配合下,到1645年,清军已包围了北京,挺进直捣中原黄河流域。
1645年6月,清军攻克北京,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四分五裂,最终遭到全面失利。直到1659年,努尔哈赤的长子阿巴泰在四川重庆平定了最后一股明朝遗老,彻底结束了明清之际的动荡。
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新一代统治王朝。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明朝中央王朝覆亡,大批明朝遗民仍在各地苟延残喘。如曾嘉麟等人在云南地区建立了永历王朝,至1659年才最终被平定;在台湾,郑成功等明朝遗民曾建立了近二十年的东宁王朝;广东地区也有不少明朝遗民依然负隅顽抗,直至康熙年间才平定......
除了各地的明朝遗民外,元朝遗老在内蒙古高原地区仍维系着最后的统治。这支由阿力坦汗所领导的蒙古人,素来不愿服从满清统治。他们曾一度控制了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对满清朝廷构成极大威胁。后经清军多次出征,方才勉强平定。
可以说,虽然明朝的正统政权早已土崩瓦解,但余波却不曾就此平息。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统治版图后,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方能将明元遗老彻底肃清。
五. 清王朝统治时局势动荡不安
虽然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统治版图,但在实际统治过程中,却面临着重重困难与威胁。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几乎贯穿了整个清朝的统治时期。
清朝初年,为了镇压明朝遗老和平息各地农民起义军,耗费了大量军力和财力。由于战争频繁,清王朝不得不增加赋税负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另外,满族人口本就稀少,难以有效管理辽阔的中国版图,只能采取"使夷制夷"的策略,重用旗人和汉人官员。这些措施虽然维系了朝政,但也加剧了汉人与满人之间的矛盾。
随着时间推移,汉人反抗意识逐渐抬头。康熙年间爆发的三番归顺、吴三桂等事件,雍正年间的穆穆儿蛮、林爽文等事件,乾隆年间的林则徐事件等,无不折射出汉人心理对满族统治的不满。尤其是林爽文事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导致满洲八旗军伍几近全军覆没,可见其危害之严重。
除了内部的矛盾与动荡外,清朝也面临着来自西域和北方的外患威胁。準噶爾部在新疆地区屡教不改,最终导致了清廷出兵平定的"准噶尔之役"。北方蒙古部落虽宣誓"归化",但其实仍心怀叛意,只待时机反扑。乾隆十六年,准部亲王阿济格发动骚乱,一度占领喀尔喀蒙古,清朝不得不出兵平叛。
到了道光年间,西北边陲的穆斯林教徒起义,更是重创了清朝的国力。这场由阿瓜口子带头的回民起义,最终扩大成震惊中外的陕甘大捻杀。甚至连大英帝国都未能置身事外,其驻华商馆和人员亦遭到波及。
值得一提的是,在宗教矛盾的裂隙中,有不少秘密教派趁机而起,煽动教众造反推翻清王朝。如八九年的白莲教起义、二十四年的湘军起义、二八年的捻军起义等,皆可见一斑。这些宗教军阀割据的局面,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困境。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