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状元”

很多东西不能较真,一较真,就会较出很多问题。

高考结果出来了,全国各地又冒出一大堆的高考“状元”:省里的,市里的,县里的第一名,通通叫状元。今天就随口说说这个“状元”吧。

“状元”一词,是从科举制度而来。在科举时代,每一科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在全国范围内都会产生一个状元(状元的正式名称叫“第一甲第一名”),一般是三年开一科,称为正科,如遇到特别的大事,会增开一科,叫“恩科”。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654名状元。而今天,我们把所有区域级别的第一名都叫“状元”,这样算的话,每一届得有多少个状元?一年高考就远远不止过去一千多年的总数了。

状元正式名称叫“第一甲第一名”

那究竟谁是状元呢?——状元只有一个,那就是全国的第一名!我太较真了呵呵。人家本来只是把状元作为第一名的代名词而已,况且今天本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状元了。是的,确实如此——但这很显然并不好玩。既然套用科举的名词,那就应该套得更贴切些,玩得更专业些啦。把市里的第一名叫“案首”,省里的第一名叫“解元”,不是更好玩吗?反正都是打引号的。大家都熟悉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就是解元,所以也叫他唐解元。要按今天的叫法,那岂不是也叫他唐状元了?那是绝对不行的,全国的第一名才能叫“状元”呢。

每年都产生数不清的“状元”

如今状元满天飞,只是因为具备这些常识的人确实不多,分不清楚这些概念,始作俑者拿来一用,于是大家就都笼而统之地全部跟着叫“状元”了。科举时代有个名词叫“连中三元”,说的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以及殿试的“状元”。在整个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中,三元及第者只有12个人。可见是多么难得,哪像现在“状元”满天飞呢。房子不跌价,状元已是严重跌价了。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静下心去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可能只有像我这样喜欢钻故纸堆的人,才有机会了解到这些常识,呵呵。

近来在体育比赛(或其他排名)中,出现一个曝光率很高的词——“三甲”,不知始作俑者是谁,其他人都跟风,现在已经铺天盖地了。前些年本来叫“三强”,其实挺好的,不知是谁,偏要捡个科举制度的“甲”来说事。现在我就来解释一下这个“甲”吧。

“甲”,是科举制度的名词,考中进士者俗称科甲出身。科举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根据成绩排定名次,殿试后所有人全部统称进士,分为三甲:前三名为“一甲”,也就是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一甲因为只取三人,所以又称“三鼎甲”。三鼎甲和三甲,一字之差,意思相差千里,现在人们把前三名叫“三甲”,其实应该叫一甲——也就是三鼎甲才对。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三甲,其实是排名比较靠后的进士了。

在科举时代,三甲进士通常是进不了翰林院的。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考取的就是三甲第四十二名,当时他心灰意冷,准备回乡了。他本意是想进翰林院,做京官的。三甲通常都是外放做知县。对于三甲进士这个身份,曾国藩一生都引为憾事,甚至成为一块心病。有个传说,不知真假,估计是后人杜撰的,或者也可能是张冠李戴,本来是别人的事,结果给安到曾国藩头上去了。说的是曾国藩府里养的一群幕僚,某日闲来无事,吟诗作对,有人出了个上联:“看如夫人洗脚”(我们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小老婆的雅称叫“如夫人”),就有另一个对出下联“赐同进士出身”,曾国藩当时脸色就变了,觉得戳中了他的痛处。呵呵,不过联句对得还挺好玩的。

如今年轻的体育记者,为了显示自己有点文化底蕴,喜欢搬出一些古典的词汇来充门面。所以,在报纸、电视中,总能看到一些古典的名词:比如,皇马队的教练他们要说成“皇马教头”。当然,这也没啥,可是我们有时又可以听到,“某教头执某队教鞭”的说法,这恐怕值得商榷了。教头应该是不用教鞭的,教鞭是教书先生用的吧,有时也充当戒尺的作用,打打手心什么的。想象一下,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拿着一根教鞭,对一名士兵说,这个动作不对,把手伸出来,打手心三下。这只怕有点滑稽,呵呵。当然,肯定有人说,你又较真了,人家只是比喻一下而已。好吧,我承认,是我较真了。

足球解说员的嘴里,经常会蹦出“梅开二度”来,只要某个队员一场比赛进了两个球,必会说他梅开二度。这个词倒也是个好词,用用也无妨,用用更健康,呵呵。不过假如我老人家要是告诉他,“梅开二度”这个词在崇尚从一而终的封建时代,也用来讽刺寡妇改嫁的,不知他老人家还会继续用吗?

哈哈。

举报
评论 1